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直徑幾公裡的小行星4月29日抵達地球附近,撞擊概率大」
「警告:4月29日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
這些消息近日在國內外各大網站瘋傳,並且各大網站都稱自己信息來源為「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這顆小行星的來歷到底是怎樣的呢?人類會不會在4月29日像恐龍一樣遭受的小行星致命的打擊呢?
據悉,小行星52768被臨時指定 1998 OR 2,是一個小行星上的偏心軌道中,歸類為近地對象和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所述的阿莫爾組的直徑為2-4公裡。
NEAT計劃的天文學家於1998年7月24日在夏威夷 Haleakala天文臺發現了它,所以暫時命名為1998 OR2。
它是已知存在的最明亮,因此也是最大的潛在危險小行星之一。
經過國內外科學家20多年的跟蹤監測,52768號小行星的軌道數據已經相當準確。
它將於北京時間4月29日17時56分飛掠地球,速度8.69公裡/秒,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628萬公裡,約合地月距離的16.4倍,那麼它撞擊地球的消息是不是準確呢?
實際上,雖然這顆小行星被認為是對地球威脅最大的小行星,但是在4月29日撞擊地球純粹是危言聳聽。
在4月15日,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就回應道——這是謠言!
同時,在各大網媒以「NASA」的名義傳播消息時,小白也在第一時間到「NASA」官網查找相關消息來源。
但是「NASA」官網並沒有發布相關警告,搜索「小行星撞擊地球」更是查無此事,這次純粹是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杞人憂天」。
實際上,在宇宙空間裡,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小行星和地球有過親密接觸。
但是一般比較小的小行星在通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就會進行劇烈燃燒,變成流星等一些天文現象。
而比較大的小行星它們都有自己的運行的橢圓軌道,當它們運行到和地球最近的時候,可能會受到地球引力的緣故和地球「親密接觸」。
質量越大,越亮(與地球越近)的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也就越大,但是本次的「小行星OR2」雖然質量大,但是並不滿足與地球「親密接觸」的條件,更不要談什麼「末日小行星」了。
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也不能說不存在。
比如說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
根據俄緊急情況部的說法,墜落的是一顆隕石。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謂「隕石雨」。
在墜落區域,許多建築的窗戶玻璃破裂,該事件已造成1200多人受傷。
值得注意的是,這顆隕石在即將到達地面的時候被一道不明的「亮光」擊碎變成了「隕石雨」,要不然這顆隕石對俄羅斯造成的損失可就不止1200多人受傷了。
甚至有網友猜測,這可能是「天外來客」對我們人類的一次援助。
我們人類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是不是有有效的預防措施呢?實際上暫時並沒有。
我們對於小行星暫時只能是對它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如果小行星來襲,我們唯一可以採取的方法就是用火箭改變它的航道,讓它落到海洋、沙漠等地區以減少它對我們的損失。
但是,隨著我們科技水平的提高,不論是對天體的觀測還是對小行星的預警都是很準確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應對任何的「天外來客」。
因此,對於過於「1998 OR 2「小行星撞地球的謠言,不如抓緊時間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
更多精彩盡在【公眾號:奇怪的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