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2020-12-04 王哥說故事

我們的星球不斷變化。構造板塊 - 大塊的巖石,分裂地殼,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破裂的蛋殼,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星球 - 並可能促進生命。

這些板塊相互撞擊,建造山脈。它們分開,產生了可以長達數億年的新海洋。他們掠過彼此,引發驚天動地的地震。它們在一個叫做俯衝的過程中相互滑落,深深地滑入行星的內臟並產生將氣體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不僅地球活著,它還是生命的載體。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承載板塊構造的行星 - 正在進行的構造板塊改組 - 以及生命,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兩者可能是相關的。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移動能夠幫助調節地球溫度數十億年的能力的板塊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聯繫提出了誘人的可能性,即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地震和隆隆的系外行星,他們可能能夠找到超越我們淡藍色點的生命。因此,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Cayman Unterborn決定確定遙遠的系外行星經歷板塊構造的可能性。在7月3日發布到預印本伺服器arXiv的論文中他和他的同事們目前正在接受同行評審,他們發現大多數系外行星可能無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板塊構造。他們的結果仍然不確定,因為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板塊構造在地球上是如何開始的(更不用說它們如何在其他行星上發生),但他們的確表明,即使這個過程確實開始,也可能不會持久。這意味著地球不僅是已知在太陽系中存放移動板塊的唯一行星(儘管最近的一些證據暗示水星可能也是如此),它也可能是銀河系中少數這樣的行星之一。「如果你確實需要板塊構造[終身],這篇論文聽起來像是壞消息,」韋伯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約翰阿姆斯特朗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儘管如此,天文學家仍然懷疑,多達400億個潛在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點綴在銀河系中。即使這些行星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維持板塊構造(正如Unterborn的研究所暗示的那樣),那些大約130億顆行星,阿姆斯特朗說,「仍然是很多可居住的世界!」

但是板塊構造對生命有多重要?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星球歷史中找到提示。大約25億年前,太陽太冷了,地球的液態海洋應該被凍結在一個類似雪球的狀態 - 只有它們不是。科學家認為,作為全球恆溫器的板塊構造可能是我們的救星,它通過製造將二氧化碳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幫助它保留更多的熱量。然後,隨著太陽越來越明亮和越來越熱,雨水從大氣中清除了二氧化碳,板塊構造後來將它俯衝到地球的地幔(核心上方的熱巖層),將其鎖定。正是這個循環作用於百萬年的時間尺度,有助於保持地球溫度足夠穩定以支持生命。

然而,地球的例子並不能證明板塊構造是必需的終身。畢竟,行星可以在沒有板塊構造的情況下具有地質活動性。只需看看火星,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儘管如此,那座火山不再曇花一現。事實上,曾經具有地質活動性的大多數太陽系行星(甚至是矮行星和衛星)現在都很安靜。沒有板塊構造,火山活動迅速下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非構造例外,例如木星的木衛一和土星的土衛二)。因此,火星的眾多但已滅絕的火山沒有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的能力,使得紅色星球今天非常寒冷。這些例子表明板塊構造 - 特別是持久的板塊構造 - 是調節行星溫度的最佳方法,因此是生命混合物中的有用成分。

滑板

這項最新研究似乎與先前關於系外行星是否會像地球一樣震動的調查相矛盾。2007年,當時在哈佛大學的行星科 學家黛安娜·瓦倫西亞得出的結論是,超級地球(比我們更大的巖石行星)很可能承載板塊構造,這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比地球更大的行星將從其初始形成中保留更多的內部熱量,並且由於熱量驅動板塊構造(通過地幔中下沉和上升巖石的傳送帶),在這樣的行星上應該延長板塊活動。問題是瓦倫西亞的研究(以及後來的許多研究)只分析了一個參數:一個行星的大小。Unterborn的研究是首批根據行星的成分解決板塊構造的研究之一。

為了進行這項分析,Unterborn及其同事需要確定系外行星的化學成分可能是什麼樣子。雖然天文學家目前可以破譯系外行星大氣中的元素,但是沒有辦法深入研究系外行星的巖石內部。因此,Unterborn和他的團隊轉向了行星的主星。由於恆星及其行星是由相同的灰塵和氣體旋轉盤構成的,因此它們往往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研究人員觀察了將近1,500顆恆星(包括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123顆恆星,天文學家知道這些恆星有軌道系外行星),然後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這些不同成分的巖石如何對行星內部形成的高溫和高壓做出反應。

一旦他們知道系外行星的地幔和地殼可能是什麼樣子,從地球化學的角度來說,科學家能夠確定該系外行星的地殼是否足夠密集以沉入地幔,就像地球的海洋板塊在卡斯卡迪亞這樣的地方一樣俯衝帶 - 北美的1000公裡長的火山鏈作為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深潛。計算涉及嚴格的建模:當板塊下降期間壓力和溫度升高時,板中的原子經歷重組,使板更密集。如果板仍然比周圍的地幔更密集,那麼板將繼續下沉。如果是這種情況,板塊構造可能會茁壯成長數十億年。但如果它沒有,並且板塊停滯,那麼板塊構造將會關閉,

