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冊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①天圓地方說②地圓說③地心說④日心說⑤大爆炸學說(宇宙年齡約137億年)
2、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
3、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可觀測宇宙
5、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4.2光年(半人馬座「比鄰星」)
6、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月球的同步自轉:月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與其公轉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樣
8、月相觀察: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9、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具有金鎖鏈條件,有高級智慧生命——人類
10、探索地外文明:①遠距間隔②頻譜間隔③文明度間隔
11、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2、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3、太陽輻射的波段:紫外光、可見光、紅外光(0.15-4微米)
1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是大氣運動、水循環、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為生產生活提供能源。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太陽活動峰年、太陽活動谷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信③形成極光現象④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8、地震:①震級②烈度③震中③震源④震中距⑤震源深度⑥等震線
19、地震波:縱波P波(固體、液體、氣體)、橫波S波(固體)
20、地球的內部圈層:三圈兩界面(地殼—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21、地殼的特點:大陸厚,海洋薄,呈鏡像關係
22、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氧、矽、鋁、鐵、鈣、鈉、鉀、鎂。
23、巖石圈的範圍: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
24、地幔的特點:鐵鎂矽酸鹽;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25、地核的特點:鐵和鎳;分為內核和外核。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
26、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27、自然環境: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
第四節 地球的演化
28、地球的年齡:46億年
29、地層:地殼上部呈帶狀展布的層狀巖石或堆積物。
30、化石:多數是古生物遺體,少數是古生物活動的遺蹟。
31、地層沉積環境:①氧化環境②還原環境③淺海環境③濱海環境
32、地質年代:宙、代、紀、距今年齡、動物、植物、地殼運動
33、恐龍滅絕的原因:①隕石撞擊說②氣候變遷說③大陸漂移說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態
第一節 流水地貌
34、流水侵蝕地貌:V形谷、河漫灘、河流階地、牛軛湖、衝溝
35、流水堆積地貌:衝積扇、洪積扇、衝積平原、三角洲、江心洲
36、滑坡:大量山體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動面整體滑動的現象
37、泥石流: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38、泥石流避災措施:向泥石流溝兩側迅速躲避。
第二節 風成石貌
39、風蝕地貌: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風蝕蘑菇、壁龕、柱、殘丘、溝槽(雅丹地貌)。
40、風積地貌:風沙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新月形沙丘。
41、防風固沙的措施: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護林帶等
第三節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42、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溶溝、石芽、峰林和孤峰、溶鬥、溶洞、石鐘乳、石筍、石柱和鈣華。
43、海岸地貌:海蝕地貌(海蝕崖、平臺、柱);海積地貌(海灘、沙嘴、離岸壩、水下水壩)
44、冰川的分類:大陸冰川(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山嶽冰川(中低緯度高山)
45、冰川地貌的分類:冰鬥、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冰蝕湖、峽灣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46、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水汽(天氣變化)和雜質(凝結核)
47、大氣成分的作用:氮氣(生物體)、氧(生命活動)、二氧化碳(光合和保溫)、臭氧(紫外線)
48、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第二節 大氣受熱過程
49、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選擇性吸收、散射、反射。
50、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51、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增溫的直接熱源。
52、大氣逆輻射:天空有雲或空氣中溼度較大,大氣逆輻射較強。
5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太陽短波輻射進得來,地面長波輻射出不去
第三節 大氣熱力環流
54、風:大氣的水平運動
55、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56、小氣候: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環流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水循環
57、水的行星:水、水體、水圈、水資源
58、水循環的過程: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59、水循環的分類: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60、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①更新水資源②水量平衡③能量交換,引發自然災害④塑造地形
61、洪澇災害防治:洪水災害(天氣預報)和雨澇災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
第二節 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62、影響海水錶層溫度的主要因素:①太陽輻射②寒暖流經過③季節
63、海洋表層溫度水平分布規律: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64、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表層區、溫躍層、深水區。
65、海水溫度的變化對環境的影響:調節氣候,冬暖夏涼。表層水溫升高,颶風增多,浮遊生物減少。
66、世界海洋的平均鹽度和成分:35‰,氯化鈉(味鹹)和氯化鎂(味苦)
67、影響海水錶層鹽度的主要因素:①蒸發量②降水量③淡水注入量④寒暖流經過
68、海洋表層鹽度水平分布規律:副熱帶海區最高,赤道附近次之,高緯度最低。
69、海水鹽度的垂直變化:淺表層、鹽躍層、深水區。
70、海水鹽度的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影響漁業和生態。
71、影響海水錶層密度的主要因素:①溫度②鹽度③壓力④河流入海口
72、海洋表層密度水平分布規律:赤道向兩極遞增。
73、海水密度的垂直變化:存在著明顯的密度躍層,低緯度變化大,高緯度變化小
74、寒暖流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溼增鹽度,寒流降溫減溼減鹽度。
75、海水的運動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76、洋流的分類:暖流和寒流
77、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沿岸氣候②海洋生物③汙染④航海
第三節 海洋與人類
78、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空間資源
79、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海洋環境問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
第一節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
80、自然植被的類型: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澤等
81、人工植被的類型:各種農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場、城市綠地等。
82、森林的分類: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
