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可能已經失去了太多的內部熱量,具有很厚且堅硬的外殼。
圖解:金星上活火山的證據
至於金星,不論你相不相信,那個地方可能太熱太幹了。你可能認為像金星那樣的熱行星地殼會更軟,更容易活動,但是如果有水那麼確實會降低巖石的強度,而金星是非常乾燥的,所以即使它比地球熱得多,它的地殼也比地球的硬得多。看起來金星上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的內熱積聚起來,而不是通過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擴張來釋放,它的內熱是在全球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中釋放出來,每隔幾億年地表就會被重新鋪好一次。
如果一顆行星具有地殼構造板塊,它看起來會是這樣的:
花崗巖。花崗巖是不會通過簡單的熔融和蒸餾就產生的,而是通過地殼的一部分在長時間持續的熔融和重熔過程中產生的。玄武巖可能在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的,但花崗巖是獨一無二的。
圖解:花崗巖
據我們所知,確實如此!只是這些星體上的板塊可能沒有我們所在的地球這樣,看得這麼明確……
金星確實有活動構造:斷層、褶皺、火山、山脈和裂谷。然而,它又不想我們這裡的地球板塊構造那樣具有全球構造。這個概念主要是由於金星的表面沒有水。
至於火星,我們還不曾確切地探測到在它上面的地震。有一些推測認為,「火震」可能每百萬年或更久才會發生一次。這意味著板塊——正如我們在地球上所知道的那樣——在火星上沒有形成,或者根本不存在。
最基本的是這些行星與地球的內部設計不同。
對於在地球上發現的那種地殼板塊和運動來說,星體必須具有劃分為巖石圈和軟流圈的外層。板塊構造的基本原理是巖石圈需要作為獨立的、明顯的構造板塊存在,它依附於流體狀(粘彈性固體)軟流圈之上。軟流圈是對流的,緩慢上湧和下湧;其運動的作用是推動巖石圈板塊。板塊構造——維基百科上說,有時它們分開移動,形成裂縫,有時一起形成山脊,有時形成火山並引發地震。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的運動解釋了大陸漂移。如果行星的外層沒有這些分層特徵就不會出現構造活動。
火星是距太陽第四遠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在英語中,火星是羅馬戰神的名字,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後者受到的是火星表面廣泛存在的氧化鐵的影響,這使得它在肉眼可見的天體中呈現出獨特的紅色外觀。火星是一顆大氣層稀薄的類地行星,它的地表特徵讓人聯想起月球上的隕石坑和地球上的山谷、沙漠和極地冰蓋。
圖解:水手峽谷:火星的大峽谷
由於火星的自轉周期和自轉軸相對於黃道面的傾斜度與地球是相似的,火星上的一天與季節與地球也是相似的。火星是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和水手號峽谷(Valles Marineris)的所在地,前者是最大的火山,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上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山,而後者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之一。北半球平坦的伯勒裡斯盆地(Borealis basin)覆蓋了星球的40%,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撞擊隕石坑。火星有兩顆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它們的體積較小,形狀不規則。它們可能是被捕獲的小行星。與5261 Eureka相似,是一顆「火星特洛伊」。
FY:么么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