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陸地上的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種基本類型。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
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01知識點梳理
一、大陸漂移假說
1.主要觀點
(1)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個統一的巨大陸塊,稱為「聯合古陸」或「泛大陸」,圍繞泛大陸的海洋叫「泛大洋」。
(2)中生代以後,聯合古陸解體分裂,其碎塊(即現代的各大陸塊)逐漸漂移到現在所處的位置。
2.主要依據
(1)海岸形態。按各大陸的海岸形態,各大陸幾乎可以拼接起來。例如,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2)地質構造。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相呼應。例如,北美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西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相對,都屬於早古生代造山帶。
(3)古生物
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係。例如,巴西和南非地層中都含有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
(4)古氣候
在古生代的二疊紀,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亞都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而現在的這些地區都位於熱帶或溫帶,沒有或極少現代冰川。
3.假說缺陷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未能合理地解釋大陸漂移的機制。
二、海底擴張理論
1.主要內容
(1)洋中脊軸部裂谷帶是地幔物質湧升的出口,湧出的地幔物質冷凝形成新洋底。
(2)新洋底推動先期形成的較老的洋底逐漸向兩側擴展推移。
(3)洋底呈現形成、推移、擴張、消亡的傳送帶模式。
2.主要證據
(1)全球性的洋中脊和裂谷帶。
(2)大洋形成的時間很長,但洋底巖石的年齡較輕,沒有發現比株羅紀更古老的海底巖石。具體可看下面的「太平洋洋底年齡」圖。
(3)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上部結構差異明顯,而下部結構卻差異甚微。
3.理論缺陷
海底擴張理論在擴張機理方面還存在有待解決的難題。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基本內容
(1)全球由六個大板塊及許多小板塊組成。
(2)位于洋底的洋中脊及在其頂部發育的大裂谷產生的新的地殼,是板塊相互張裂的邊界(生長邊界);老地殼隱沒消融或層層堆疊的地方則成為海溝及褶皺山脈,這是板塊相互聚合的邊界(消亡邊界)。
(3)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導致了目前海陸分布格局和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如全球(含洋底)山脈的形成,地震、火山和構造活動等。
2.學說依據
集合了大陸漂移假說和海底擴張理論的依據。
3.學說缺陷
板塊運動驅動力至今仍是一種假設;還有,也未能滿意解釋洋中脊上的斷層問題。
02課本「活動」解答
P22「活動」
想一想,上述證據是如何證明海底擴張的?
解析
此題要將課本中的海底擴張理論的主要內容與主要證據結合起來,找到對應的點來解釋。
答案
①洋中脊和裂谷帶具有全球性的特點,這個證據可以說明洋底的形成;②大洋形成的時間很長,但洋底巖石的年齡較輕,沒有發現比株羅紀更古老的海底巖石,這個證據可以說明洋底的推移、擴張和消亡;③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上部結構差異明顯,而下部結構卻差異甚微。這個證據可以說明大洋地殼和大陸地殼的下部都受地幔對流的作用,而地幔對流是海底擴張的驅動力。
P25「活動」
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海底地形圖,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2.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島弧-海溝帶火山、地震頻繁發生的機理。
第1題解析
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海底地形有那些,分布如何;然後再用地質界的三大學說分別去解釋其成因。
第1題答案
洋底地形主要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基本類型。分布規律是陸地邊緣是淺水的大陸架,大陸架往外是大陸坡,大陸坡往外是洋盆;大洋中部有洋中脊(海嶺);海溝位於大陸坡底部,與島弧相伴而生。
大陸架的位於陸地邊緣,由大陸板塊的海洋部分與大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或者是大陸板塊下沉,海水入侵形成。
大陸坡處於大陸板塊海洋部分的前緣,與大洋板塊碰撞形成陡坡。
洋中脊(海嶺)處於板塊生長邊界,是巖漿上湧冷凝堆積而成的。
洋盆地殼比較穩定,所以,洋盆的地形起伏較小。
海溝與島弧相伴而生,它們都處於板塊的消亡邊界。大陸板塊(海洋部分)與大洋板塊碰撞時,大洋板塊位置低、密度大,大洋板塊前緣向下俯衝,形成海溝;大陸板塊(海洋部分)位置較高,密度較小,前緣部分擠壓隆起露出海面,形成島弧。
第2題解析
此題要調用板塊構造學說中的「板塊邊界」內容來解答。
第2題答案
島弧-海溝帶位於板塊交界處,大陸板塊(海洋部分)與大洋板塊常有碰撞擠壓運動,地殼不穩定。所以,島弧-海溝帶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