大陸為什麼會分成幾大板塊?它是什麼時候開始「漂移」的?

2020-11-24 騰訊網

地球表面的大陸板塊一直在不斷移動,這種緩慢的過程重新塑造著地表構造。這在太陽系裡是獨一無二的。然而,關於板塊運動的推動力,以及運動開始的時間,我們所知甚少。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會幫助我們解開這個謎題:地球表面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分離為板塊,然後開始了漫長的漂移?

由於地表構造的不斷循環和覆蓋,如今留下的地質證據明顯不足,但地質學家的確發現了一些線索。巖石圈板塊下沉到地幔的部分熔融產生了花崗巖。這種板塊鑲嵌產生的花崗巖裡有一種質地堅硬的晶體——鋯石。

古老鋯石的存在,讓地質學家推測,大約在4 0億年前的某個時候,地殼上發生了斷斷續續的鑲嵌現象。其他可以證明這一現象的證據在地球的最深處——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太平洋板塊下沉到地幔,形成了馬裡亞納海溝,這裡包含有4 4億年前的古老熔巖,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鑲嵌地帶。

但是對古老巖石中花崗巖化學成分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地球的板塊構造大約開始於2 7億至3 0億年前。那時候的巖石圈並沒在地表形成堅實的殼,而是分為很多厚厚的板塊,板塊被下面流動著的地幔驅動著滑來滑去,分開或者相撞。這種移動的方式還不能用現在所謂的「拼圖」來形容,但是板塊已經開始四處走動了。

耶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大衛· 伯科維奇提出,地表構造開始運動的過程中,地球早期的時間或許會停滯。巖石變形產生的彎曲,以及板塊下沉到地幔,導致地表產生了痕跡和「弱區」。隨著時間推移,「弱區」被一次又一次削弱,像一個不斷受到跑步產生的壓力的腳踝,直到被破壞。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弱區」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導致板塊產生邊界,伯科維奇和法國裡昂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理察做了一項研究,以弄清什麼樣的破壞能使巖石圈強烈變形。地幔作為巖石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相對簡單的結構,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構成。晶體小的巖石更容易變形,在鑲嵌過程中,巖石被扭曲,同時在剪應力作用下發生性狀改變、晶體變小,「弱區」變得明顯。儘管地幔中的熱量可能會幫助巖石中的橄欖石和輝石晶體再次長大,或者說「治癒弱區」,但這兩種類型的巖石將會競爭生存空間:一種的存在就抑制了另一種的生長。一旦晶體變得足夠小,一直存在的「弱區」就變成了板塊邊界。伯科維奇和理察在《自然》上發表了這些內容。

這個過程不僅解釋了地球的板塊邊界可以在休眠一段時間後繼續擴大的原因,也說明了板塊構造不會發生在和地球大小類似、質量相近的金星上的原因。因為金星的表面溫度高出地球表面4 0 0℃,這種極高的溫度能使巖石增長得更快,從而「治癒弱區」, 板塊邊界就不會形成。

「人們一直猜測,存在小顆粒的巖石圈促成了板塊的構成。伯科維奇的研究向我們解釋了板塊第一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巖石圈為什麼能把這些『弱區』保留很長時間。」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保羅· 塔科利教授這樣談到。他還補充說,無論板塊構造是什麼時間開始的,這種「顆粒尺寸減小」機制對在巖石圈產生的「弱區」是非常重要的。

但這樣的機制還不能消弭關於板塊構造開始時間的爭論。研究者構建的地球早期模型非常簡單,在幾十億年前,地球內部的溫度非常高,地球物質也異常活躍,很多火山在地表和地幔翻騰。所以巖石圈總是不安分,活躍和沉默互相摻雜,而不是像伯科維奇研究中模擬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均勻地消長。

