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2020-07-25 天文在線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早在32億年前,地球表面深處的板塊就在移動。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板塊運動是地球的重要特徵,它孕育了平整的陸地,塑造了崎嶇的山脈。重要的是,板塊運動會帶動地表以下深處的巖石,將它們向上推,暴露在大氣中。長此以往,它導致了一些重要的化學反應,促進了地球大氣的穩定,最終創造了如今的宜居環境。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克拉通的地質圖,顯示了25到35億年前的巖石。綠色區域顯示的是32億年前的玄武巖。整個圖像的寬度超過420公裡(260英裡)。圖片: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西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的地圖數據。

為了進一步推進研究,布倫納和他的同事們深入澳大利亞西部,在那裡他們從皮爾巴拉克拉頓地區採集了巖石樣本。皮爾巴拉克拉頓地區地下是一片廣闊的古老而穩定的地殼,長度超過420公裡(260英裡),地表層分布的一些巖石已經有35億年的歷史,它們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該團隊在2017年從一段被稱為 蜜雀玄武巖的巖心中提取了235個樣本。這些火山巖的非凡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磁性,這意味著它們保留了地球磁場在太古宙巖石冷卻和凝固時的記錄。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磁場信號結合已知玄武巖年齡,來推斷巖石的數百萬年運動歷史。研究表明,巖石在33.5億至31.8億年前之間移動,轉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約2.5釐米(0.98英寸),「速度可與現代板塊運動相媲美,」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以前探測板塊運動的技術包括測量巖石隨時間變化的位置和識別巖石中與運動一致的化學特徵。這篇新論文採用了古地磁的方法,確定了地球板塊構造的早期時間,大約在地球形成後的13億年左右。更重要的是,這篇新論文為「地球早期地殼的變化是由這些緩慢而穩定的運動造成的」這一說法增加了證據。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波茨坦大學地球動力學教授史蒂芬·索博列夫表示,新的測量結果很有說服力。他告訴天文在線,他很感激關於太古代地球的新數據,特別是關於地球早期古地磁歷史的數據,他說,這是一項偉大的工作。但是他對」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今天所觀察到的現代板塊構造的存在「持保留態度。

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的索博列夫在寫給天文在線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是大規模板塊運動……的第一個跡象,它表明32億多年前地球地殼發生了位移。當地殼板塊向兩側和向下移動時,這樣的位移是一種板塊運動(但不一定是現代全球類型的板塊運動)和大規模俯衝的跡象。

索博列夫說,論文作者可能檢測到的是一種特殊的區域類型的板塊構造,它可能存在於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可能是由地幔柱或大氣衝擊造成的,正如索博列夫與人合著的一篇《自然》雜誌的論文所述。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但任何類型的板塊構造都需要大規模俯衝,所以對我來說,這項工作提供了地球上已經超過31億年前發生大規模俯衝的新證據,索博列夫補充說,如果能在同一時期的其他克拉通收集到類似的數據,那就太好了。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一種被稱為真極移的現象,研究人員無法對這種現象是造成觀測到的位移的原因做出明確解釋。真正的極移描述了行星相對於其自轉軸的重新定向。這可能是由於板塊構造造成的,但其他因素也可能導致地球表面的移動,如超火山活動、大塊冰蓋的融化,或任何其他可能改變行星質量分布從而改變其繞地軸旋轉的方式的因素。

索博列夫說:「對地球上過去一億年的典型真實極地漂移的估計產生的運動速度比它們每年2.5釐米的速度要快,但我們不知道這在太古宙是如何發生的。」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因此,作者說真實的極移可以解釋他們的數據,但是考慮到觀測到的時間間隔,板塊構造更適合他們。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想要研究更多來自皮爾巴拉克拉通和其他古代巖石沉積物的樣本。

作者: George Dvorsk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 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據了解,處於大洋中脊中的一些上湧和融化的地幔,同時還包括海底新噴發的巖漿,持續產生了海洋地殼。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新證據表明,至少在43億年前,巨大的隕石撞擊促進了月球地殼形成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破壞性事件,這種破壞性事件通常與災難電影和恐龍滅絕有關,可能也促成了月球表面的形成。該相只會在加熱到2300℃以上的巖石中形成,儘管此後它又會恢復到一個更穩定的相(被稱為斜鋯石的礦物),但晶體仍然保留了高溫結構的獨特證據。使用虛擬顯微鏡可以看到研究中使用的複雜晶體的交互圖像。在觀察晶體結構的同時,研究人員還測量了晶粒的年齡,結果顯示這塊斜鋯石巖形成於43億年前。
  • 新研究稱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早期便已開始
    從構造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來看,地球的「活躍度」還是相當高的。比如冰島的辛格韋德利公園,就有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山谷。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地球構造板塊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時間要早10億年
    據外媒報導,地球構造板塊的隱喻誕生證明可能需要修改了。來自耶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周三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 他們已經發現,地球上的板塊可能在大約4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少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了10億年。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大陸漂移的想法。在地球海洋的兩邊都發現了來自相同動植物的化石,這表明曾經相距遙遠的海岸線曾被連接起來。同樣,巖石的年齡和類型也相匹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構造板塊比我們想像的要古老得多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地球不斷變化的地下構造板塊網絡在40多億年前就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至少比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要早10億年。構造板塊是埋在下一層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大塊巖石。這些板塊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所有現代陸地,影響了包括地震、火山和大陸形成在內的行星地質學的主要特徵。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科學進展》新研究的高級作者說:「了解地球板塊構造何時開始,一直是一個根本性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地質記錄越來越少。」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作者:文/虞子期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並不是始於我們當下親眼目睹的狀態。而這樣的過程也伴隨著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地殼分裂和大塊頭的巖石,都在重塑星球的同時促進了生命的形成。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構造板塊 - 大塊的巖石,分裂地殼,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破裂的蛋殼,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星球 - 並可能促進生命。這些板塊相互撞擊,建造山脈。它們分開,產生了可以長達數億年的新海洋。他們掠過彼此,引發驚天動地的地震。它們在一個叫做俯衝的過程中相互滑落,深深地滑入行星的內臟並產生將氣體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不僅地球活著,它還是生命的載體。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歷經30億年,一直在移動,至今不停歇!地球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大陸漂移說是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基礎,後者被稱為當代三大科學的進步之一。在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之前,「收縮理論」(theory of contraction)是學術界的主流,人們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溫度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冷卻收縮,形成了山脈、海盆和大陸。但在20世紀初,收縮理論就受到了質疑,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促使地殼移動的驅動力。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根據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一個地質學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轉變可能是由外星物體撞擊地球表面所引發的。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畢竟依據習慣勢力,採取否定態度來反對新觀點、新理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對容易的。大陸漂移說也一樣,在魏格納意外犧牲後,看似已是強弩之末的大陸論迎來了迴光返照的時刻,開始了強大的反撲,這使得新的大陸漂移理論在上世紀30,40年代沉寂了下來。確實,魏格納為論證大陸漂移說搜集了不少證據,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些證據中有說服力的並不多,有些證據可以有著不同的解釋。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