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的過程。
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1次的物種滅絕事件。
那時,陸地上沒有任何動物,植物根本沒有出現。所有動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那些海洋生物優哉遊哉,絲毫不知滅頂之災即將降臨。
4.49億年前的一天,伽馬射線暴擊地球,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下降,當時大約60%的物種滅絕。
第一次大滅絕
3.7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法門階至早石炭紀之際,是地球的第二次大滅絕,我們常稱它為&34;。
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是第三次大滅絕,是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造成了98%的海洋生物以及96%的陸地生物都在50萬年內忽然消失。
2.5億年至2.03億年是第四次大滅絕。那次,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幾乎全部滅絕。
科學家推測,導致它們滅絕的罪魁禍首都是巖漿。
巖漿
而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第五次大滅絕,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五次大滅絕
毋庸置疑的是,以上的大滅絕都來自天災。
大自然的力量太過強大,一旦有災難,幾乎避無可避。
如今,有科學家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在加速。
《原子科學家公報》將其象徵性的&34;的指針移近午夜,科學家稱,現在離&34;還剩100秒。
「末日之鐘」再次調整
這是自&34;設立以來的最高風險水平。
那麼,什麼是&34;?它真的可以預測世界末日嗎?
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末日之鐘由學術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始人在1947年建立並管理,由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科學家和政策專家負責調整。
「末日之鐘」
它於人類備受核武器威脅的冷戰時期被設立,那時分針距離子夜僅7分鐘。
如今,它掛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小房間,距離世界首先利用原子能的實驗室只一步之遙。
&34;只有鐘擺,沒有任何機械結構,錶盤上也僅在左上方15分鐘的地方有刻度。
設計者最初將指針定格在23時53分,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人類距離象徵&34;的午夜只有短短的7分鐘。指針離零時越近,表明危險性就越大。
「末日之鐘」
與其說它是一個&34;,不如說它是一個&34;。
每逢遇到世界級大事件的時候,&34;都會由科學家經過縝密商討後,決定如何撥動。
比如,2010年美俄關係緩和,使得核武裁減談判出現進展;以及哥本哈根會議上,中美兩國同意降低碳排放,此鍾就被撥後1分鐘。
但是,2012年,日本3·11地震造成的核洩漏和伊朗、朝鮮的核試驗,全球變暖等,導致它被撥前5分鐘。
「末日之鐘」被撥動
現在,時鐘設置為離&34;100秒,這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象徵性厄運的時刻,也是指針第一次位於兩分鐘的範圍內。
雖不願承認,但2020年的開年就很不平靜。
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無數國人困在家中,武漢封城,全國警戒,如今世界都飽受其擾。
疫情之下
澳大利亞的山火侵襲整片南方大陸,其中不乏人口密集區。
澳洲山火
山林中的無數小生靈非死即傷、無家可歸,只能苟延殘喘,甚至可能瀕臨滅絕。
山火蔓延,生靈塗炭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澳大利亞火災原因只有13%是閃電,剩下的87%仍然是人為因素。
……
這若放在古代,先祖們也許會稱之為天降異象。
但,現在是21世紀,一切的一切都能找到其專屬的科學解釋。
現在的環境問題確實不容小覷。
可憐的小海豹叼著塑膠袋,一臉無知地看向人類,以為那是&34;。
那隻海鳥被廢棄的石油重重包裹,甚至眼睛永久失去了光明。
就連世界極點的北極熊,也未能倖免於難,因為溫室效應而失去家園。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自然面前,人類和其他人間萬物一樣,都無比渺小。
有人說,2020年的多災多難是地球的自救。
那麼,保護環境,或許就是人類的自救。
感謝關注,您的關注就是我的無上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