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撰稿 韓曉星1月14日晚,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通過網絡轉播,見證了設在美國的「世界末日鍾」的第19次調整——向回撥動1分鐘。在這舉世聞名的「世界末日鍾」上,人類距離代表「末日」的零時還有6分鐘之遙。本報上期「趣新聞」版對此進行報導後,一些讀者對文中提到的該鐘時間的歷次調整表示好奇。現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編者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隨即投降,二戰結束。同年,參與研製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的一些美國科學家以及17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旨在反對使用核武器。兩年後,該雜誌設立了不反映正常時間的「世界末日鍾」,最初顯示的時間為11時53分,距離零時(末日)僅7分鐘,以提醒世人核戰爭可能帶來的「災難性毀滅」。
該「時鐘」平時保存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校園內,由《原子科學家公報》期刊委員會負責調整、維護。擁有1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若世界範圍內發生了足以影響時鐘指針的事件,便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調整。本次時鐘調整在紐約市的紐約科學院大樓舉行。
在1月14日的時鐘回撥新聞發布會上,許多科學家都表示了一定的樂觀態度。美國史丹福大學氣候變化問題專家施奈德說:「儘管目前各方對氣候變化問題仍然沒拿出良好的解決辦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也遠遠說不上完美,但畢竟已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巴基斯坦核科學家達納帕拉則認為,儘管現在看到了希望,但「希望不能代替嚴峻的現實」。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國家,目前美國平均每年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維持其核武庫。達納帕拉說:「現在核武器就像懸在人類頭上的利劍,威脅仍未減少。」
世界末日鐘的19次調整
1949年——蘇聯試驗原子彈。距零時僅3分鐘(撥快4分鐘)。
1953年——美國和蘇聯在9個月內陸續進行了氫彈試驗。距零時兩分鐘(撥快1分鐘,迄今最接近零時的一次)。
1960年——國際間科學研究合作增加,公眾對核武認識加深。距零時7分鐘(撥慢5分鐘)。
1963年——美國及蘇聯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限制核試驗暴露於空氣中。距零時12分鐘(撥慢5分鐘)。
1968年——法國和中國試驗核武(分別在1960年和1964年),中東、印度及越南爆發戰爭。距零時7分鐘(撥快5分鐘)。
1969年——美國國會確認核不擴散條約。距零時10分鐘(撥慢3分鐘)。
1972年——美蘇籤署《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及《反彈道飛彈條約》距零時12分鐘(撥慢兩分鐘)。
1974年——印度測試核子裝置,《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談判陷入僵局。距零時9分鐘(撥快3分鐘)。
1980年——美蘇談判無進展,民粹主義戰爭及恐怖主義活動增加。距零時7分鐘(撥快兩分鐘)。
1981年——各國軍備競賽升級,阿富汗、南美及波蘭爆發衝突。距零時4分鐘(撥快3分鐘)。
1984年——軍備競賽再升級。距零時3分鐘(撥快1分鐘)。
1988年——美蘇籤署協議,消除中程核武,雙方關係改善。距零時6分鐘(撥慢3分鐘)。
1990年——柏林圍牆倒下,冷戰近尾聲。距零時10分鐘(撥慢4分鐘)。
1991年——美蘇籤署《第一階段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距零時17分鐘(撥慢7分鐘,迄今最遠離零時的一次)。
1995年——環球軍費開支達冷戰水平,蘇聯遺留核武處理問題。距零時14分鐘(撥快3分鐘)。
1998年——印度及巴基斯坦爭相測試核武,美俄裁減核武談判出現問題。距零時9分鐘(撥快5分鐘)。
2002年——全球裁減核武進展緩慢,美國有意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恐怖分子試圖取得核武。距零時7分鐘(撥快兩分鐘)。
2007年——氣候變化增加核應用,或間接助長使用核武。距零時5分鐘(撥快兩分鐘),是冷戰後距離零時最近的一次。
2010年——因國際社會在控制核武和全球變暖問題上加強了合作,科學家們將世界末日鍾向後撥了1分鐘,即從11時55分調至11時54分。
(本文來源:青年參考 )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