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2020-09-03 巴蜀清流

大陸板塊漂移是存在的,但是,原始地球大陸也不是如魏格納認為的那樣擠在一起,後來再分裂漂移了。比如,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並沒有如他所說的漂移如此遠。印度板塊就沒有怎麼動,這從印度板塊連接印度洋的過度地帶呈柔緩漸變坡度,也可以完全理解。

再者,我們從板塊漂移所需要動力上分析,也發現魏格納的全盤板塊漂移學說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不能自圓其說,很不完善。儘管板塊漂移確實發生過,但也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期。魏格納也沒有明白原地球超級大陸形成的內在力量來自何處。當然,關於地球陸地板塊和海盆地形的創生動力問題,現在地球物理學家和地理學者也仍然是堅持舊有的錯誤認識。

我不僅首先提出,而且也直堅持大陸板塊漂移的動力就是超級小行星(包括超級彗星)的撞擊所致結果。不僅如此,海洋盆地如太平洋、印度洋的形成,還是巨大天體撞擊後逃逸造成的形態。

這些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有的是外表由巨大冰質構成而內為巖石的小行星,也有泥石冰質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彗星。比如,四川盆地、墨西哥灣和地中海、北冰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巨大盆地地形的形成,都是超級彗星撞擊地球的貢獻。海南島還是一個巨大的外被超級厚重冰質、內質為堅硬巖石的巨大小行星遺存。應當說,這些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僅改變了地殼外貌,創造了新的陸地形態,將地球板塊撕裂,而且構造了火山爆發及超級地震能量,還促成了板塊漂移。

我一直強調,在地球板塊發生漂移之前,地球就曾經遭遇過兩次巨大天體的撞擊。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形成了巨大的太平洋海盆地形,另一個撞擊地球形成了印度和印度洋。

先是巨大天體撞擊形成了巨大的太平洋盆地地形,創生了地球的外殼一端為巨盆,一端為高原的形態。而且,盆地中由此逐漸積累了許多水體。當然,這個星球在撞擊地球之後,還將該星球上相當大部分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物質拋向了地球,然後迅速逃逸離去,並形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金星。

地球遭遇天體第二次撞擊,發生得相對比較晚一些。形成了印度和印度洋盆地,並擠壓抬升創生了原始青藏高原。這個事件怎麼想也感到十分困惑,但事實就是這樣。這些撞擊造成陸地重新分劃,比如南極大陸在南邊與非洲陸地出現了。在南極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圍出了一個巨大的海洋。

南極大陸的分裂與南非的巨大隕星撞擊相關。南極洲本身和非洲大陸的兩者結合處存在巨大斷裂帶,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後來這些小行星的撞擊,直接推動了南極洲大陸的脫離並向南漂移,由此逐步形成了南極洲。

前面我談過,將美洲和非洲分離,是由於超級彗星分裂體直接撞擊地中海和墨西哥灣,從而導致板塊的分裂和漂移。應當說,這些板塊的漂移是通過超級地震逐步完成的,具有陣發性的特點,而且初期由此超級地震頻發,板塊漂移速度還比較快速。

關於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澳大利亞板塊,它們原來應該是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撞擊四川的這個超級彗星,以海南島這顆超小行星的撞擊和共同作用,形成了菲律賓板塊、南亞板塊,同時還推動這些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一起向南漂移開了。誠然,這些板塊的分裂漂移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兩個撞擊點也並非於同一時間點發生。當然,這是非常奇特的板塊運動。

另外,青藏高原後來的進一步抬升和形成,則與柴達木盆地和塔裡木盆地形成直接關聯。這些盆地和周也山脈抬升,實際上還可能是同一個彗星分裂的巨大塊體撞擊所致貢獻。現在我們也知道了青藏高原的抬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至少存在兩大不同時間階段的推動。

我們看北冰洋及冰島、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等板塊,也都是由於超級彗星撞擊,或通過巨型外構厚實冰質而內核巖石的超級小行星撞擊形成。而且,北冰洋的形成的同時,還將創造山脈連同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板塊向東推移了出去,並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白令海峽。很有可能白令海峽還會通過大地震進一步加寬。

關於星體撞擊地球,不僅造出了陸地,推動了形成板塊漂移,而且還構造了火山爆發和超級大地震的動力源。關於這此方面還有很多複雜現象,諸如碰撞形成的物質噴發、礦藏分布等等,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釋。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議好了。

