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參與研製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的一些科學家,還有17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創辦了一份《原子科學家公報》,旨在反對使用核武器。
1947年,世界末日鍾第一次出現在 《原子科學家公報》上,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時整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根據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
最近一次調整在2020年1月23日,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時分僅剩100秒,這也意味著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上升到冷戰結束後的最高水平, 也是自時鐘設立以來的最高水平。
幾十年來,風雲激蕩,局勢變換,設立以來,世界末日鍾已經歷了26次調整,人們有數次和午夜擦肩而過,只差一步就墜入深淵。
1947年,世界末日鍾首次出現在了《原子科學家公報》上,時間被設定在23時53分,距離午夜毀滅只差7分鐘。
1949年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7分。
1949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總統宣布:「蘇聯已經成功地測試了他們的第一個核裝置」。儘管蘇聯馬上否認了這些說法,核軍備競賽還是開始了,這讓末日鐘的時間被調到了午夜前3分鐘。
1953年,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8分。
1953年,美國試驗了第一顆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在這次試驗中,美國摧毀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
作為回應,幾個月後蘇聯測試了他們自己的氫彈。
本不富裕的地球雪上加霜,末日鍾距離午夜只差兩分鐘。
1960年,隨著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所緩解,末日鐘被推遲至23時53分。
1960年,隨著核戰爭競賽的減緩,《原子科學家公報》稱其為「新十年的開端」。公報中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事件,表明美國和蘇聯不再傾向於相互破壞。它在評估中強調了它們1956年在蘇伊士運河避免對抗和下令停火的能力。
1963年,美蘇聯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後,末日鐘調整到了23時48分。
1963年,美國和蘇聯共同籤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終止了在大氣層、太空和水下的核武器試驗。
「締結一項有限的禁試條約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公報》寫道。「它增強了人類將在核戰爭中逃脫毀滅的渺茫希望。」
1968年,隨著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的爆發,末日鐘調整到了23時53分。
正當所有人都覺得一切都在好轉時,世界又開始陷入紛爭。美國介入了越南戰爭,而中東也出現了亂象。與此同時,又有兩個大國在此時期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1969年,由於許多國家籤署了《核不擴散條約》,末日鐘被推遲到了23時50分。
1968年,許多國家籤署了《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旨在限制核武器的擴散。
「大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他們必須毫不拖延地進行下一項任務——逐步拆除他們自己龐大的軍事設施,」當時的《原子科學家公報》寫道。
籤署《核不擴散條約》
1972年,美蘇又籤署了兩項條約,使末日鐘被推遲到了23時48分。
1972年,美蘇兩國籤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並籤署了《反彈道條約》(Anti-Ballistic Treaty)。這兩項條約都緩解了緊張局勢,末日鍾又被推遲了。
1974年,隨著各國繼續發展核武器,末日鐘被調至23時51分。
時間來到1974年,人們發現籤署的許多條約似乎都毫無意義。事實上,有證據表明美國和蘇聯正在發展更多的武器,而不是減少它們。在這一年印度也都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1980年隨著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繼續發展核武器,末日鐘被調至23時53分。
《原子科學家公報》寫道:"蘇聯和美國的行為就像是'嗜酒'的那些醉漢——他們堅信自己所喝的酒肯定是'最後一杯',但同時他們總能為'再來一杯'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儘管美國和蘇聯籤訂了許多條約,但他們仍在繼續他們的核計劃。
1981年,軍備競賽升級,阿富汗、南美及波蘭的衝突,末日鐘被調至23時56分。
1983年,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上任後,末日鐘被調至23時57分。
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讓美國退出了莫斯科奧運會,導致兩國關係更加緊張。隆納·雷根成為總統並沒有削減核武器數量,相反他試圖建立一個更強大的軍火庫。
1984年,隨著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白熱化程度,末日鐘被調至23時57分。
隆納·雷根和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1988年,在美蘇籤署《中導條約》後,末日鐘被調至23時54分。
1987年12月,美蘇籤署《關於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並於半年後生效。根據該條約,在生效後一年半內銷毀全部中短程飛彈,三年內銷毀全部中程飛彈
1990年隨著柏林圍牆倒下,東歐劇變,冷戰接近尾聲,末日鐘被推遲到23時50分。
1991年冷戰結束,末日鐘被推回到23時43分,這是有史以來距離午夜12點最遠的時間。
1991年冷戰結束,美蘇籤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末日鐘被推遲到有史以來距離午夜12點最遠的時間。
1995年,由於各國銷毀核武器方面進展緩慢,環球軍費開支達冷戰水平,末日鐘被提前到了23時46分。
儘管冷戰已經結束,但全世界仍有4萬多枚核武器。許多人擔心,核戰爭仍會在某天降臨。
拆除飛彈
1998年,隨著更多國家測試核武器,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1分。
1998年,印、巴都成功地測試了核武器,同時,美國和俄羅斯總共仍擁有超過7000枚核武器。
2002年,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3分。
全球裁減核武進展緩慢,美國宣布有意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同時,貧富差距的擴大可能會增加戰爭和暴力的風險。
2007年,由於世界處於「第二個核時代的邊緣」,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5分。
隨著洪水、風暴和乾旱影響到世界各地的人們,氣候變化正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導致增加核子應用,甚至間接助長使用核武。
2010年,隨著美俄對話改善,核裁減談判出現進展,末日鐘被調到了23時54分。
美俄關係緩和;
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同意降低碳排放。
2012年,末日鐘被調到23時55分。
核武器削減進展緩慢、利用核能中的隱患、全球變暖——面對如此嚴峻且複雜的挑戰,世界卻依舊缺乏應對和解決這些挑戰的能力。
2015年,全球氣候變化和核武器現代化帶來新的軍備競賽使末日鐘被調到23時57分。
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現代化的全球性行動,加上美俄兩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緊張情勢加劇。
2017年,末日鐘被調到23時57分30秒,在歷史上第二接近午夜。
核武威脅、全球氣候變遷和2017年川普當選總統,末日鐘被調到23時57分30秒,這是歷史上第二接近午夜的時間。
2016年,美國經歷了一場最具爭議的總統競選,《原子科學家公報》特別指出,以往從未因某個人而撥快時鐘,但隨著川普當選,世界前途更難以預料。
2018年,末日鐘被調到23時58分。
2017年,金將軍再次進行核子試爆、各國核武競爭加大,以及不斷發推、退群,都讓未來更難以預料。
2020年,由於核武器和氣候災害,時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午夜,23時58分20秒。
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應對不斷增加的核戰爭威脅,例如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的《中程飛彈條約》的終止。
部分地區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
依然存在的、無法應對的氣候變化。
最終讓末日鐘的時間超越了1953年和2018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