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2021-01-19 地質礦業信息交流平臺

地質界存在兩大疑案,一是為什麼自白堊紀至今印度板塊漂移速度遠遠高於非洲板塊?其二是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本文試圖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問題提出

大陸會發生大規模水平漂移是由魏格納一百多年前最早提出,並得到了後續無數地質學家的認可。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

圖1白堊紀至今大陸聚散重建(據Columbia university)

白堊紀印度板塊向北運移的速度可達18cm/yr左右(Lee and Lawver, 1995),而其周圍的板塊運動速度相當慢,大西洋的擴張速度僅為1~2cm/yr (萬天豐,2011),也就是說非洲板塊的漂移速度為1~2cm/yr,它們之間相差一個數量級。顯然印度大陸板塊的漂移與大西洋的擴張沒有多大關係。它與澳大利亞板塊的漂移有關嗎?顯然也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澳大利亞板塊是大約50Ma才從南極洲快速向北漂移的,它們二者根本就不同步,現代板塊構造中將二者強行劃為一個所謂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簡稱印奧板塊)是不對的。因此印度板塊飛速向北漂移的動力機制一直困擾著地球科學研究者。當前對其的流行解釋是印度大陸板塊是一個活化的克拉通板塊,所以其漂移速度快,但為什麼印度板塊會被活化,則沒有合理的解釋。本文認為印度板塊的確是一個活化的克拉通板塊,但為什麼活化則另有解釋。

來自印度的古地磁證據說明,在180Ma的時間裡,印度向北至少漂移了8000km以上,而且伴隨著高達近60度的逆時針旋轉(圖2)。

圖2印度板塊漂移軌跡(改自Gary A. Glatzmaier,2013)

東非大裂谷是中新生代形成的巨型裂谷,南北長度約7000公裡,且正在活動中。其成因機制一直是困惑全世界地質學界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按照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假說,非洲板塊四面都有洋中脊,應該是處於四面擠壓環境,為什麼會裂解出紅海和東非裂谷?這是漲性伸展環境下才可能發生的,因此海底擴張對此難以給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地學界還有另外一個假說,那就是地幔柱假說,但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非洲大裂谷之下不存在上地幔異常(高尚行,2014),因此非洲裂谷的成因與地幔柱無關。

二、新大陸漂移模型

既然傳統模型難以對上述問題進行合理解釋,那麼有必要用新的模型進行解釋。新大陸漂移模型(圖3)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大陸漂移比喻成「平底熱鍋裡的黃油會自己跑」。這個運動過程是基於大陸板塊首先發生裂解,產生了一個裂縫和巖漿上湧,在初始階段,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一致,但洋中脊噴出的巖漿很快會被海水熄滅,因此海底擴張不能持續,但大陸板塊漂移後在其後面持續不斷地湧出巖漿並不斷被海水熄滅,這個熱力推動過程才能持續推動大陸板塊向前漂移。

該模型有如下特徵:

(1)大陸板塊的最前方因受到擠壓,增壓升溫產生地殼流,洋殼隆起;

(2)大陸板塊前部會產生逆衝斷層、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同時地殼流的上湧會在大陸板塊前部的部分薄弱帶出現伸展構造;

(3)在大陸板塊後部產生巨厚沉積和正斷層;大陸板塊尾部會有拖尾隆起,可能留下火山島鏈、大陸碎片遺撒物。

圖3新大陸漂移模型(改自梁光河,2013)

三、基於新模型的解釋

根據新大陸漂移模型,非洲板塊在大西洋裂解過程中,向北東方向漂移,這個巨大板塊漂移過程中,其前部會形成巨大的地殼流上湧帶(圖4)。印度為什麼跑得快?回答很簡單,印度板塊在此期間漂移在非洲板塊形成的地殼流上,像衝浪一樣。因為該上湧的地殼流是區域熱上湧區,可以理解為上地幔上湧,使得印度板塊漂移的動力更強速度更快。非洲板塊形成的地殼流上湧帶呈北北東向展布,正處在印度板塊北漂的必經之路上。由此也可以推斷印度板塊的確是一個活化的克拉通板塊,其活化的機制是因為其長期漂移在非洲板塊形成的地殼流上,溫度更高使得印度板塊底部發生熔融,地殼減薄。通常克拉通板塊地殼厚度可達百公裡以上,而印度板塊的地殼厚度目前只有60-80Km。

圖4新大陸漂移模型與東非大裂谷和印度板塊漂移區域(基於NOAA地圖)

