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對巖石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地球表面大陸漂移的現象。我們簡單地論述一下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海底和露出海面的大塊大塊陸地的下面,還有一層厚厚的重晶石包裹著地球,這層重晶石叫做地幔。
地幔的2/3被海所覆蓋。大塊大塊陸地的組成成分是比較輕的巖石,漂浮在地幔上面,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外面。
上述中的「漂浮」一詞運用得準確,雖然地幔的構成物質是結晶體,但在受到巨大壓力時會緩慢移動,如同構成冰川的冰塊,可以沿著下坡滾動一樣。
地幔中含有放射性物質,一直在向外放射熱量。由於受到這種加熱作用,地幔在豎立的漩渦中翻滾,有點像鍋裡的 熱水,雖然巖石的翻動很緩慢一年僅僅能夠移動一二英寸。地幔在翻動時,漂浮在上面的大陸就會轉動,像是鍋裡的氣泡在水面上轉動一樣。
雖然若干種方法都能夠探索出大陸以前的運動狀況,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最近發現的巖石磁性研究。許多沉積物中含有磁性微粒,當沉積物形成但沒有凝結成巖石時,這些磁性微粒具有向南方或者北方移動的趨勢。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巖石中的磁性微粒判斷出巖石原本的方位。再結合其他的證據,我們就能推測出大陸曾在地球表面如何漂移及以後如何漂移。
該證據顯示,兩億年前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雖然能夠推測出大體的布局,但有許多細節問題還不清楚。地幔在千百萬年中緩慢地移動,將一塊塊的大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時候,巨大的爬行動物這塊大陸上爬過,地殼深處新形成的渦流將大陸撕裂。高溫的巖石流從大陸中心以波浪狀向南北流動,逐漸形成了南北大西洋。巖石流除了向南北方向流動之外,還向東西方擴展,拉開了漂浮中的大陸之間的距離,讓南北美洲與歐洲、非洲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個運動一直沒有停止。南北大西洋的中部出現了一道高一二英尺、寬一百多英尺的山脈,這裡湧出來炙熱的地幔巖石,然後逐漸向兩邊擴展。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有一個窄條,這是地幔下沉形成的。這個窄條挨著海一面的深溝表明,這裡的巖石向下沉了;在靠近大陸的一面形成了巨大山脈(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堆積得越來越高,因為從東面過來的大陸浮渣沒有沉入地幔深處。這些地區常常會出現火山爆發,因為巖石受到摩擦而熔化,然後噴發到地面上,伴隨著強烈的地震。同時,其他地幔的流動在撕裂、推移著一塊塊的大陸。印度這塊陸地已經向北移動了四千英裡,幾乎以每年兩英寸的速度接近亞洲大陸的其他部分。它靠近亞洲大陸時引發的緩慢衝撞,還有非洲沿著反時針方向的轉動,共同堆砌成阿爾卑斯、阿特拉斯、高加索、喜馬拉雅等山脈。澳洲是從南極洲分裂出來的,一直在向東、向北移動。南極洲向南方移動,夾雜著泥炭、煤、爬行動物化石等東西,這些能夠證明南極洲曾經是溫暖的氣候。現在,在新的向上陸流的影響下,紅海和波斯灣的寬度越來越大,每年大約增加0.5英寸。地殼下沉形成的非洲的地塹裂谷預示著這個大陸的深潛陸流體系將會被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