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2021-01-15 礦業在線

前言:板塊構造僅僅是影響星球可居住性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也許要到科學家們發現外星人,他們才可能解開有關生命體的奧秘。而現在,地球是我們人類所知的唯一一個有生命的星球。

圖示為地球表面出現時的面貌(圖片來源:Richard Bizley/SPL)


從微生物到有袋類動物,地球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生命體。但即使你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除去,地球也還是"有生命的"。


其溶化的內核在騷動,釋放出包裹著整個地球的磁場。火山噴湧出氣體,新鮮的巖漿流淌鑄就新的土地。地球表面是由一塊塊拼圖構成的,那一塊塊足有一片大陸那麼大的堅實的板塊相互推擠、摩擦與碰撞——在這劇烈的活動之中,山脈拔地而起,地球的面貌煥然一新。


地球並不僅僅是生命體的容器;其自身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地球的地質代謝——特別是地殼版塊活動——是其成為生物體可居住星球的一大原因。如果地球是宇宙空間中的一塊冰冷、堅硬、極少活動的石頭,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大概不會存在於地球之上。至少在今天的地球上,地質和生物是並存的。

在所有星球中,地球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有板塊構造的星球,它也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生命體可存活於其上的星球。然而尚無人能夠得出確鑿結論,說板塊構造是生命體存在的必要條件。


地球是地殼版塊的集合(圖片來源: Karsten Schneider/SPL)


天文學家曾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成千上萬個星球,其中一些可能有居住條件。板塊構造也能夠提升生命體存活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更複雜的有機體。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也應該生活在一顆活躍的星球上,那顆星球上也經常出現板塊移動這樣的地質活動。


就像探索太陽系的太空飛船所發現的那樣,地球並不是唯一具有地質活動的星球。雖然月球和火星沒有板塊構造,但在月球和火星上分別有"月震"(moonquakes)和"火震"(marsquakes)這樣的地質現象發生。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Europa)是各星球中能夠支持生命體存活的有力競爭者

木星的幾個衛星都具有活躍的火山活動和間歇泉。水星具有磁場,這意味著至少水星內核的一部分是熔化物質。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沉靜的冰雪世界的冥王星,原來也充滿了高聳的冰川雪原,其地貌的多樣性超乎科學家們的想像。

不過,地質活動與板塊構造仍是兩個概念。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外殼如破碎的蛋殼般分裂為若干版塊的星球。這些堅硬的地殼版塊深達幾百公裡,漂浮在可延展的地幔(malleable mantle)之上。


太陽系中不少其他星球,其古老的地表上布滿了歷史長達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的火山口(craters)。然而在地球上,地殼版塊可移動、可漂浮,因而地球表面的形狀一直在發生變化。在洋中脊(mid-ocean ridges),升騰的巖漿形成地球的新外殼,將兩個地殼版塊之間推得更遠。


當兩個地殼版塊相互擠壓,一塊可能被壓在另一塊之下。這一板塊下降過程可能造成海溝或引發火山噴發。也有這樣一種情況,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大陸板塊相互擠推向上形成的,沒有一方被壓在另一方之下。


這些對地球生命體的存在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就會像金星一般,成為一顆無人可居的炙熱星球

地殼活動過程將碳從地球表面帶入帶出,調控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如果大氣中含有過多二氧化碳,就意味著過高的溫度。

"如果地球表面溫度持續上升,最後地球就會變得像金星一樣,"美國耶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是永淳(Jun Korenaga)說道。而如果地表溫度過低,所有熱量都逃離地球,那麼地球上將是過於寒冷,不適合人類居住。


因此,碳循環(carbon cycle)像一個地球恆溫器,在必要的時候調整自己(因人類活動中二氧化碳排放過度造成的氣候變化因素不包含在內)。氣候變暖也會造成多雨的氣候特徵,而雨水有助於帶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氣體溶解於雨滴當中,落在裸露的巖石上。雨水和巖石之間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碳元素和礦物質,如巖石中的鈣質。雨水流入河流和小溪,最終匯入大海,在此過程中碳元素會形成碳酸鹽巖和貝類等有機物。


