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2020-08-09 識知聊科普

什麼是板塊構造?

從世界地圖上看,某些大洲的海岸線似乎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可以將它們拉近一點,它們看起來就像可以像拼圖一樣鎖在一起。這不僅僅是眼神!現在,地質學家認為,北美,非洲,南美和歐洲曾經是一個連續的陸地,或者是一個叫做Pangea的大洲 。

Pangea最終大約在2.3億年前分裂成碎片。這些碎片散布成今天我們知道的各大洲。 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Alfred Wegener) 於190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這種關於大陸漂移的理論,但當時他的想法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關注-人們認為這太奇怪了。畢竟,我們腳下的地面堅如磐石,對吧?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大陸漂移的想法。在地球海洋的兩邊都發現了來自相同動植物的化石,這表明曾經相距遙遠的海岸線曾被連接起來。同樣,巖石的年齡和類型也相匹配。


然後在1950年代,地質學家發現了大西洋中部的山脊,該山脈沿海床延伸。該山脊是 地球上最大的地質特徵 ,已被列為世界遺產。大部分山脊都位於遠洋深處。但是在包括挪威,英國和巴西在內的一些景點中,山脈在水面之上彈出,形成島鏈。

在研究山脊周圍的海底時,地質學家得知,他們所看的山脊越遠,海底年齡就越大。1962年, 地質學家哈裡·赫斯(Harry Hess) 提出,這種年齡差異是由於海底擴散引起的。在山脊處,巖石被迫從地球內部升起,形成新的海底,這有效地將較舊的層推開了。



板塊構造學說將所有這些證據結合在一起。地球的核心比其表面要熱得多。實際上,大約在6000攝氏度,我們行星的中心大約和太陽表面一樣熱。所有這些能量都從巖心向外推動,並在地殼或外層正下方的地幔上施加壓力,使其位於上方的巖石層上。

當地球地幔的更多內部層變熱時,它們變得不那麼稠密,並且變得更靠近地球表面。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



在地球的最外層是巖石圈,巖石層比地幔要堅硬得多。但是巖石圈不是固體-它有裂縫,將其分解成板塊。因此,地幔中的所有運動都圍繞著構成地球巖石圈的板塊移動,從而將各大洲拉到一起。

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

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 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NASA的科學家使用衛星雷射成像將板塊的運動追蹤到毫米級的精度 。



因此板塊構造描述了地球表面的不斷運動和變化。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

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

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板塊構造影響碳循環,幫助調節大氣,從而最終有助於使我們的地球表面保持在舒適的,不太熱也不很冷的溫度。

太陽並不總是像現在那樣散發熱量。大約20億年前,我們的星球將變得更冷,由於火山噴發(由於板塊構造的原因),可能向空氣中添加了足夠的二氧化碳以捕獲足夠的熱量以提高地表溫度。



現在,太陽以及地球都開始升溫,降雨可以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轉移到海洋中。在那裡,由於構造板塊試圖滑入其他板塊之下,它 陷入了地幔,這一過程稱為俯衝。

板塊構造也激起了海床的化學作用,引起了多種形式的海洋生物,包括我們指望在大氣中產生氧氣的海洋生物 。

其他行星是否顯示板塊構造跡象?

隨著我們星球的老化,它會冷卻下來,使所有這些運動停止。

一些行星科學家認為這種冷卻是火星發生過的事情。我們的行星鄰居可能與地球位於同一條進化路徑上,但由於它的體積較小,它的冷卻速度也可能更快。紅色星球曾經也有活動的板塊,這在外部是有可能的-它確實擁有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但其表面一直處於不活動狀態超過40億年。



水星 還在其地形中顯示出一些階梯狀特徵,這可能表明過去的構造活動。

但是我們還不知道地球的板塊如何開始運動以及何時開始運動,而且如果沒有這些起源故事的細節,我們還無法確定其他行星容納板塊構造的可能性。行星支撐板塊構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構成該行星的元素。特別是,矽和鈉含量更高的行星不太可能像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那樣能夠維持構造活動。



科學家估計,我們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400億個類地球系外行星。這意味著可能有130億個行星承載板塊構造。

通過研究恆星的組成並將這些恆星元素的豐度轉化為它們在運行的行星的推測豐度,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三分之一的太陽系外行星 可以容納板塊構造,至少足夠長以使複雜的生命得以演化。



三分之一可能仍然很多。根據克卜勒發現的類地球系外行星的統計分析,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估計,我們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400億個類地球系外行星。這意味著可能有130億個行星承載板塊構造。我們尚無法確定。因此,目前我們的地球仍然是稀有寶石。

相關焦點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對羅斯128 b的印象概念圖,這是一顆溫度適中的巖石行星,距離地球11光年,可能有維持液態水的必要條件。圖片版權: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M.Kornmesser地球、環境和行星科學教授Lenardic說:過去人們認為生命只能存在於行星恆星附近的狹窄地帶,因為你需要在那裡保持液態水。然後把飛船送到木星的一個衛星上,瞧,它顯示出了一個地下海洋的強烈跡象。這是因為還有另一種能量來源,沒有從木星的強烈引力中得到適當的潮汐力。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承載板塊構造的行星 - 正在進行的構造板塊改組 - 以及生命,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兩者可能是相關的。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移動能夠幫助調節地球溫度數十億年的能力的板塊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聯繫提出了誘人的可能性,即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地震和隆隆的系外行星,他們可能能夠找到超越我們淡藍色點的生命。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比起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內部的冷卻速度在有板塊構造的情況下更快,"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地球物理學家彼得·德裡斯克爾(Peter Driscoll)說道。更快的冷卻速度產生對流運動和磁場。例如火星和金星就沒有板塊構造,也沒有液態內核、磁場或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形式。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撞擊發生在一個地幔較薄的地點,它可能會增加已經由增薄過程造成的浮力差異,並觸發構造活動。奧尼爾說:「根據我們的發現成果,在板塊構造被認為已經開始的時期,撞擊歷史和構造反應之間存在著物理聯繫。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地球構造板塊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時間要早10億年
    據外媒報導,地球構造板塊的隱喻誕生證明可能需要修改了。來自耶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周三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 他們已經發現,地球上的板塊可能在大約4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少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了10億年。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地球中心的白色球體代表地核。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板塊可能被一個名為「Resurrection」的板塊相連起來,不過這一個板塊並沒有暴露出來,而是沉在地表之下。為了尋找這個「Resurrection」板塊,現在研究人員對北美洲地下現有的斷層進行了掃描,最後在加拿大北部地表下大約400-600公裡深的地下發現了一個與其他板塊分離的第三板塊,並將其成為Yukon Slab板塊。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