就可居住性而言,結果描繪了一個相當令人沮喪的結果: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模擬行星形成一個太浮力而不能下沉的地殼。「如果發生俯衝,並且[板塊]會下降,它就會彈回來,」Unterborn說。「這就像試圖將內管推入水中一樣。」如果這些板塊在移動中,它們可能會相互撞擊並向上褶皺,形成與喜馬拉雅山一樣高的山脈,Unterborn說。但是,一塊板塊永遠不會在另一塊板塊下方減少,以去除多餘的二氧化碳,或形成向大氣中噴出更多二氧化碳的火山。因此,地球將無法調節自身溫度,很容易升級為類似雪球或桑拿的世界。

外生物學的新領域

結果強調,行星的可居住性不能僅僅由金髮姑娘區定義 - 即行星系統中的最佳點,行星與恆星的軌道距離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密度本身也不能決定什麼算作「地球般的」行星。「就行星來說,密度並不是命運,」Unterborn說。在太陽的可居住區域,「地球不僅僅是一個地球質量,一個地球半徑的行星」。回想25億年:除非考慮到地質因素,否則地球不會被認為是外星天文學家的習慣。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Bradford Foley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同意該論文的最終觀點 - 大多數巖石系外行星可能無法承載板塊構造 - 但他認為更精細的細節,例如確切的百分比那些行星,還不能被釘住。「隨著更多的研究結果出來,我會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大局觀之外,因為有些不確定因素會隨著更多的研究而出現變化,」他說。

Foley指出,其中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地質學家仍在爭論板塊構造如何在地球上點燃,以及今天繼續推動它的發展。問題在於,即使板塊足夠密集以沉入地幔中,巖石圈 - 行星的堅固而堅固的外殼 - 也必須首先破裂。但導致巖石圈破裂的原因在該領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通過尋找可能能夠進行數十億年的板塊構造的行星 - 如果它首先開始的那樣 - ,未出生的人迴避了這種複雜情況。Foley同意這是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法,Unterborn認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它更有趣,因為我們更有可能找到它已經發展了數十億年的生命。但假設板塊構造神奇地開始確實表明,即使是適當的元素雞尾酒也不能保證變化和隆隆的表面。不過,Unterborn認為它確實最大化了我們尋找板塊構造和生命的機會。

Unterborn認為這項工作是新領域的一個進步 - 地質學與天文學相結合的學科可以稱之為外生學 - 這一點始於10年前的瓦倫西亞論文。就在上周,Foley,Unterborn及其同事向NASA天體生物學研究所提交了一份提案,以進一步評估不同成分的材料在高壓和高溫下的反應。雖然Unterborn的研究是基於理論計算的,但新團隊希望在實驗室中合成這些巖石,並在物理上使它們符合這些條件。這將使他們能夠繪製出更準確的圖像,甚至可以探索改變構造如何破裂巖石圈 - 這是啟動板塊構造的另一個重要標準。「我認為這絕對是未來,」Unterborn說。「我很高興能站在它的最前沿