為什麼會形成東非大裂谷?回答也很簡單,基於新大陸漂移模型,由於非洲板塊前部的地殼流會在非洲板塊前部,沿部分薄弱地區上湧出現伸展構造(圖4中紅色箭頭指示的區域),該伸展構造就是地殼流上湧的結果,也是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該薄弱地區處於非洲板塊前期漂移過程中,所形成的造山帶中的山間斷坳帶。

四、結論

新大陸漂移模型可以合理解釋地質界的兩大懸案,一是印度板塊為什麼相對於非洲板塊會快速漂移?那就是印度板塊從白堊紀中期至今長期漂移在非洲板塊形成的地殼流上湧區帶上,類似衝浪一樣,地殼流上湧形成更強勁的熱動力,使得印度板塊漂移速度更快。二是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問題,那就是非洲板塊漂移過程中地殼流沿薄弱地帶上湧所致。

來源:科學網

帶上撲克牌,野外出去玩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以購買


發票:本平臺所售圖書均可開正規電子發票,大家下單備註單位名稱-稅號-郵箱

發貨:一般下單後第二日發貨,韻達快遞

活動:滿減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

相關焦點

  • 地質界存在兩大疑案之一: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大陸會發生大規模水平漂移是由魏格納一百多年前最早提出,並得到了後續無數地質學家的認可。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刻畫」印度板塊「漂移」史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最新成果:該所研究團隊通過西藏南部白堊紀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對比,較高解析度地「刻畫」了印度板塊在白堊紀與澳大利亞分離、向北漂移的詳細歷程。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二大陸板塊尾部特徵基於大地構造演化史和當前GPS測量表明,印度板塊正在向北漂移,日本板塊正向北東方向漂移,加裡曼丹板塊在新生代逆時針旋轉約45°,目前其北端向北西漂移。圖2 高精度地震勘探線在區域地形圖上的位置及當前板塊運動方向(據美國NOAA修編)眾所周知的印度板塊是從南往北正快速移動的一個較大板塊,印度大陸板塊從印度洋南部漂移到當前位置,並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大陸板塊漂移是存在的,但是,原始地球大陸也不是如魏格納認為的那樣擠在一起,後來再分裂漂移了。比如,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並沒有如他所說的漂移如此遠。印度板塊就沒有怎麼動,這從印度板塊連接印度洋的過度地帶呈柔緩漸變坡度,也可以完全理解。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他根據大西洋兩邊大陸的生物、古生物的親緣關係,推測大西洋是由大陸漂移形成的。他在《地球形成及其奧秘》一書中,解釋歐洲和北美洲的煤層中距今3億年的植物化石為什麼如此相同時,還專門繪製了示意圖,來說明大西洋兩岸的這兩塊大陸,當時正好可以拼合在一起。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自海洋生成之日起,大陸板塊就不停漂移,它如何漂移成現在這樣
    那時移動速度最快的是北美大陸,它脫離了南美和非洲,向西北方向移動,它逐漸擴大的裂隙逐漸形成了大西洋。在這個時期,北美洲和歐洲已經尚未完全成型的亞洲形成了勞亞古陸,剩下的部分被稱為岡瓦納古陸。而在聯合古陸時期,包圍著古地中海南部的零散島嶼,到了這個時期也有的漂流到了北面,形成了後來的亞洲大陸,也有的和非洲結合在了一起。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是對傳統的固定論的挑戰。它為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地球活動創造了契機,對促進地質科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板塊學說揭示了板塊水平運動的現象,也是大陸漂移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  ⊙奇蹟探秘:  1.大陸漂移學說是由誰提出的?是在哪一年提出來的?
  • 板塊漂移,中國未來要麼變天堂,要麼成荒漠,美歐可能會更慘!
    中國正在漂移?是的,中國所在的歐亞板塊正在向南漂移,速度每年0.7到1.4釐米。有人可能會說,這算什麼移動,我的手指甲都長得比它快。問題板塊可以漂移1000萬年、1億年,你的指甲能長1億年嗎?即使一年漂移1釐米,1億年就是1000公裡,更何況還有每年移動約10釐米的,白堊紀印度板塊向北衝來的速度更是高達18釐米/年,所以才瘋狂擠壓隆起了青藏高原。大約兩億多年前,地球上所有板塊都擠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盤古大陸,那時中國所在的土地完全支離破碎,處於高度離散狀態,是盤古大陸附近海洋中的幾個巨大島嶼,現在四川的峨眉山那時甚至在赤道附近。
  • 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踏腳石」角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新近重建了蛙超科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並發現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充當了「踏腳石」。 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了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它攜帶著岡瓦納古陸的生物類群在第三紀早期到達亞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這個假說。
