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物理》2020年第10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李碧瑩 編譯自Rachel Brazil. Physics World,2020,(9):35)
近75年來,世界末日鐘的午夜倒計時始終計算著人類距離全球末日的時間。隨著時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午夜,Rachel Brazil對物理學家們說:我們必須更加努力以防止災難。
01
午夜100秒
世界末日鍾由《原子科學家公報》在1947年創建,象徵了我們距離末日還有多遙遠。首次設立時,時間被設定在23:53,之後隨著全球形勢的改善或惡化,時針會向前或向後移動。
但時鐘在2020年1月23日比以往75年來的任何時刻都更接近午夜。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新聞俱樂部,《原子科學家公報》做出了將時針撥至距午夜100秒的歷史性決定。他們列舉了日益惡化的核威脅,缺少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以及破壞社會行為能力的網絡虛假信息等一系列風險。每年世界末日鐘的調設都會成為該時期媒體的焦點,成為全球政客、官員和評論家的談資。
圖1 2020年1月世界末日鐘的新聞發布會現場
實際上,早在二戰結束後,世界末日的警鐘便在物理學界敲響。世界末日鍾便是參加過曼哈頓計劃的兩位物理學家開始反思他們的工作而孕育的。就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後的三四個月內,《原子科學家公報》問世。
Bronson 是現任該公報主席兼執行長,據 Bronson 表示,許多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已經意識到了其中的政治意味,但當時他們更加關心的是在德國之前獲得核彈。然而,德國人並未能製造出這樣的武器。只有到了戰後,曼哈頓計劃的研究者們才開始與更廣闊的物理學界討論核武器和核擴散的危險。
Bronson 說:「《原子科學家公報》不僅樹立了一面科學家參與政治事務的旗幟,評估未來的風險也是該公報的首要職責。」如創始編輯 Rabinowitch 所言,這是一份危險的禮物,猶如在管理現代科學的潘多拉盒子。為了讓公眾能意識到這些風險,《原子科學家公報》在創刊2年後提出了世界末日鐘的想法。
世界末日鍾最早出現在1947年6月出版的《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封面上,由藝術家 Martyl Langsdorf 創作,她的丈夫是位核物理學家。起初 Langsdorf 將時鐘設置為23:53純粹是出於審美的原因。之後時鐘的調設由 Rabinowitch 負責,直到1973年他去世,由科學和安全委員會接管了這項任務。委員會包括13位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曾擔任第一任主席。歷經多年的發展,目前委員會有19名成員,由物理學家 Rosner 擔任主席。
02
刻不容緩
2020年前,世界末日鍾最接近午夜的一次是1953年,那時美國和前蘇聯相繼進行了氫彈試驗,末日倒計時2分鐘,即23:58。1991年,伴隨著冷戰的結束,美蘇籤署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時鐘被重新調回到23:43,這是時鐘距離午夜最遠的時刻。遺憾地是,核武庫持續存在、幾項主要軍控條約也相繼失效、加之美國決定退出伊核協議,使得核威脅的腳步從未走遠。
圖2 世界末日鍾歷次調設
雖然《原子科學家公報》以評估核威脅而聞名,但自2007年起仍將氣候變化的風險考慮在內。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該公報也開始關注具有變革性的技術。這些技術與製造鈽或高濃縮鈾需要巨大的工廠不同,它們僅靠個人便可以實現,例如在治療目前無法治癒的疾病方面有著巨大前景的生物合成和基因編輯技術。不難想像這些技術會如何被濫用從而加劇了風險。
03
知易行難
調設世界末日鍾並非一蹴而就。每年科學和安全委員會都會在芝加哥召開為期1.5天的會議,集中在兩個基礎問題上進行討論:(1)與前一年相比,人類的境遇是更加安全還是更具風險?(2)與往年相比(自1947年公報開始審議起),人類的處境是更安全還是更危險?會議結束後,委員會便開始起草公開聲明以解釋他們的決定。
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批判的聲音,質疑世界末日鐘調設是否有政治動機、將其他因素考慮在內是否會稀釋核威脅的影響、或者一維的時鐘設置是否過於簡單等等。當然,Bronson 認為,調設時針的位置並不是精確科學,而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而此次把時鐘調至最接近午夜的時刻,委員會確信今年是自1947年以來我們所處的最危險的時期。一年一度的時鐘調設對政客們而言都是一種挑戰。然而,至今全世界都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力和合作來應對風險。現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例子。
04
物理學家的參與
二戰期間甚至戰後至少20年的時間裡,物理學家在公共政策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更多風險因素的加入,迫使該公報不僅要徵求物理學家的意見,還要徵求化學家、生物學家和風險評估專家的意見。與之前相比,當今很多物理學家都在迴避參與政治事務。而在2014年加州大學的宇宙學家 Anthony Aguirre 與麻省理工學院的 Max Tegmark 共同創立了一個研究如何安全開發新技術的非盈利中心——生命未來研究所。Aguirre 始終相信科學家需要更加認真地考慮風險。尤其,當下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讓很多人意識到,風險並不純粹是理論上的。更令人擔心的是,當風險出現時,沒有有效的國家和國際機構來預防和應對風險。
雖然生命未來研究所也在研究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但他們目前的研究重點不是核威脅而是變革性技術——人工智慧(AI),因為這極有可能加劇現有的風險。Aguirre 舉例說,一旦人工智慧被用於武器,它可能會迅速但無意識地將一些小事情升級為核戰爭,而人類卻無力阻止。他指出,這正適合物理學家研究。因為在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科學家們傾向於在更大的範圍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上思考問題。這也使得他們有能力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小的風險會如何變化。就如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們,甚至在研究之初就擔心核爆炸會產生極端的溫度使空氣中的氫和水發生聚變反應,從而點燃大氣和海洋,導致全球失控直至毀滅,幸而這不是真實的。但目前僅存的最後一項雙邊核武器控制條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將於2021年2月到期,這是50年來首次讓核武器的擴散不受限制。這也促使美國7所大學的物理學家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物理學會的支持下成立了減少核威脅物理學家聯盟。
儘管《原子科學家公報》沒有直接參與此項倡議,但對此表示十分支持,同時也希望通過公眾參與和遊說當地的國會代表來吸引物理學家以倡導減少核威脅。眾所周知,物理學家們在20世紀80年代的裁軍政策及反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於物理學不是一種純粹的、抽象的練習,其可能產生的後果不容忽視。所以 Parkinson 呼籲給予敢於直言的科學家們更多的保護,並就新技術和現有技術的風險應更公開地與公眾進行討論。Aguirre 甚至覺得,對於那些幫助世界避免災難的個人,不僅應得到保護,更應得到激勵和獎勵。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雖然不同於核武器是由人類造成的威脅,但卻給人們發出了警告——忽視風險的警告。就災難級別而言,這也許不可與核威脅同日而語,但在判斷其他重大且可能造成潛在災難的風險問題上,卻給了人們足夠的提醒。
無論2021年是否會讓我們離午夜更近,我們終將找到出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科院高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