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在本周發表在網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阿德裡安·萊納迪奇和十多位共同作者勾勒出了一條尋找其他恆星周圍潛在生命跡象的路徑,並確定了這些跡象是由外星生命引起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系外行星生物特徵,並將發表在《天體生物學》上。Lenardic專門研究行星動力學,他還撰寫了一篇相關論文《火山-構造模式和行星生命潛能》,將在即將出版的施普林格出版的《太陽系外行星手冊》中發表。

對羅斯128 b的印象概念圖,這是一顆溫度適中的巖石行星,距離地球11光年,可能有維持液態水的必要條件。圖片版權: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M. Kornmesser

地球、環境和行星科學教授Lenardic說:過去人們認為生命只能存在於行星恆星附近的狹窄地帶,因為你需要在那裡保持液態水。然後把飛船送到木星的一個衛星上,瞧,它顯示出了一個地下海洋的強烈跡象。這是因為還有另一種能量來源,沒有從木星的強烈引力中得到適當的潮汐力。這打開了我們太陽系的範圍,在這個系統中,生命可以存在。我認為即將發表的論文的許多要點是看到的很多東西正在擴展這個區域,擴大我們對生命所需條件的思考。因此當我們尋找其他恆星周圍的生命時也應該擴展我們的搜索策略,否則可能會錯過一些東西。

天文學家已經在遙遠的恆星周圍編目了3700多顆行星。將於2019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上的21英尺直徑的鏡子,將能夠探測遙遠恆星周圍巖石行星的大氣層,天文學家已經在設計未來的任務和儀器,尋找生命的特定大氣特徵。Lenardic說:我們的目標是解決這個問題,新生物特徵是一個系外行星工作坊的產物,聚集了一批科學家。研究小組想要想出一種方法,根據給定的對遙遠行星的觀測結果來分配生命的可能性。對exolife的探索是團隊包括生物學家、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以及其他通過諸如NASA的系外行星系統科學(NExSS)項目和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在天體生物學上的國際暑期學校進行合作的團隊。

Lenardic的貢獻是研究行星的內部能量,以及相關的火山構造活動,如何影響他們的氣候和維持生命的能力。Lenardic說:當我教行星科學時實際上給學生的一個問題是,『生命是什麼?』給我一個定義,這並不容易,學生和工作科學家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答案。但如果我們能在一件事上達成一致,那就是生命需要能量,已經把太陽看作是一種長期的能源,已經開始欣賞一個行星的內部能量,它來自於其巖石內部的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木星的衛星告訴我們也要欣賞潮汐力,我們開始發現有軌道的系外行星,它允許有明顯的潮汐力。

Lenardic說板塊構造,很像狹窄的宜居帶,是另一個長期存在的關於行星適居性的標準,最近的發現對其提出了挑戰。板塊構造是控制地殼運動的大型過程。這是一個行星內部能量的特殊表面表現,但它並不是地球上唯一可能的火山和構造活動模式。在地球上,板塊構造在調節氣候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板塊構造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觀點受到越來越複雜的行星氣候模型的挑戰。例如在一月份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Lenardic和他的同事們展示了在沒有板塊構造的世界裡,水是如何維持的。

即將出版的《系外行星手冊》的這一章進一步探討了這一觀點,即考慮到與地球不同的構造模式下的行星生命潛力。Lenardic說: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們可能會從其他星球上得到一些觀測結果,可以用這些觀測來檢驗我們自己以外的生命。可以很容易地以地球為中心,並假設生命需要像我們這樣的行星。但是在太陽系裡看到的東西卻讓我們質疑這一點。從探索我們自己的太陽系的歷史中學到的一件事就是準備好迎接驚喜。當超越太陽系,在尋找生命的過程中,這個教訓促使我們調整搜索策略。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天體生物學、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Rice大學編譯:中子星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Alfred Wegener) 於190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這種關於大陸漂移的理論,但當時他的想法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關注-人們認為這太奇怪了。畢竟,我們腳下的地面堅如磐石,對吧?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大陸漂移的想法。在地球海洋的兩邊都發現了來自相同動植物的化石,這表明曾經相距遙遠的海岸線曾被連接起來。同樣,巖石的年齡和類型也相匹配。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為什麼沒有發現地球以外的生命?
    天文學家正在尋覓像咱們這樣的 「類似地球」的行星,但並不容易找到。生命存在所需的條件必須適可而止。如果這樣的行星存在,它可能會在咱們的太陽系之外,咱們很難研討這麼遠的行星。答覆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國際有多大?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比起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內部的冷卻速度在有板塊構造的情況下更快,"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地球物理學家彼得·德裡斯克爾(Peter Driscoll)說道。更快的冷卻速度產生對流運動和磁場。例如火星和金星就沒有板塊構造,也沒有液態內核、磁場或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形式。
  • 地球以外,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形式?
    我們總是被宇宙中其他地方的外星生命所吸引。這個想法為大量的科幻故事提供了基礎,而這些故事僅僅受到我們想像力的限制。但是,其他生物能存在於宇宙的廣袤區域,或其他行星或衛星上嗎?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形式,或者我們更有可能找到更簡單的東西?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承載板塊構造的行星 - 正在進行的構造板塊改組 - 以及生命,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兩者可能是相關的。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移動能夠幫助調節地球溫度數十億年的能力的板塊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聯繫提出了誘人的可能性,即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地震和隆隆的系外行星,他們可能能夠找到超越我們淡藍色點的生命。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火星是一個失敗的板塊構造的世界,但它確實成功地鍛造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火山特徵,包括太陽系內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在沒有板塊移動的情況下,這個長時間存在的上升地幔柱將大量的地殼熔融集中在一個點上。未來地球的地幔會保持足夠的溫度來對流和部分融化,我們也將會繼續得到類似但分散的火山噴發的固定熱點。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地球生命是宇宙的唯一?芝麻粒不如的星系,真沒有以外的生命嗎?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地球是目前為止宇宙中目擁有碳基生命的星球這個概率究竟有多大?離開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飛過了海內空間,向著浩瀚的星際空間飛去,然而遺憾的是在人類所能觸及到的地方,我們沒有在地球以外發現任何生命的跡象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當然,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有一些構造板塊可能會消失。,因為到現在地球大陸板塊都還沒有停止移動,當一些板塊相遇時,可能會再次出現擠壓、下沉的情況。隨著地球北部一些巖漿上升,最後導致這些板塊出現分裂的情況,即出現裂縫。科學家通過對這個裂縫的形成速度等數據進行了計算後得出一個結論,預計再過500萬年至1000萬年,這個地區可能會出現新的構造帶,隨著新的構造帶出現,也可能會出現新的海洋。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 珠峰每年長高1釐米,板塊構造正在重塑地球,未來地球會成啥樣?
    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一顆非常奇特的星球,而它的奇特之處,可能就是在於,地球上生活著很多的生命,富有生命的多樣性。地球能夠有如今的模樣,可以提供生命居住的很多條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演化過程。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地球中心的白色球體代表地核。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