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當今世界最令人信服的全球構造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海溝和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裡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
這幅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全景圖就像拼圖遊戲一樣,由26張照片拼接而成,展示了珠峰北坡及其周圍的全貌。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是地球科學的一個意義重大的革命,它成功地解釋了許多重要的現象,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指出: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中的,是一個活動的地球,而地球上的許多現象都與板塊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有關。地球大部分的地質特徵和以前人們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都可以用板塊大地構造學說去解釋。例如:火山的噴發、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礦產的生成和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