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板塊比我們想像的要古老得多

2020-12-05 任性視頻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地球不斷變化的地下構造板塊網絡在40多億年前就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至少比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要早10億年。

構造板塊是埋在下一層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大塊巖石。這些板塊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所有現代陸地,影響了包括地震、火山和大陸形成在內的行星地質學的主要特徵。

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科學進展》新研究的高級作者說:「了解地球板塊構造何時開始,一直是一個根本性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地質記錄越來越少。」

科雷納加說,大陸的增長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指標,可以用來確定板塊是否在活動。這是因為建造一塊大陸大小的陸地的唯一方法是讓周圍的地表巖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下沉,這一過程被稱為俯衝,只有通過板塊構造才能實現。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早在44億年前大陸就開始生長的證據。他們設計了一個早期地球的地球化學模擬,基於氬元素,一種陸塊釋放到大氣中的惰性氣體。氬太重,無法逃脫地球的引力,所以它像地球化學分類帳一樣留在大氣中。

科雷納加說:「由於氬的特殊性質,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大氣中的氬來推斷固體地球發生了什麼。」。「這使它成為古代事件的優秀簿記員。」

地球大氣中的大部分氬是40Ar,是40K(鉀)放射性衰變的產物,存在於大陸的地殼和地幔中。研究人員的模型觀察了大氣中的氬元素,這些氬元素在地球歷史上逐漸積累,以確定大陸生長的年齡。

研究人員說,建立模擬模型的部分挑戰在於將一種叫做「地殼循環」的地質過程的影響結合起來。這是指大陸地殼形成,然後被侵蝕成沉積物的循環,最終被板塊運動帶回到地下,直到周期重新開始。

因此,模擬必須考慮到氬氣排放量不屬於大陸增長的一部分。科雷納加說:「大陸地殼的形成不是單向的過程。

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這項研究。

資料來源:耶魯大學

相關焦點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南極冰架下發現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巨大構造板塊
    科學家們在南極洲表面下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此前他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構造板塊,這個板塊對南極洲的融化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南極洲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下發現了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巨大構造板塊的會合,這有助於減緩融化模式。
  •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2020-10-21 14:1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現在, 休斯敦大學的地質學家宣稱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數千萬年前下插到地表下的古構造板塊的遺蹟。
  • 最古老鋯石結晶自安山質熔體——板塊構造起始於冥古宙的證據?
    NC:最古老鋯石結晶自安山質熔體——板塊構造起始於冥古宙的證據?冥古宙是地質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它指的是地球形成初始的5.6億年(45.6-40億年間)。由於地球自形成以後經歷了強烈的隕石撞擊和後期地質構造運動,現今地球上已經很難找到冥古宙時期的巖石記錄(僅加拿大Acasta片麻巖一例,形成於40億年)。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古老的大陸核心(克拉通)位於地幔「龍骨」之下,即存在大量熔化消耗、具有機械抵抗力、浮力和含金剛石的厚達350公裡的地幔,在超過20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一直與更熱、更緻密的對流地幔隔離。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當科學家們通過模型來解釋,為何地球具有獨一無二的板塊構造時發現,這一切其實都可以歸結於巖石中存在的微小礦物質,我們可以通過它們來了解板塊邊界的演變。儘管有少許跡象表明地球的這種板塊構造特徵,大約在40億年前就已經誕生,但是從我們目前能夠觀察到的完整體系來看,整個地球的板塊覆蓋、撞擊、滑動,乃至俯衝,都是直到三十多億年前才真正建立。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在地球的最外層是巖石圈,巖石層比地幔要堅硬得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在那裡,由於構造板塊試圖滑入其他板塊之下,它 陷入了地幔,這一過程稱為俯衝。板塊構造也激起了海床的化學作用,引起了多種形式的海洋生物,包括我們指望在大氣中產生氧氣的海洋生物 。其他行星是否顯示板塊構造跡象?隨著我們星球的老化,它會冷卻下來,使所有這些運動停止。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並將所觀測到的大量真實的數據,用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繪製成像。地質學家們,將板塊運動的前後變化、把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清晰可辨地展示出來。更揭示出:古老的太平洋的海床遺蹟,原本所夾帶的海水,會在150~200 公裡的深度,大部分都會從板塊釋放出來。可若在冷的俯衝環境下,一部分水,依然可以通過儲存在硬柱石和矽酸鹽等礦物中,進入到更深處的地幔。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火星也存在與地球類似的板塊構造,火星表面不少地貌特徵與板塊運動有關,火星斷層可能至今仍在運動。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巖石圈》雜誌上。報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特點。
  • 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
    到80年代中期,變質陸殼巖石中柯石英的發現(Chopin, 1984; Smith, 1984)開啟了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的序章,通過對大陸深俯衝過程的細緻刻畫,極大地豐富了板塊構造動力學過程的科學內涵。 近年來,板塊構造在地質歷史上何時啟動和如何演化,逐漸成為地球科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全球範圍內陸殼巖石變質條件的變化有可能反映了板塊構造長期演化的過程。
  • 科學家重新發現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
    據外媒報導,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很難想像一個板塊會消失6000萬年,但事實就是如此。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被稱為Resurrection的板塊在地質學家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因為許多人認為它從未存在過。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而「Top down」機制則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主要來源於板塊自身的負浮力,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均受控於板塊的俯衝作用,因此板塊構造又被稱為俯衝構造(圖1右半部分)。 「Top down」是目前地球科學界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根據該觀點,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都取決於地球表面的板塊性質和狀態。其中,大洋板塊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發生俯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