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篇:大陸漂移

2021-01-15 小學生作文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裡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巖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巖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巖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克卜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巖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對此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繫,而這種聯繫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巖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遊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遊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裡,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蹟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蹟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面對這種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徵,過去的地質學家一籌莫展。然而正是這些特徵,卻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在魏格納看來,上述出現古冰川的大陸在當時曾是連接在一起的,整個大陸位於南極附近。冰川中心處於非洲南部,古大陸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狀流動,這就很合理地解釋了古冰川的分布與流動特徵。我們看到的冰川向陸地內部運動的表象,其實是因為原來巨大的大陸分裂開來,原來的內陸變成了沿海的緣故。


      除古冰川遺蹟外,蒸發鹽、珊瑚礁等古氣候標誌,也可用來推斷它們形成時的古緯度。古緯度與大陸的位置是衝突的,這也說明以前的大陸不在今天所處的地方。


      證據似乎已經很充分了。在嚴謹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魏格納的代表作《海陸的起源》於1915年問世了。在這本書裡,魏格納闡述了古代大陸原來是聯合在一起、而後由於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了海洋的觀點。魏格納認為,大陸由較輕的含矽鋁質的巖石如玄武巖組成,它們像一座座塊狀冰山一樣,漂浮在較重的含矽鎂質的巖石如花崗巖之上(洋底就是由矽鎂質組成的),並在其上發生漂移。在二疊紀時,全球只有一個巨大的陸地,他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風平浪靜的二疊紀過後,風起雲湧的中生代開始了,泛大陸首先一分為二,形成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並逐步分裂成幾塊小一點的陸地,四散漂移,有的陸地又重新拼合,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海陸格局。


       魏格納這一"石破天驚"的觀點立刻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招致的攻擊遠遠大於支持。一方面這個假說涉及的問題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個地球科學的理論就要重寫。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假說的每個環節都要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魏格納在大學中獲得的是天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氣象,他並非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或古生物學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領域發表看法,人們對其假說的科學性難免會產生懷疑。


       魏格納理論最主要的弱點是:巨大的大陸是在什麼上漂移的?驅動大陸漂移的力量來自何方?魏格納認為矽鋁質的大陸漂浮在地球的矽鎂層上,即固體在固體上漂浮、移動。對於推動大陸的力量,魏格納猜測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陸的岸邊,引起微小的運動,日積月累使巨大的陸地漂到遠方;還有可能是太陽和月亮的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矽鋁質巖石與矽鎂質巖石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


       大陸漂移學說以轟動效應問世,卻很快在嘲笑中銷聲匿跡。雖然魏格納找到的證據很多,但是如果別人找出一個反對這個科學理論的證據,比如大陸漂移的動力不足,這個學說只能叫做假說,而不是真正的理論。當人們解釋中龍、舌羊齒等古生物的分布時,依然用陸橋說來搪塞,雖然陸橋說顯得很荒唐,但是當時人們認為,還有一種理論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有人開玩笑說,大陸漂移學說只是一個"大詩人的夢"而已。


     只有魏格納還孤獨地吟唱著自己的詩篇。1930年魏格納第四次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於冰天雪地之中,年僅50歲,他的遺體在第二年夏天才被發現。他離去的早了一點兒,因為德國的一艘科學考察船剛剛從大西洋回國,帶來了一個消息,在大西洋中間存在一條很長的洋中脊,那裡有巨大的裂谷。憑著魏格納廣博的學識,他將有可能找到解決大陸漂移動力問題的方案,洋底的移動會提供大陸漂移的線索。可惜他與這個消息永遠地隔絕了。