碳酸鹽沉積於海底,沉積在被擠壓在下方的地殼版塊上,將碳元素輸送入地球內部,而火山又會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噴射入大氣當中。


經過上億年的時間,這一循環終於完成。


板塊構造活動將碳元素從地球內部帶入帶出


板塊構造在碳循環的每一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潛沒在下方的板塊將碳元素送入地幔,而地殼活動又會將新鮮的巖石帶上地表。裸露的巖石對釋放礦物質的化學反應至關重要。在板塊運動中形成的山巒會將大氣向上輸送,當大氣冷卻、凝結之後,又會形成雨滴,吸收大氣中的碳元素。


火山也發揮著作用。"版塊運動使得火山長期保持活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學家布拉德·福利(Brad Foley)說道。"如果火山沒有將二氧化碳送回大氣中,那麼地球會變得非常冰冷,甚至封凍住。"


維持住溫暖的氣候條件對地球的可居住性至關重要。不過,板塊構造還有其他貢獻。比如,研究顯示,侵蝕和風化過程(erosion and weathering processes)促使巖石釋放出銅、鋅和磷等,並將它們帶入大海中。


這些是浮遊生物(plankton)等有機生物的重要營養物質。歷史上,極有可能是它們引起了生物大爆發,比如5.4億年前的寒武紀爆發(Cambrian explosion)。也有證據顯示,在地球上侵蝕作用發生較少的時期——海洋中的營養元素相應減少——伴隨發生的是大規模物種滅絕。


深海熱泉(Hydrothermal vents)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來源


在挪動大陸板塊的過程中,板塊構造也有可能創造了多樣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物進化。百萬多年來,大陸板塊在地球表面漂移,從一個氣候帶漂移到另一個氣候帶。如果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就不會有如此多樣的地理面貌,不會提供如此廣泛的棲息環境。


板塊構造也與大洋底部(ocean floor)的深海熱泉密切相關。在一個板塊的邊緣,海水會從縫隙中侵入,侵入的海水會被巖漿加熱至幾百度以上,而滾燙的熱水則會被再次釋放入海水之中。人類首次發現深海熱泉是在20世紀70年代,深海熱泉是生態多樣性的來源;也有科學家認為,是類似這樣的熱泉活動為地球帶來了其第一批生命體。


板塊的長期運動也影響著地球磁場。地球磁場就像一塊盾牌,使大氣層不被太陽風(solar wind)吹走。大氣層是生命體存活的又一必要元素。地球磁場因地球熔化內核中鐵元素的攪動而產生——這種激烈的攪動是由對流運動(convection)引起的,在對流運動中,溫度較高的液體升起,溫度較低的物質沉積。地球的內核中是否發生對流運動——對流運動是否產生磁場——取決於地球的冷卻速度(cooling rate)。


"比起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內部的冷卻速度在有板塊構造的情況下更快,"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地球物理學家彼得·德裡斯克爾(Peter Driscoll)說道。更快的冷卻速度產生對流運動和磁場。例如火星和金星就沒有板塊構造,也沒有液態內核、磁場或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形式。


板塊構造對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對外星生物呢?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幾千個系外行星(exoplanets)


天文學家估算,我們的星系中大約有一千億個行星,其中包括了許多處於行星宜居帶(habitable zone)的與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宜居帶是指行星與恆星之間不太熱也不太冷,允許液態水存在的區域。天文學家們甚至發現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的一顆行星。


處於宜居帶,有液態水,這是生命體得以在任何一個星球上存活的最重要條件。除此以外,就要看板塊構造如何發揮作用了。


"板塊構造對生命體的存活非常有幫助,"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諾姆·斯利普(Norm Sleep)說道。如果一個星球具有板塊構造,他說:"可居住性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當然,任何對其他星球可居住性的討論都僅僅基於猜想。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適於居住的星球。


