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的大家族中,有一個奇特的成員,它的大名叫「末日之鐘」。這台鐘有指針顯示時間,時針指向的時間都是23點以後。到2005年,這台鐘已經60周歲了,但時針還沒有走到過23點59分,最高紀錄「23點58分」!這台鐘的走時還會倒退,最低紀錄也只是23點43分。
這是一臺什麼樣的鐘?為什麼叫「末日之鐘」呢?
原來,這是美國一家雜誌社旨在反對核戰爭,警示核戰爭將會給世界帶來末日而設立的鐘。這家名為《原子科學家公報》的雜誌,是參與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家們於1945年創辦的。這些科學家雖然成功研製了第一顆原子彈,但是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大多數科學家反對將核武器用於戰爭。使用核武器就是人類的大規模屠殺,1945年8月9日和13日,美國投向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雖然只有13萬噸和22萬噸TNT當量級,但已經造成幾十萬人的傷亡。隨著核技術的發展,今後核戰爭的結果必將是以世界末日告終,於是他們創辦雜誌之後也創立了「末日之鐘」。
末日之鐘的創立者將午夜零點象徵為世界末日。時鐘指向的時間距離晚上零點的遠近象徵世界面臨毀滅性災難風險的大小。2007年1月17日,末日之鐘顯示的時間是23時53分,也就是說,時鐘警示人類離開世界末日只有7分鐘了。
「末日之鐘」自1945年創立以來,世界末日時間的指針隨著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曾有17次調整。其中離世界末日最近的時間只有2分鐘。儘管末日之鐘顯示的離世界末日時間還有2分鐘是象徵性的,但是在20世紀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大戰中,確實發生過驚心動魄的一刻,差一點就要發生蘇美核大戰而敲響「末日之鐘」。
據解密後的蘇聯檔案透露,1983年9月26日是美蘇兩國距核戰爭最近的一次。這天深夜,蘇聯莫斯科南部的一個絕密核戰備預警中心內警報突然拉響,這是蘇聯諜報衛星發來的信號,坐在電腦終端顯示器前的240名值班人員的神經頓時緊張起來。所有的在場人員都站了起來,大叫大嚷著不知所措。幾秒鐘後,顯示器幕牆明確顯示:美國本土的某個核彈發射基地已有5枚「民兵」型洲際彈道飛彈正在向蘇聯襲來,情況十萬火急!當時值班的預警中心主任斯塔尼斯夫·佩特洛夫中校馬上啟動了多套電腦確認系統,結果,所有系統都作了有效確認。按規定,只要對方的核襲擊得到確認,佩特洛夫中校就得向當時蘇聯最高決策人、蘇共總書記尤裡·安得羅波夫匯報,以決定是否對美國進行核報復。時間不容拖延,核彈正在飛來,用不了半個小時核彈就要飛襲蘇聯,蘇聯必須在有效時間內採取核還擊才能免遭核攻擊的滅頂之災。
如果核戰爭真的打起來,景象極其可怕!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說,一場核戰爭的結果,可能是全世界一半人口立即成為犧牲品,大約有15億人口死亡,11億人受傷,倖存者也會在以後的幾年內死於輻射、疾病、嚴寒和飢餓。
20世紀80年代,正是美國和蘇聯核競賽的火熱時期,美蘇兩個大國的核武庫內擁有的核彈頭有30000多顆,總當量超過100億噸TNT,按全球50億人口計,平均每人可分攤到2噸。專家稱,這些核武器足夠將地球反覆毀滅幾次!核物理學家指出,如果核戰爭的當量達到50億噸,核爆炸引起的煙雲和城市大火燃燒產生的煙霧足夠使天空變得灰暗一片,導致地面溫度迅速降低。科學家將核戰爭引起的強烈降溫的現象稱為「核冬天」。「核冬天」的結果是人類文明遭到毀滅,也就是人類的末日。
所幸的是,這位中校還算理智。他分析,美國人要是對蘇聯實施核打擊肯定不會從單個攻擊點連射5枚核飛彈。他判斷,警報有誤,核襲擊是假的。幾小時後的結果證明佩特洛夫中校的判斷是正確的,莫斯科城市仍是萬家燈火,核飛彈沒有飛來。
佩特洛夫中校的正確判斷將蘇聯人的核報復扼殺在萌芽狀態中。「末日之鐘」終於沒有敲響。
專家們擔心,這樣的危機還難以根除,核戰的陰雲時刻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末日之鐘」警示的人類離末日最近的時間只有2分鐘,是毫不過分的。「末日之鐘」的指針離子夜零點最遠的時刻是23時43分,離末日的時間只有17分鐘。
專家們擔憂,核威脅的危機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正在不斷加劇。核武器不再是幾個軍事大國的專利,除了美、俄、英、法、中5個公認的世界核大國之外,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朝鮮等都已經或即將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南非、伊朗、巴西等也都在籌劃製造核武器。