  • 地球水抽乾後仍舊是一個不規則的整體,為何還相信板塊漂移說?
    於是他經過研究提出了大陸漂移說,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的大陸是一個整體。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有限,包括魏格納在內的科學家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大陸漂移說爭議非常的大。現在關於板塊的漂移,早已被衛星觀測所測量出來,所以,這已經不是假說,而是真實的現象。
  • 網友問:既然有大陸漂移說,為什麼近代不見板塊在移動?
    地球板塊隨時都在移動,只是短時間內移動距離不明顯而已,比如珠穆朗瑪峰每年會向東北方向移動4cm,高度也會上升0.3cm。地殼主要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比如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就形成了珠穆朗瑪峰,在板塊交界處,形成了長長的地震帶,隨時可能發生地震活動。
  • 外媒:亞歐和印度板塊運動致中國西南地震頻發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國西南部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經常遭地震打擊。1970年,雲南芮氏7.7級地震導致至少1.5萬人死亡,而1974年裡氏7.1級地震,導致全省死亡人數超過1400人。2012年9月,在一系列地震中,雲南地區共有81人死亡,821人受傷。「為什麼中國大地震多?」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主要原因是印度板塊。
  • 板塊漂移,氣象演變是天災人禍還是巧合?人類該何去何從?
    在世界地圖繪製出來之前,許多人都不相信大陸會「漂移」。古往今來,充滿好奇心的物理學家都想去探索神秘的大陸。早期的大陸漂移說,從簡單的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學說......魏格納可以算是發現大陸的第一人,他是一名德國氣象學家。
  • 板塊漂移,未來中國或成天堂或成荒漠,美歐變冰塊
    曾經的陸地因為板塊漂移成為今天的六大板塊,但是板塊漂移從未停止,未來中國或成天堂或成荒漠,而美歐則會變成冰塊!魏格納,一位天文學家,但卻因為「六大板塊漂移學說」震驚傳統地質學基礎,在《海陸的起源》中首次提到大陸漂移,其中明確提到:在1910年就得出提出大陸漂移的想法!古地磁學強有力地證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何為古地磁?
  • 專家詳解海南島成因:從北部灣旋轉150度 仍在向東南漂移
    據了解,現代大地構造發展的三部曲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三個假說,這三個假說都存在動力機制的問題。由於有諸多地質現象用海底擴張假說難以給出合理解釋,由此誕生了地幔柱(羽)等假說。  梁光河研究結果表明,海南島的漂移動力機制與印度板塊的向北漂移俯衝及東南亞地塊的逃逸構造演化密切相關,該研究結果對大地構造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3、從洋中海淵裂縫湧出來的熔巖,凝聚在這些地殼板塊的邊緣,使板塊逐步增大;同時這些板塊又受到來自地球深層的力量所推動,以每年一英寸半至六英寸的速度在地球表面朝不同方向漂移。從地質學的觀點來看,這種速度可以說是猛烈的。
  • 研究揭示印度板塊為物種洲際擴散「腳踏板」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岡瓦納古陸解體後,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了「腳踏板」角色。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從白堊紀末期至第三紀時期,岡瓦納古陸解體後形成的印度板塊和南極—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板塊對生物在岡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間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這兩個板塊的地理位置長期存在爭議。例如,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著一個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該假說開展。
  • 板塊風水隨機漂移的策略
    所謂翻臉無情板塊,不是白叫的。 既然選擇了方向,就堅持一下,本周之內,市場應無大事。政策面,各種支持企業的政策未來還會源源推出,資金面,也會有響應的反應。最主要的,根據不患貧患不均原則,大家業績都受到影響的時候,就淡化了集體的影響。最怕的不是業績下降,而是別人上升得好好的,就你下降。 今天周末,畫周線。2月份過去一半了,初一沒躲過,十五卻躲過了。
  • 大陸板塊是如何漂移的?
    最近,在對巖石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地球表面大陸漂移的現象。我們簡單地論述一下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在海底和露出海面的大塊大塊陸地的下面,還有一層厚厚的重晶石包裹著地球,這層重晶石叫做地幔。再結合其他的證據,我們就能推測出大陸曾在地球表面如何漂移及以後如何漂移。該證據顯示,兩億年前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雖然能夠推測出大體的布局,但有許多細節問題還不清楚。地幔在千百萬年中緩慢地移動,將一塊塊的大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時候,巨大的爬行動物這塊大陸上爬過,地殼深處新形成的渦流將大陸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