"板塊構造對於我們人類所知、所愛的生命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行星科學家林迪•埃爾金斯•唐頓(Lindy Elkins-Tanton)說道。"但它對於廣義上的生命來講,並不是必需的。"


比方說,在地球上,板塊構造最主要的任務是調節碳循環。可是在另一個星球上,也許不需要板塊構造執行這樣一項維持碳循環的任務。


即使沒有板塊運動,夏威夷的火山也會噴發

一些火山,比如那些創造出夏威夷群島的火山,就不需要板塊運動。


"只要有這些火山活動,就有辦法將二氧化碳輸送至大氣中,福利說道。"火山活動同時還會產生新的可風化巖石,所以能夠完成碳循環的這兩個部分。"


沒有板塊下壓,卻仍舊能將碳元素輸送進地球內部,完成這一點有些複雜。沒有板塊構造的星球被稱為"靜止蓋層星球"(stagnant-lid planet),這樣的星球,其表面是一層堅硬的外殼,外殼將碳元素鎖在內部。然而,外殼內側深處溫暖而柔軟,比地幔更厚,又因為它足夠柔軟,因此像糖蜜一般具有滲透功能,能夠將碳元素滲入星球內部,再通過火山活動釋放出碳元素。


然而,即使我們所說的這種碳循環是可以發生的,它持續的時間可能並不長,該星球的可居住時間或許很短。如果沒有板塊構造,福利說道,火山活動遲早會消亡。


一些研究者認為,地球生命也許並不需要板塊構造。2016年,雪梨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 in Sydney)行星科學家克雷格·奧奈爾(Craig O'Neill)發明了一套電腦模型,該模型發現地球在很久以前——甚至生命體首次出現的41億年前——並沒有板塊構造。如果生命體首次出現在地球上時,地球並沒有板塊構造,那麼這意味著,板塊構造對生命體並不是必需的。


不過也有其他研究者認為,下此結論為時尚早。"我們需要批判地看待有關地球初期的任何猜想,福利說道。利用不同的模型做不同的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圖示為地球表面出現時的面貌


最終,研究者們同意,板塊構造在生命體的出現上確有貢獻。但是沒人能斷定板塊構造對生命體是必需的。"我們對板塊構造的了解還不夠,所以尚無法判斷其對可居住性是否起到了關鍵作用,埃爾金斯·唐頓說道。直到20世紀後半葉,科學家們才發展出相關理論,他們尚未完善對地球的研究,更不要說對其他星球的研究了。


使得有關地球的理論更加複雜的一個因素是板塊構造與生命體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地質循環令地球更加適宜居住,"斯利普說道。但是,生物條件也同樣重要。"生命體已經進化了40億年,以使自身的特徵適應在這樣一個擁有板塊構造的星球上生活。"也許地球生命對板塊構造的依賴僅僅是進化使然。


即使板塊構造對生命體是必需的,天文學家大概也無法說出,某個行星是否具備板塊構造。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實在太過遙遠,即使是最好的望遠鏡也只能辨別出行星大氣層中的化學成分,而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在星際穿越旅行成真之前,我們基本上無法觀測某一行星是否具有板塊構造。

"我們只能檢測我們自己的星球及其板塊構造,因為我們就站在上面,"埃爾金斯·唐頓說道。


板塊構造僅僅是影響星球可居住性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也許要到科學家們發現外星人,他們才可能解開有關生命體的奧秘。而現在,地球是我們人類所知的唯一一個有生命的星球。


以上內容來自公眾號智造界(ID:zhizaojie2025),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致謝!

猜你喜歡:

科普|為什麼利用鑽石就可以追溯現代板塊構造的起源?