     然而過了半個世紀以後,由於20世紀60年代對深海大洋的鑽探研究,它終於被證實,並獲得了廣泛的承認。1980年世界科學家在德國隆重紀念魏格納誕辰100周年,高度評價他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水是流體,陸地是固體,按照液體和固體的性質,液體是隨著地理未知的高低,進行運動,而固體則和液體有著完全不同,那麼,現在就存在一個問題了,在水和固體的對比中,誰更容易運動呢?答案肯定是,液體比固體容易運動。那麼,魏格納講,大陸漂移,我就想問了,為什麼不說「水在漂移」呢?
  • 大陸漂移曾遭質疑 40年靠古地磁學翻身
    1911年,魏格納在馬堡大學圖書館讀到一篇奧地利學者修斯(Eduard Suess)有關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的文章,魏格納注意到這篇文章中列舉的一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從此開始,他收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種古生物化石、沉積物和地層資料,並進行古氣候分析,從中得出了對大陸漂移的認識。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直到1911年秋,他從一個學術刊物上得知,美洲與非洲的某些生物是同種的這個學術刊物還推測在兩個大陸之間有陸橋連著它們。他推測美洲與非洲原本就是一個大陸,後來由於美洲向西漂移導致兩者分開,才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地理格局。為了證實這一想法,他從古生物學、地質學、古氣候學等多方面著手,深入研究考察,結果發現大西洋兩岸在對應的位置上有著對應的山脈、物種以及礦產。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以此為起點,魏格納投入到大量的搜集、分析、整理證據工作中。1911年,魏格納在馬堡大學圖書館讀到一篇奧地利學者修斯(Eduard Suess)有關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的文章,魏格納注意到這篇文章中列舉的一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大陸未來還會漂移嗎?怎樣漂移能改變現有格局,對我們最有利?
    從地球地質構造屬性上來看,大陸漂移一直存在,只不過漂移速度比較緩慢,計算單位用百萬年、千萬年來衡量也不為過。我們所希望的漂移格局,當下最有利的應該是我國東部封鎖島鏈消失,比如琉球群島、關島等,這樣便可以增加我們的縱深。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1911年看到的那篇論文正是一篇通過陸橋說解釋隔海相望的大陸在動植物化石具有相似性的,魏格納雖然被文中提供的論據深深吸引,但他還是對陸橋說的觀點產生了質疑,文中提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的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陸橋說無法合理解釋位於中低緯度印度洋、大西洋兩岸大陸關於二疊-石炭紀冰川沉積[3],他認為這種相似性並非間接靠陸橋來連接,從地圖上看,那些像拼圖一樣散布的大陸,各邊緣線十分相似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查爾斯·萊爾不過,雖然在19世紀,大陸漂移學說還遠未建立,但事實上,大陸漂移這一理論的萌芽早已在人們心中萌發。從1492年開始,以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為代表的大航海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進而拉開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帷幕。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大陸漂移》是全球唯一一部講「大陸漂移」的科幻大片,將由科幻名著《創造宇宙說明書》改編。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講演,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設。1915年,他的不朽著作《海陸起源》問世了。在這部著作中,魏格納系統地論述了大陸漂移的理論魏格納提出,距今3億5千萬年以前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叫做聯合古陸或泛大陸,在它的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叫做泛大洋。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最後一次大陸漂移發生在4300年前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還有一種是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劇烈地漂移,可以引發地質大災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整個地球的陸地格局,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會有這種特殊情況發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前有幾次大陸分裂漂移,是普通的。而最後一個整體陸地——盤古大陸,分裂漂移,是特殊的。
  •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核心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最新研究認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 由大陸漂移學說到星球漂移學說
    小編為大家再開一個腦洞,我們都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全球的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進行漂移,形成了現在的五大洲,在人們認識了五大洲的形狀之後,也就發現了這一奧秘。類比之下,宇宙中的星球會不會也存在「漂移」,如果存在「漂移」,那麼在「漂移」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呢?首先小編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
  • 專家稱臺灣島正以每年7至8釐米速度向大陸漂移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馬宗晉先生日前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香港正隨著整個中國大陸板塊,以每年五毫米的速度向東「行駛」。與此同時,由於臺灣島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澎湖為不動點,其東海岸也在以每年七十至八十毫米的速度向大陸方向移動。
  • 大陸板塊是如何漂移的?
    最近,在對巖石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地球表面大陸漂移的現象。我們簡單地論述一下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在海底和露出海面的大塊大塊陸地的下面,還有一層厚厚的重晶石包裹著地球,這層重晶石叫做地幔。地幔在翻動時,漂浮在上面的大陸就會轉動,像是鍋裡的氣泡在水面上轉動一樣。雖然若干種方法都能夠探索出大陸以前的運動狀況,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最近發現的巖石磁性研究。許多沉積物中含有磁性微粒,當沉積物形成但沒有凝結成巖石時,這些磁性微粒具有向南方或者北方移動的趨勢。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巖石中的磁性微粒判斷出巖石原本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