相關焦點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2、地球表面的陸地就擱置在這些板塊上(洋底也是如此),從前是一度連接一起,形成單獨一整塊的超級大陸,約兩億年前才開始分裂。裂開的碎塊終於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各大島嶼。這些大塊的陸地緩緩漂移分離,像流動輸送帶上的包裹一樣。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1912年魏格納發表論文,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三年後他出版了《大陸與海洋的起源》,這本書引起了地質界的轟動。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距今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世界各大陸是彼此相連的,即全球只有一塊名叫「泛大陸」的原始大陸,泛大陸周圍的汪洋大海被稱為「泛海洋」。後來到了中生代,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和天體的引潮力作用下,原始大陸被分成若干塊,這些分裂出來的大陸塊形成彼此分隔的大陸、島嶼。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5258今天當我們面對世界地圖,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這5大洲曾經是一塊完整的板塊?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問題:為什麼大西洋兩邊大陸的輪廓線是那樣相似?非洲的幾內亞灣剛好能填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大陸;而沿著北美東海岸到千里達及托巴哥的凹形地帶,恰好能鑲進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如果把它們併合在一起,正好是個完整的大陸。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呢?難道它們原來就是一整塊大陸,後來才分成了幾塊?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大陸漂移學說,被賦予了正式的科學地位
    當端詳一副世界地圖的時候,很快就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整張地圖就像一大片的拼圖遊戲,因為有很多的地方,它可以互相非常好的拼接在一起,例如最典型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線,儘管中間隔著數千公裡的海洋,但是二者仍然能夠非常好的匹配在一起,類似的,與馬達加斯對應的非洲大陸東海岸上面有一個小小的缺口,這二者之間就像齒輪的齒和槽一樣,也能夠完美的卡在一起,做出這樣的發現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只要認真地端詳
  •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地震?什麼時候才會沒有地震?
    其實地震是由很多種的,不同的地震誘發因素是完全不一樣,因此要說清楚為什麼會有地震,必須從地震的種類開始說起!提到板塊運動,我們得首先了解下以為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他將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大陸分裂學說升級改造成了大陸漂移學說!當然在提出早期完全是不被接受的,畢竟大家都沒法接受腳底下堅實的地面居然在漂移!儘管魏格納當時並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但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在各大洋底發現了海底擴張的證據後才真正確立的魏格納在大陸漂移學說上的貢獻!
  • 板塊漂移,中國未來要麼變天堂,要麼成荒漠,美歐可能會更慘!
    中國正在漂移?是的,中國所在的歐亞板塊正在向南漂移,速度每年0.7到1.4釐米。有人可能會說,這算什麼移動,我的手指甲都長得比它快。問題板塊可以漂移1000萬年、1億年,你的指甲能長1億年嗎?即使一年漂移1釐米,1億年就是1000公裡,更何況還有每年移動約10釐米的,白堊紀印度板塊向北衝來的速度更是高達18釐米/年,所以才瘋狂擠壓隆起了青藏高原。大約兩億多年前,地球上所有板塊都擠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盤古大陸,那時中國所在的土地完全支離破碎,處於高度離散狀態,是盤古大陸附近海洋中的幾個巨大島嶼,現在四川的峨眉山那時甚至在赤道附近。
  • 地理篇:大陸漂移
    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裡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什麼力驅動大陸漂移
    自古以來,人們都以為地球上的大陸和海洋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只會有上下升降變化。  然而,1910年的一天,氣象學家魏格納在養病期間,當他專心致志地凝視著一幅世界地圖時,驚奇地發現: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東北角凸出來的地方,恰巧能嵌進大西洋東岸、非洲的幾內亞灣凹進去的地方。
  • 十萬個為什麼之為什麼說大陸漂移形成了現在的地形構造?
    為什麼說大陸漂移形成了現在的地形構造?
  • 大陸漂移說:走進那遠古時代的大地脈動
    大陸的漂移,形成了板塊構造說,今天我們就來回溯歷史,走進那遠古時代的大地脈動。首先我們從前寒武紀開始,寒武紀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所以前寒武紀就是5.42億年前再之前的歷史時期。與北美洲相對的,則是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羅迪尼亞大陸的北半部,這部分向北穿越了嚴寒的北極,包括:南極大陸、澳洲、印度、阿拉伯,以及成為今天中國的一部份大陸碎塊。在分成兩半的羅迪尼亞大陸之間,是當時的第三大陸,名字叫「剛果地盾」,它組成了今天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那麼,魏格納講,大陸漂移,我就想問了,為什麼不說「水在漂移」呢?大陸漂移,可以改變地貌的水陸分布,那麼水漂移,照樣改變水陸的分布,而且水比固體容易移動。大家思考,地球在歷史長河裡,發生了地貌的萬千變化,為什麼說,有大陸漂移理論,卻沒有「水漂移」的理論呢?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大陸板塊怎麼會漂移?它漂移的前部、側翼和尾部是什麼特徵,漂移的動力機制是什麼?它和大洋地殼是如何解耦的?高精度石油地震勘探資料給了我們解答。一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大陸板塊存在大規模水平漂移是地球上的普遍現象,而且當前還在運動,現代精確GPS測量和古生物古地磁都有確鑿證據說明大陸板塊會漂移,但其漂移的源動力是什麼?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
  • 大陸漂移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連接的大陸板塊會相互運動,這一過程被稱為大陸漂移,從而形成山脈、火山和不斷變化的大陸地貌。縱觀數億年的地球歷史,土地的移動對生物的壽命和物種的生存沒有明顯的影響。然而,人類是特殊的種群,存在了很多未知性,我們在地球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房子、橋梁、城市......
  • 大陸漂移說背後的故事:冒險狂人魏格納
    今天叔叔要講的是著名的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創立者魏格納。咱們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魏格納,說他有一次生病的時候,看見了病床對面的世界地圖,然後就覺得,世界這幾大洲的地形,怎麼好像是可以拼在一起的呢?他經過仔細的研究,提出了地球上的各塊陸地,以前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很多原因裂開了,造成了今天這種,東一塊西一塊的樣子。
  • 板塊運動加速大陸的分離,新海洋正孕育而生,第八大板塊或將形成
    人們對於大陸的刻板印象,那就是有七大板塊兒,然而在1912年的時候,有一位來自於德國的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就提出了一個大陸漂移說。當時所作出的設想是,我們的大陸在之前是一個比較統一的整體,而包圍大陸的便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們現在之所以看到的是七大板塊,是因為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所以才會逐漸的有所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