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4月15日電(孫星星)「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一顆直徑4公裡的小行星將於今年4月29日抵達地球附近,撞擊機率大!」……近日,4月29日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傳言,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核實,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據悉,此次傳言所指的是一顆正式編號為52768的潛在威脅小行星,1998年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衛士」計劃中的NEAT項目發現,又叫1998 OR2。這顆小行星直徑達約2.5公裡,一旦撞上地球,將導致全球性的災變,因此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表示,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也一直在監測52768號小行星,並向國際小行星中心(MPC)上報監測數據:早在2013年9月1日,近地天體望遠鏡就曾經對52768號小行星進行監測;2020年4月4日,當這個小行星逐漸靠近地球的時候,近地天體望遠鏡又對它進行了跟蹤觀測。它這次飛掠過程中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經過20多年間全球多臺監測設備的大量跟蹤觀測,不斷地更新其軌道參數,目前52768號小行星的軌道已經定得相當準確。據測算,它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29日下午17時56分在628萬公裡(約16.4倍的地月距離)外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裡/秒。
近地天體撞擊地球是地球和人類生存環境面臨的重大危機之一,也是科學家重點關注的科學議題。隨著近地天體發現數量越來越多,人類已經從無知地存在於危險之中,到現在可以開展一定程度的監測預警,並就撞擊防禦開展布局和準備。「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是切實存在的,我們不能掩耳盜鈴,但是也沒有必要過度解讀。」趙海斌說。
紫金山天文臺監測到52768號小行星(記錄於2020年4月4日)
據了解,潛在威脅小行星飛掠地球並非小概率事件。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今年新發現的兩顆潛在威脅小行星2020 DM4和2020 FO5都於近期飛掠地球。2月26發現的2020 DM4(直徑約160米)將於北京時間5月1日18時05分飛掠地球,飛掠時距離地球705萬公裡,速度為6.39公裡/秒;3月23日發現的2020 FO5(直徑約280米)已於北京時間4月12日凌晨5時2分飛掠地球,距離為2.1千萬公裡,速度快達27.5公裡/秒。由於這兩顆小行星都是新近發現的目標,監測時間較短,軌道不確定度較大,更需要加強監測預警。
趙海斌認為,由於近地天體所受的動力學環境複雜,會受到來自大質量天體的引力作用以及由自身特性導致的軌道漂移等等效應而發生變軌,可能導致將來與地球相撞,近地天體的監測預警是一項需長期、持續開展的常態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