學術|海底擴張的「三大支柱」真的存在?探索全球構造動力機制

什麼?沒猜對?那喜歡啥就自己搜吧,

點擊菜單欄中的「全搜索」即可:

礦物、寶石、地學、礦產文集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精彩原創、精彩好文

進入礦業在線微社區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微社區

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banyo615

礦業在線QQ群號:273655701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獲得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對羅斯128 b的印象概念圖,這是一顆溫度適中的巖石行星,距離地球11光年,可能有維持液態水的必要條件。圖片版權: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M.
  • 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可是時至今日,人類並沒有發現類似地球的行星,更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星球。很多科學家發現,地球很可能尤其內在製造生命的機制。近期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很可能地球的板塊運動,才是產生生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些板塊活躍的運動,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和化學反應。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地球表面處於不停歇的變化之中,高山變為大海,沙漠變成綠洲。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
  • 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但是巖石圈不是固體-它有裂縫,將其分解成板塊。因此,地幔中的所有運動都圍繞著構成地球巖石圈的板塊移動,從而將各大洲拉到一起。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 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
  • 要想生生不息,生命基「碳」運行的熱源,究竟是什麼?
    簡介:板塊構造並不是行星宜居的必要條件。在找尋宜居星球時,往往會考慮二氧化碳因素。其中,板塊運動形成的火山被視為重要因素。但構造模型研究顯示,即使沒有板塊運動,在一個巨型地殼上,也可以使星球保持足夠的溫度,只是沒那麼長而已。相較而言,產熱元素被考慮作為行星宜居的更好標誌。長遠來看,即使是沒有出現板塊運動的行星,其仍可產生足夠的熱能以維持生命存在。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金星為何不像地球那樣有板塊運動?
    金星因其質量和體積等多方面與地球類似,被稱做地球的「姐妹星」。但是觀測顯示金星並沒有像地球那樣可移動的板塊構造,日本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一種解釋,即那是因為兩個星球地殼與地幔交界處的結構不同。
  • 量子小課堂||地球的板塊運動
    據說很早的時候,地球的表層是完整的一塊哦。但是板塊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釐米距離。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新發現有助理解地球板塊運動
    新華社坎培拉3月16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的一項新研究說,地幔內一種礦物質出現結構缺陷時,能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這一發現有助加深對地球板塊運動的理解地球板塊構造是許多地質現象的基礎,包括大陸漂移、山脈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通常認為板塊在地幔之上漂移,由於地幔位於地下深處,研究人員常通過分析地震波的傳播特徵,來推斷地幔對板塊運動的影響。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行合作,在實驗室內合成了與地幔上層成分相似的樣品。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海底擴張假說示意圖至此,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才開始逐漸被接受。在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1968年,眾多科學家聯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14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核輻射創造了生命
    核輻射可能是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的關鍵因素。圖一含量過多,導致火山過於活躍,磁場無法形成;圖二含量適中,行星最終和地球相似;圖三含量過少,導致地質不活躍。Melissa Weiss核輻射可能是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的關鍵因素。在核輻射的產生過程中,熱量會被釋放出來,而這對於一個巖石質的行星能否擁有板塊構造,能否擁有適量的火山活動,乃至是否擁有大氣層至關重要。
  • 宇宙中找不到其他生命的蹤跡,為什麼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
    對許多古代文明而言,他們始終相信地球是一切的中心。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34;。所以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我們在宇宙中看不到其他生命的跡象?為什麼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由三個基本層次構成。最外面的一層叫做地殼,是固體巖石。各大洲陸地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3千米,但海洋下的地殼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左右。地殼下面是地幔,由熾熱的固體巖石組成,可深至地下2900千米。地球最裡面的一層是地核,是地球的中心。
  • 14.5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科學家認為,未來地球板塊運動或將消失,地球會面臨怎樣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如今的世界地圖是通過板塊運動形成的,也就是說更早的時間以前,地球的陸地分布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作為地球的重要特徵之一,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認為,在未來,板塊運動或將徹底消失,那麼這種現象的消失,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