83、草原的分類: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84、荒漠的分類:熱帶荒漠、溫帶荒漠
85、植被的地帶性: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非地帶性
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
86、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其它因素(地形、時間、人類活動)。
87、土壤剖面: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澱積層、母質層和母巖層。
必修第二冊
第一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口分布
88、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世界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有13個。
89、世界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全球54%。北美洲最高,非洲最低。
90、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五大因素)、人文(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和科技)
第二節 人口遷移
91、人口遷移: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時間屬性和空間屬性)。
92、人口遷移的分類: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
93、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推力(消極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和拉力(積極因素吸引移民遷入)
94、國際人口遷移:二戰前(已開發向未開發、非洲奴隸),二戰後(政治性、流向變化、美國)
95、我國人口遷移:改革開放前(組織性遷移),改革開放後(自發性遷移)
第三節 人口容量
96、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
97、人口自然增長率:一定時期內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相減的得數
98、人口機械增長:遷入率和遷出率
99、資源環境的限制性:自然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需要建立良性循環關係。
100、人口最高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最高人口數量和合適人口數量
101、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自然資源環境、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等
第二章 城鎮和鄉村
第一節 城鄉空間結構
102、土地分類: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
103、城市主要功能區: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中心商務區CBD)、市政區、生態功能區等
104、城市空間結構:同心圓狀、扇狀、條帶狀、棋盤格狀、多核心狀
105、影響城區地租的因素: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和交通通達度
106、農村空間結構: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焦型
107、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意義:①節約用地②節省建設費用③城鄉和諧發展④人居環境
108、影響城鎮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
第二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
109、地域文化: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
110、城鄉景觀:民居特色、城市格局、建築風格等
第三節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
111、城市化: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112、城市化的意義:①就業機會②地區產業結構③工業生產效率④科技和信息⑤生產和生活方式
113、大都市帶:美國東北部、歐洲西北部、英格蘭、日本太平洋、北美五大湖和中國長三角
114、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
115、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出現虛假城鎮化和滯後城鎮化現象
116、我國的城鎮化:58.5%(2017年),8.1億,百萬城市165個
117、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①環境汙染②交通阻塞③房價居高不下④建設用地緊張⑤就業困難
第三章 產業區位選擇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
118、影響農業區位的三大因素:自然條件、科學技術、社會經濟
119、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氣候(光、熱、水)、土壤、水源、地形(平原、山地)
120、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技術裝備、生產技術、信息化等
121、農業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勞動力和政策等
122、農業布局: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123、農業地域類型:自給型、集約型、混合型、商品化、地中海型、熱帶種植園農業
第二節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
124、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等
125、傳統工業的區位指向: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廉價勞動力指向型、技術指向型
126、工業區位選擇的新因素:環境質量、信息化水平、產業集聚
127、世界主要工業區分布:西歐、北美、俄羅斯、日本太平洋沿岸、中國東部沿海
第三節 服務業的區位選擇
128、服務業的分類: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
129、金融服務業:明顯的地域集中性(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上海、新加坡)
130、商業服務業:中心地理論(中心地、服務範圍、門檻)
第四章 區域發展戰略
第一節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
131、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
132、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影響城市發展,影響經濟帶的發展
第二節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
133、我國宏觀發展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東中西東北四大地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粵港澳
134、長江經濟帶:內河經濟帶、東中西協調發展帶、三沿開放帶、生態建設示範帶
135、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
第三節 海洋權益與我國海洋發展戰略
136、海洋權益: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種權利和利益的統稱(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
137、我國海洋發展戰略:陸海統籌、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海洋權益、海洋治理
第五章 人地關係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38、環境問題的類型: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
139、資源短缺: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
140、生態破壞: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
141、環境汙染: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海洋汙染
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
142、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採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143、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轉變傳統發展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公眾參與,從我做起
144、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上、安全上、經濟上、文化上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