相關參考資料: http://t.cn/A6UIiB5q

相關焦點

  • 巨型小行星撞擊地球或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唯一合理解釋
    大陸漂移說科學家證明,當時大陸板塊就一塊,後來,由於地殼的變化,這個板塊開始較大的分裂,出現漂移,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還有很多的假說,地磁變化說,植物中毒說,酸雨說等。但最近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布裡斯託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表明,只有小行星的撞擊,才能創造出讓恐龍無法居住的環境。
  • 小行星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地球的引力比現在小,大型恐龍可以在淺海裡自由馳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大陸,順推形成島弧(包括內陸島弧)和洋殼。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 "禍" 與 "福"
    行星與地球的撞擊坑    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地球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受到了諸多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潛在威脅。自然因素包括小行星撞擊地球、大面積火山爆發和強烈地震與海嘯等;人為因素中,如全球性核戰爭,人類不可持續發展的錯誤行為等。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中,小行星撞擊地球是誘發地球氣候環境災變、生態系統完全崩潰和地球生物物種大滅絕的元兇。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恐龍瞬間滅亡,這瞬間有多長?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巖石層、軟流層、地幔和地核。其中軟流層對地球影響最大。 地球地殼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陸地殼厚,但重量輕;而大洋地殼薄,但重量重。兩個地殼由於受力不均勻,因此會導致軟流層的物質會因受力不均勻而移動。
  • 小行星撞擊地球!面對地外天體威脅人類準備好了嗎?
    但是經過內核的運動、地殼板塊的運動、火山爆發、洋流河流的運動、太陽風暴、風雨侵蝕、植被覆蓋等等,大部分星球都掩飾了當年的滄桑。只有月球因其內核早已停止運行,外部也沒有修飾其創傷的條件,幾十億年來的大小傷痕歷歷在目。人類的歷史是幸運的,至少在近三百萬年來安然無恙。沒有遇到過像7600萬年前地球霸主所經歷的直徑十幾公裡級別的隕石撞擊。
  • 6600萬年前的滅世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和「彗木大衝撞」
    要說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大家聽說的最多的就是6600萬年前那次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事件: 當時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撞擊瞬間拋起巨量灰塵、土壤和水汽高達幾十千米衝入大氣層遮天蔽日,同時引發了全球性火山噴發和海嘯,2014年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
  • 為什麼火星和金星沒有板塊運動?星球結構決定
    你可能認為像金星那樣的熱行星地殼會更軟,更容易活動,但是如果有水那麼確實會降低巖石的強度,而金星是非常乾燥的,所以即使它比地球熱得多,它的地殼也比地球的硬得多。看起來金星上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的內熱積聚起來,而不是通過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擴張來釋放,它的內熱是在全球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中釋放出來,每隔幾億年地表就會被重新鋪好一次。
  • 小行星Apophis軌道漂移或改變2068年與地球碰撞的機率
    2004 年的時候,長約 370 米(1215 英尺)的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開始被人們所知曉,預計它會在未來幾十年中與地球打上幾次照面。儘管目前已經排除了大多數影響,但先前被忽視的一些因素,又讓我們對它可能在 2068 年發生的碰撞提升了幾絲憂慮。
  • 4月29日小行星撞擊地球?專家回應:危言聳聽!
    新華網南京4月15日電(孫星星)「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一顆直徑4公裡的小行星將於今年4月29日抵達地球附近,撞擊機率大!」……近日,4月29日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傳言,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核實,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 科學家不能消除小行星「阿波菲斯」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許多小行星在太空中漂浮,美國宇航局和其他組織正在跟蹤。其中一顆小行星的大小和艾菲爾鐵塔差不多,叫做阿波菲斯。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不能排除阿波菲斯可能在2068年撞擊地球。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這顆小行星上發現了一種叫做雅科夫斯基加速的現象。這種類型的加速度來自於非均勻熱輻射對物體造成的極弱的力,這是一種複雜的說法,大致意思是太陽光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小行星的路徑。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最新測量:超三百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會在2068年撞擊地球
    目前已知只有少數天體對地球構成嚴重威脅,巨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現在正在重新評估它在48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這是由於對這顆有問題的小行星進行了更好的觀察。這種效應就像小行星內置的推進系統,其中洩漏的少量輻射可以改變一個物體在太空中的動量,使其稍稍偏離原本由重力選擇的軌道。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員、即將發表的研究報告的合著者戴夫·多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說:「如果不考慮雅科夫斯基漂移,阿波菲斯仍然是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天體,只是到了2068年就不是了。」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科學家猜測:2068年巨型小行星阿波菲斯要撞擊地球?
    在如此大災難和壓力的一年裡,難怪這麼多人一直關注著小行星,以及它們是否會撞擊地球。當我們期待歡迎巨大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到我們的鄰居時, 這種擔心正在投射到未來。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幾種:有酸雨學說;地磁變化學說;大陸漂移學說;物種競爭學說;被子植物中毒學說;氣候變遷說;以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學說。在這眾多的學說裡,最著名的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設。這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小行星最長距離10公裡)以40KM/秒 的速度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對TNT的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當時把地球撞出直徑180公裡的大隕石坑。
  • 多家媒體發文稱「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危言聳聽!撞擊地球可能性為零
    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據悉,此次傳言所指的是一顆正式編號為52768的潛在威脅小行星,1998年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衛士」計劃中的NEAT項目發現,又叫1998OR2。
  • 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將在48年後撞擊地球
    科學家警告人類在48年之後,將有一顆以埃及混沌之神阿波菲斯命名的小行星可能會直接撞擊地球。根據《大眾力學》地報導,阿波菲斯將在2068年最接近地球,因為它的軌道逐漸的在漂移,因此科學家計算出它與我們的距離,認為阿波菲斯很有可能撞上我們。
  • 最新測量顯示,直徑超300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會在2068年撞擊地球
    目前已知只有少數天體對地球構成嚴重威脅,巨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現在正在重新評估它在48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這是由於對這顆有問題的小行星進行了更好的觀察。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最終,經過漫長的探索,大陸漂移理論以板塊構造說的新形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以一種更清晰明快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地球面貌基本輪廓的成因,並展示了大陸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滅的活躍的地球歷史圖景。所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近這一段漫長曲折的探索歷程,也走進地球歷史的滄桑巨變。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三季第50集《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