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板塊漂移是存在的,但是,原始地球大陸也不是如魏格納認為的那樣擠在一起,後來再分裂漂移了。比如,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並沒有如他所說的漂移如此遠。印度板塊就沒有怎麼動,這從印度板塊連接印度洋的過度地帶呈柔緩漸變坡度,也可以完全理解。
再者,我們從板塊漂移所需要動力上分析,也發現魏格納的全盤板塊漂移學說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不能自圓其說,很不完善。儘管板塊漂移確實發生過,但也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期。魏格納也沒有明白原地球超級大陸形成的內在力量來自何處。當然,關於地球陸地板塊和海盆地形的創生動力問題,現在地球物理學家和地理學者也仍然是堅持舊有的錯誤認識。
我不僅首先提出,而且也直堅持大陸板塊漂移的動力就是超級小行星(包括超級彗星)的撞擊所致結果。不僅如此,海洋盆地如太平洋、印度洋的形成,還是巨大天體撞擊後逃逸造成的形態。
這些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有的是外表由巨大冰質構成而內為巖石的小行星,也有泥石冰質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彗星。比如,四川盆地、墨西哥灣和地中海、北冰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巨大盆地地形的形成,都是超級彗星撞擊地球的貢獻。海南島還是一個巨大的外被超級厚重冰質、內質為堅硬巖石的巨大小行星遺存。應當說,這些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僅改變了地殼外貌,創造了新的陸地形態,將地球板塊撕裂,而且構造了火山爆發及超級地震能量,還促成了板塊漂移。
我一直強調,在地球板塊發生漂移之前,地球就曾經遭遇過兩次巨大天體的撞擊。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形成了巨大的太平洋海盆地形,另一個撞擊地球形成了印度和印度洋。
先是巨大天體撞擊形成了巨大的太平洋盆地地形,創生了地球的外殼一端為巨盆,一端為高原的形態。而且,盆地中由此逐漸積累了許多水體。當然,這個星球在撞擊地球之後,還將該星球上相當大部分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物質拋向了地球,然後迅速逃逸離去,並形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金星。
地球遭遇天體第二次撞擊,發生得相對比較晚一些。形成了印度和印度洋盆地,並擠壓抬升創生了原始青藏高原。這個事件怎麼想也感到十分困惑,但事實就是這樣。這些撞擊造成陸地重新分劃,比如南極大陸在南邊與非洲陸地出現了。在南極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圍出了一個巨大的海洋。
南極大陸的分裂與南非的巨大隕星撞擊相關。南極洲本身和非洲大陸的兩者結合處存在巨大斷裂帶,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後來這些小行星的撞擊,直接推動了南極洲大陸的脫離並向南漂移,由此逐步形成了南極洲。
前面我談過,將美洲和非洲分離,是由於超級彗星分裂體直接撞擊地中海和墨西哥灣,從而導致板塊的分裂和漂移。應當說,這些板塊的漂移是通過超級地震逐步完成的,具有陣發性的特點,而且初期由此超級地震頻發,板塊漂移速度還比較快速。
關於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澳大利亞板塊,它們原來應該是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撞擊四川的這個超級彗星,以海南島這顆超小行星的撞擊和共同作用,形成了菲律賓板塊、南亞板塊,同時還推動這些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一起向南漂移開了。誠然,這些板塊的分裂漂移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兩個撞擊點也並非於同一時間點發生。當然,這是非常奇特的板塊運動。
另外,青藏高原後來的進一步抬升和形成,則與柴達木盆地和塔裡木盆地形成直接關聯。這些盆地和周也山脈抬升,實際上還可能是同一個彗星分裂的巨大塊體撞擊所致貢獻。現在我們也知道了青藏高原的抬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至少存在兩大不同時間階段的推動。
我們看北冰洋及冰島、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等板塊,也都是由於超級彗星撞擊,或通過巨型外構厚實冰質而內核巖石的超級小行星撞擊形成。而且,北冰洋的形成的同時,還將創造山脈連同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板塊向東推移了出去,並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白令海峽。很有可能白令海峽還會通過大地震進一步加寬。
關於星體撞擊地球,不僅造出了陸地,推動了形成板塊漂移,而且還構造了火山爆發和超級大地震的動力源。關於這此方面還有很多複雜現象,諸如碰撞形成的物質噴發、礦藏分布等等,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釋。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議好了。
相關參考資料: http://t.cn/A6UIiB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