相關焦點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放射性元素可能對巖質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
    ,在一顆巖石行星形成的過程中,融入該行星的長壽命放射性元素的數量可能是決定其未來可居住性的關鍵因素。這是因為重元素釷和鈾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內部熱量推動了板塊構造,可能是行星產生磁場的必要條件。地球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影響。地球熔融金屬核心的對流產生了「地球發電機」,從而產生了地球的磁場。根據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新發現論文的第一作者弗朗西斯·尼莫的說法,地球的放射性元素供應提供了足夠多的內部加熱,以產生持久的「地球發電機」。
  • 宇宙中找不到其他生命的蹤跡,為什麼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
    宇宙中最激動人心的謎團就是人類為何如此孤獨。對許多古代文明而言,他們始終相信地球是一切的中心。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34;。所以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我們在宇宙中看不到其他生命的跡象?為什麼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進行研究,這個國際團隊考慮從地球之外來尋找構造活動如何開始的可能解釋。正如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亞雪梨麥考瑞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雷格·奧尼爾(Craig O'Neill)所說:「我們更傾向的說法是地球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只有內部過程重要。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在本周發表在網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阿德裡安·萊納迪奇和十多位共同作者勾勒出了一條尋找其他恆星周圍潛在生命跡象的路徑,並確定了這些跡象是由外星生命引起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系外行星生物特徵,並將發表在《天體生物學》上。Lenardic專門研究行星動力學,他還撰寫了一篇相關論文《火山-構造模式和行星生命潛能》,將在即將出版的施普林格出版的《太陽系外行星手冊》中發表。
  • 地球稀有說,我們是整個宇宙唯一智慧生命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第一種,也就是最可怕的一種原因,地球是宇宙間的唯一生命。有沒有可能,生命的存在就是如此的苛刻,地球和它所形成的一系列可供生命反應的條件,就是整個宇宙環境中的唯一。我們就是如此的幸運,或者說我們就是如此的不幸,整個宇宙空蕩蕩,只有我們或者說只有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這就是「地球稀有說」。
  • 探索宇宙中的生命奇蹟,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從何而來!
    在上世紀蘇梅可威烈九號回曾經撞擊了木星,因此像木星一樣的巨行星是另外一個星球上生命繁衍的一個重要條件,當我們考慮一個星球的適宜居住度。大多數天文學家都會考慮在休息室接待中尋找,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個行星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銀河系適合居住區,這個概念這個區域在銀河系中離市中心不是很近,也不是很遠,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合適的位置。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在銀河系中很常見
    20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和自身的認識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特別是現代天文學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思路和方法,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科學家現在普遍認為,即便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地球生命是一種極其偶然的存在,但是在廣袤的宇宙空間,生命絕非地球的天賜之物,因此,宇宙中應該有無數多的行星存在各種形式的生命,最近,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結論,科學家現在相信
  • 智能文明可能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中
    人類一直想知道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30多個智能文明。我們歷史上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是否存在其他智能生命形式。現在研究人員可能已經闡明了這個問題。但是,如果生命存在於我們銀河系中的某個地方,那可能就是不少綠色生物。這項新研究由諾丁漢大學領導,並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星系像極了地球的構造!就在銀河系!
    就在銀河系,科學家發現星系像極了地球的構造!據了解,該項研究藉助於蓋亞空間望遠鏡近來創建的一個對銀河系10億顆恆星的天體調查數據,在這些數據中,科學家發現了這些奇妙的「宇宙山脈」,對此他們既好奇又困惑,因為他們幾乎不知道這些驚人的地理特徵是如何形成的。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宇宙有可能遍布是生命,像人類一樣的文明卻少見,什麼原因?
    生命的出現絕對不是偶然,是各種條件的配合下才能誕生生命,比如地球它擁有充沛水資源和適宜環境,所以在這顆星球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生物,地球在銀河系內比較獨特,似乎只有這顆星球才孕育出生命,可是在宇宙中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有很多這些星球的環境甚至比地球還要好,這些星球上是否早已出現過生命
  • 最新研究成果:銀河系可能有36個活躍的智能文明,地球生命最獨特
    迄今為止,地球在承載宇宙生命方面的能力已被證明是獨一無二的,這使我們懷疑我們是否真正孤獨。  也許不是。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計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至少有36個活躍的,可以交流的智能文明。但是,由於時間和距離的原因,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真正知道它們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
  • 在銀河系中,外星生命可能是很罕見的
    一尋找外星人可能變得更加困難了。新的研究表明,外星生命可能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廣泛存在。在尋找外星文明方面,一個關鍵問題是宇宙中有多少有智慧的外星人——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科學家們尚未掌握的更多知識。德雷克等式依賴於幾個常量的值來確定這些文明可能有多廣泛,它們有多大可能進化,以及當我們能夠探測到的時候,它們有多大可能傳播。新研究增加了著名的德雷克等式的不確定性,表明人類發現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性比之前認為的要小。
  • 地球溫暖不僅僅來自恆星?放射性元素也能為生命誕生創造機會?
    在尋找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地球作為已知唯一有人居住的行星,一直是人類最初的一個起點。而地球恰好處於恆星的適宜範圍內,從而才能有液態水長存,為生命的誕生提供機會。特別是,世界上放射性元素可能會通過加熱星球其內部而對其宜居性產生巨大影響。人們認為,地球上的適宜溫度與板塊構造和行星磁場的產生至關重要,而磁場又似乎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 如果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中心,我們人類還能誕生嗎?
    我們都知道,要在地球上面要誕生生命,需要很多很多苛刻的條件。宇宙中還沒有哪一顆星球環境能夠像地球一樣,因而也不能產生生命。如果我們地球的位置發生改變。那我們還能夠生存,那地球上還能夠產生生命嗎?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螺旋結構。
  • 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宜居
    紅矮星是我們附近,甚至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因此,我們檢測到的許多類似地球並可能維持生命的系外行星都在紅矮星的軌道上。問題在於,紅矮星會表現出強烈的爆發行為,比我們相對平靜的太陽更有活力。 那麼,這對於系外行星真正支持生命的潛力意味著什麼呢? 地球上,甚至可能在其他世界上,大多數生命都依靠恆星能量來生存。自第一個細胞繁殖以來,太陽一直是地球生命的引擎。但是有時候,像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活動並發出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