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時時刻刻面臨著來自外太空的威脅。儘管很少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地球上的的確確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自2013年2月發生了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隕石撞擊爆炸事件之後,人們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越來越關注。當時,一顆流星橫穿烏拉爾山脈南部,產生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僅次於1908年通古斯卡(Tunguska)事件的最大的流星撞擊事件。這次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的威力相當於20枚廣島原子彈,共造成1600多人受傷。
撞擊事件的殺傷力巨大,然而,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保證提前發現威脅。2018年12月,一顆流星在地球大氣層中爆炸,它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10倍,這是近30年來發生的第二大流星爆炸事件,僅次於車里雅賓斯克事件。但是,直到四個月之後,2019年3月,科學界才正式宣布發現了這一事件。
那麼,為了預防撞擊事件帶來的損失,科學家究竟做了哪些努力呢?
建立「近地天體」資料庫
距離地球軌道50萬公裡以內的天體稱為「近地天體」(NEO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花了20年的時間建立了「近地天體」資料庫,收集「近地天體」的軌道軌跡、大小、形狀、質量、組成和旋轉動力學等數據。
值得慶幸的是,資料庫裡目前還沒有哪顆天體會與地球直接相撞。
模擬演示,開會討論策略
近日,NASA和其他國際科學組織將參加2019年行星防禦會議(2019 Planetary Defense Conference),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將演示小行星和彗星在撞擊地球軌道上的模擬事件,幫助人們了解假如一顆太空巖石直接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專家們將圍繞模擬事件展開討論,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包括主動防禦、災難管理等措施。
第一個模擬事件是來自小行星的威脅:
研究人員假設2019年3月26日,天文觀測發現一顆可能對地球產生威脅的小行星。經過幾個月的追蹤,認為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機率是百分之一,並且預測撞擊事件發生在2027年4月29日。這顆小行星從距離地球5700萬公裡的位置,以每秒14公裡的速度飛向地球,地面上的人們可以看到它,而且越來越明亮耀眼。模擬條件忽略了小行星的形狀、大小和元素組成這些信息,只是假設它的平均直徑在100米到300米之間。

第二個模擬事件是來自彗星的威脅:
假設在2019年4月4日發現了一顆彗星,它將在2021年2月28日與地球相撞。這顆彗星的軌道周期長達幾千年,它的核心大約有1公裡大小。

DART任務,演示將小行星迪迪莫斯撞偏
目前,如果一顆小行星向地球進發,人類還沒有能力使其偏離軌道,但可以減輕它的影響。NASA準備開展雙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向一顆小型的、無威脅的小行星發射一艘「動能撞擊器」,演示小行星軌道偏轉技術,證明通過主動高速撞擊小行星可以使小行星的軌道偏轉。「動能撞擊器」是一臺冰箱大小(2.4米長)的小型太陽能動力宇宙飛船,計劃於2021年6月發射,它將撞上距離地球1100萬公裡,直徑約為800米的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動能撞擊器」可以微量地改變小行星的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微小的推動會使小行星的軌道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遠離地球。

研發更好的望遠鏡
最近NASA的一位小行星高級專家表示,有必要建造一臺更先進的望遠鏡,儘早發現威脅,給科學家們預留更多的時間來制定攔截的策略。他說,現有的望遠鏡觀測小行星一點都不給力,就像是在「夜晚的天空看一塊煤塊」。
結語
在人類可預見的未來,還沒有發現來自太空的致命的威脅。人類應該更加珍惜自己腳下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