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火星也存在與地球類似的板塊構造,火星表面不少地貌特徵與板塊運動有關,火星斷層可能至今仍在運動。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巖石圈》雜誌上。

報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特點。尹安指出,除地球和火星外,太陽系其他行星尚未發現類似特徵。

火星表面長約4023公裡的水手谷是太陽系最長、最深的峽谷,其長度是美國大峽谷的9倍。尹安認為,這個峽谷實際上是板塊分界線。

如同地震一樣,尹安認為火星同樣存在火星震,他認為火星斷層很可能仍在運動,但並不是每天都在運動,每百萬年或更長時間運動一次。「火星正處於板塊構造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藉此了解地球早期的模樣,以及地球板塊構造的形成。」他說。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為什麼火星和金星沒有板塊運動?星球結構決定
    如果一顆行星具有地殼構造板塊,它看起來會是這樣的只是這些星體上的板塊可能沒有我們所在的地球這樣,看得這麼明確…… 金星確實有活動構造:斷層、褶皺、火山、山脈和裂谷。然而,它又不想我們這裡的地球板塊構造那樣具有全球構造。這個概念主要是由於金星的表面沒有水。
  • 全球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示意圖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界一直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分歧主要在於是地幔對流驅動的「Bottom up」機制還是板塊本身性質決定的俯衝驅動「Top down」機制(圖1)。
  • 向東再借500年,西方人依然走不出「板塊構造學說」的洪荒泥潭!
    提起「板塊構造學說」,中外地學界以及對地球演化感興趣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其由西方傳入中國後,幾乎被當作教義而倍加推崇,深信不疑。簡而言之,板塊構造學說的要義就是將全球巖石圈板塊分為六大塊,精準研究每個板塊的動向及相互間邊界的消亡與增生。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而這樣的過程也伴隨著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地殼分裂和大塊頭的巖石,都在重塑星球的同時促進了生命的形成。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當然,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有一些構造板塊可能會消失。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這種層狀巖石圈的起源尚不清楚,可能表明早期地球有一種全球構造模式(板塊而不是羽狀構造)。作者利用在地幔溫度升高(比現在的溫度高150~250攝氏度)情況下,海洋俯衝伴隨弧—陸碰撞的模型來研究地幔龍骨的起源。研究證明,在太古代板塊構造開始後,位於俯衝大洋板塊之下的炙熱、韌性、正浮力的熔融耗盡的亞巖石圈地幔層無法與板塊一起俯衝。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巖石圈是地球的外層,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最新的理論表明,在板塊構造開始時,雪球地球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一個開裂的地殼造成的。 板塊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同樣的現象引起地震。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科學家重新發現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
    據外媒報導,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很難想像一個板塊會消失6000萬年,但事實就是如此。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被稱為Resurrection的板塊在地質學家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因為許多人認為它從未存在過。
  • 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
    【前沿報導】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變質作用是指巖石在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由於溫度(T)和壓力(P)的改變,發生礦物轉變的地質過程。變質作用發生的PT條件和經歷的P–T軌跡一般反映了當時的構造環境和動力學過程。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雖然月球和火星沒有板塊構造,但在月球和火星上分別有"月震"(moonquakes)和"火震"(marsquakes)這樣的地質現象發生。這一板塊下降過程可能造成海溝或引發火山噴發。也有這樣一種情況,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大陸板塊相互擠推向上形成的,沒有一方被壓在另一方之下。這些對地球生命體的存在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