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我們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不安全?相信大部分人都曾經思考過這種問題。
從院線上映的各種災難片,到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各種自然災害的新聞,再到切身體會到的氣候變化,都讓我們深深地為地球母親擔心,也有了深深的危機感。那麼,地球的末日到底會來嗎?我們到底安全嗎?
實際上,我們為了世界末日而擔憂,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也並不一定是最嚴重的一次。最讓人擔憂的一次,可能是出現在1945年。那個時候,人類的原子彈剛剛在日本爆炸。在看到勝利的同時,人們也看到了更加恐怖的未來。這種令人聞風喪膽、慘無人道的武器,就這麼用血淋淋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實在是史無前例的巨大威脅。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核武器真的被應用在戰爭中,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人類用的武器將是木棒和石頭。」同樣認為核武器有滅絕全人類的可能。
就在那一年12月10日,很多參與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又加入了17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旨在呼籲世界各國不要使用核武器,防止人類遭受自己科技的反噬。
兩年後,1947年,該雜誌又形象地設置了一個「世界末日鍾」,來為世界末日倒計時。這是一個虛擬的時鐘,只有左上角的四個刻度,當末日鍾走到12時的時候,就象徵著人類世界已經毀滅。之所以只有左上角的刻度,就是為了讓我們提高警惕,讓我們居安思危。
在剛創建末日鐘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把時間設置到23分53秒,距離世界末日僅「7分鐘」,用以警示各國領導人。
不過,末日鐘的警示作用似乎並沒有很好地實現,美國和蘇聯依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發新型核武器,最終氫彈問世。
這讓很多人對於核戰爭的恐懼到達了極點,1953年,科學家們將末日鐘調到了23時58分。好在,整個冷戰期間,核武器從未被使用。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結束,核危機得到一定的接觸,科學家們將末日鍾回調到23時43分。
這是人類「距離世界末日最遠」的一次。
這並不代表著末日鍾就失去了作用,直到現在,《原子科學家公報》都會與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進行討論,根據世界上的各種威脅,討論對末日鐘的調整。
核危機緩解後,新的危機又出現了,那就是氣候的不斷惡化。近些年來,日益升高的全球氣溫和海平面、溫室效應的加劇,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新的危機。在2018年1月25日,科學家們再一次將末日鐘調到23時58分,距離十二點僅2分鐘。繼核武器之後,環境惡化成為了第二個讓人類距離末日如此之近的危機。
不過,這種警示看起來並不能馬上起作用,全球變暖的腳步沒有停止、氣候也並沒有好轉。很多科學家,在為地球擔憂的同時,似乎隱約聽到了末日鐘的倒計時。
就在當地時間1月23日,科學家們再一次調整了末日鍾,來到了23時58分40秒,也就是距離「世界末日」只有100秒。
這是人類距離「世界末日」最近的一次,首次被調整到2分鐘以內。看樣子,氣候的變化比核武器還恐怖。當然,讓人憂慮的不只是氣候變化,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首先就是軍事問題,美國的霸權主義,到處發動戰爭,又和俄羅斯一起退出《中導條約》,暗中較量。而美國炸死伊朗少將,導致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加速研發核武器,更令人惶恐不安。
除了軍事問題之外,2019年世界各地爆發的山火,焚毀了大量的植物,為溫室效應的加劇推波助瀾,減少了大量的碳消耗。同時,由於環境的變化,地球上很多生物面臨滅絕的威脅甚至已經滅絕,地球變得越來越不宜居。
距離「世界末日」,我們僅僅剩下100秒。最可怕的是,很有可能在最後幾秒的時候,地球就已經走到無法回頭的死胡同。就像當初的蔡桓公,雖然還沒死,但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挽救。因此,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繆,提前打算。等到災難真的發生再挽救,恐怕就無法阻止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