「末日之鐘」是由美國的核科學家出於對人類生存危機的憂慮而創立的。根據這個宗旨,有人建議多設幾個「末日之鐘」。因為人們發現除了核戰爭,地球和人類面臨的末日威脅還有天體撞擊。這不是杞人憂天。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恐龍的滅絕就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結果。2004年6月9日,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天文、物理、空間科學、環境和氣象學專家在美國紐約聚集一堂,討論的主題是:怎樣才能避免來自太空的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自1991年以來這樣的國際性會議已是第八次召開了。會議中有專家報告,有一顆代號為2000SG344的小行星將在2071年與地球發生碰撞,可能性是千分之一,一旦這顆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其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這樣的險情一旦發生,不能說是地球的末日,也是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會議發布宣言:為了地球的安全,全世界應聯合起來,共同防範「天外來客」的突然來訪。
紐約會議宣言的墨跡未乾,2005年4月英國的媒體又報導,太空中有一顆叫作「2004MN4」的小行星有可能將於2029年撞向地球。雖然理論計算出這顆小行星距地球有2萬5千公裡到4萬公裡之間的距離,只是和地球擦肩而過,但是科學家還是擔心,在這麼近的距離內,地球和小行星產生的引力有可能會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使它有可能與地球相撞的危險。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無論是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撞擊悲劇,還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測算,小行星撞擊地球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一個或遲或早的時間問題。2013年,一顆隕落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致使大量建築物受損,數千人受傷。許多宇航機構還是從網上了解此事的,這表明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出沒,在認知上存在嚴重的不足。為此,科學家提出,應提前數十年知道直奔地球的小行星的運行軌跡,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比如用宇宙飛船布置一枚核彈在小行星旁邊爆炸把小行星炸離其軌道,不讓它撞向地球。1998年,美國好萊塢科幻巨片《深度撞擊》就演示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顆巨型彗星正在撞向地球,「彌賽」號飛船奉命去轟擊這顆彗星,最後用四顆核彈與它同歸於盡,使彗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炸成碎片從而保衛了地球。
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時空之旅》的作者裡查德· 歌德說,如果我們不對小行星碰撞事件做好充分準備,一旦發生小行星撞擊地球,即使不是地球的末日,6500萬年之前恐龍的滅亡就是人類相似的下場。 北京時間2005年7月4日13時52分,美國發射的「深度撞擊」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了6個多月後釋放的撞擊器準確命中坦普爾一號彗星。可算是人類為避免小天體撞擊地球而進行的一次成功的演習。但是,科學家也說,這次撞擊只使彗星行進速度減慢了萬分之一秒,軌道走向也只是偏了10米。人類真要有能力改變撞向地球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保衛地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末日之鐘」警鐘長鳴,也是必要的。
-版權資訊-
本文觀點來自於
《趣說時間》
【內容提要】
本書講述了古今中外關於時間的發展軌跡及奇聞趣事,不僅有明晰的時間科學發展脈絡以及有關人物及其事跡,亦有當代世界時間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領域、時間科學與有關學科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如涉及時間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社會學和生命科學等,還有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時間科學上的歷史貢獻、偉大成就及光明的前景。
【作者簡介】
周偉良,男,上海浦東人,1946年10月生。1982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曾任職於上海市煤氣公司、上海市原水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退休後曾為上海市科技館志願者及現代設計集團項目管理外聘工程師。自1992年起,在報刊上發表文章80多篇,現為浦東新區文史學會會員。
書名:《趣說時間》
作者:周偉良
ISBN:9787313176585
定價:58元
掃二維碼購買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