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
(2)圖示地區植被的差異體現了自然帶的何種地帶性規律,該地帶性規律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3)圖中①地區存在濫砍濫伐現象,其對②處地貌有何影響,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
(1)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大陸板塊受擠壓上拱,形成島嶼;東側
(2)垂直地帶性;熱量;水分。
(3)衝積扇面積擴大;(隨著森林的減少,)流水侵蝕作用增強,河流攜帶泥沙數量增多,在出山口附近泥沙沉積數量增多,衝積扇面積擴大。
典型例題二:閱讀地圖材料,回答問題。
秘魯是中國在南美洲的重要合作夥伴。了解秘魯的地理環境,有助於更好發展與秘魯的友好合作關係。
(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
(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
(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參考答案:
(1)因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相互碰撞,南極洲板塊向下俯衝,美洲板塊受擠壓隆起,形成穿越秘魯境內的高大山脈。
(2)中西部為山地,東部為平原,西部沿海為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山地為高原山地氣候,東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3)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內陸信風影響,氣候乾燥;沿岸受秘魯寒流影響,降溫減溼;高大山繫緊逼海岸,導致荒漠帶南北延伸。
典型例題三:讀下下圖,回答問題。
(1)比較圖中A、B所在半島的地形地貌特徵,並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其成因。
(2)圖中M、N兩城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別是2681毫米和1498毫米。試分析其差異形成的原因。
(3)圖中M、N地所屬農業地域類型是。分析形成該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參考答案:
(1)特徵:A地為高原,地表平坦;B地為高大的山脈(山河相間),地表崎嶇。成因:A地位於印度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長期經受外力的侵蝕而形成地表平坦的高原。B地位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巖層受擠壓而形成高大的山脈
(2)該地夏季盛行西南季風,M城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而N城位於背風坡。所以M城的降水多於N城
(3)水稻種植業區位因素:①位於沿海平原,地形平坦;②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③歷史悠久,水稻種植經驗豐富;④人口多,精耕細作,接近消費市場(答對任意3點)
典型例題四: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西藏是中國地震多發地區,具有強度大、分布廣等特點,地震活動僅次於臺灣省。自1900年以來,西藏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642次,其中5.0~5.9級503次,6.0~6.9級130次,7.0~7.9級7次,8.0~8.9級2次。
(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說明西藏多地震的原因。
(2)該地大地震來襲時,西藏地區的居民應如何防禦?
參考答案:
(1)西藏地區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故多地震。
(2)在人員密集地區,應組織人員疏散;在街上行走時,應用皮包等物品護住頭部,迅速到開闊、平坦的廣場或平地躲避;在室內時,應躲避在牆角處。
典型例題五:讀亞非部分區域圖,回答問題。
(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推測紅海的面積變化。
(2)紅海是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結合密度流的形成原因解釋曼德海峽表層海水的流動規律。
(3)簡述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寫出圖示地區主要所屬的文化圈,從服飾的角度說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
參考答案:
(1)紅海的面積不斷變小。
(2)從阿拉伯海流入紅海。
(3)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間接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北非西亞重要的水路要道,經濟往來十分頻繁;歷史上看,埃及收付蘇伊士運河主權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體現,成為第三世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反對霸權統治的象徵;遏歐亞非三大洲要衝,臨近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產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4)伊斯蘭文化圈;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
典型例題六:讀世界某區域的位置圖,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判斷甲、乙兩地間距離未來變化趨勢,並說明理由。
(2)乙地沿海建有一座風力發電站,該電站的發電量冬季和夏季差異很大。指出該電站冬、夏季發電量的變化,並分析原因。
(3)簡述丙地的氣候特點。
典型例題六:
(1)距離不斷縮短;地處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
(2)地處北緯30°~40°大陸西岸;冬季,乙地受西風影響,風力強勁,發電量較多;夏季,乙地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風力較小,發電量較少。
(3)全年高溫;全年乾旱。
典型例題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肯亞境內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大裂穀穀底分布著深淺不等的湖泊,並屹立著許多火山。農業是肯亞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鮮花產業發展較快,出口鮮花約佔歐盟市場的1/3。肯亞航空業較為發達,與30多個歐美國家和地區通航。
(1)簡述肯亞的地理位置特徵及其意義。
(2)說出肯亞境內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成因。
(3)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穀穀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
參考答案:
(1)位置:肯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全境位於熱帶;東南瀕臨印度洋,北與衣索比亞、東北與索馬利亞交界,西與烏幹達、西南與坦尚尼亞接壤。
意義:地處赤道附近,水熱充足,有利於作物生長;與多國接壤利於與鄰國的交往和合作;東南臨海,有利於發展海洋事業。
(2)熱帶稀樹草原氣候。成因:境內多高原,地勢高對流不旺盛。
(3)東非大裂谷為板塊的張裂地區,地殼不穩定,多地層陷落湖及火山。
典型例題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阿特拉斯山脈位於非洲西北部,主峰海拔4165米。阿特拉斯山區自然風光獨特,山頂終年積雪,山脈東南側一年四季烈日炎炎,熱浪滾滾,沙漠廣布,山麓地帶有喜溫溼的棕櫚樹分布;西北地區氣候宜人,花木繁茂,風景如畫,贏得了「北非花園」的美稱。下圖為阿特拉斯山及周邊地區示意圖。
(1)指出阿特拉斯山脈的走向,並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說明其形成過程。
(2)阿特拉斯山一面是沙漠,一面是「北非花園」,分析其形成原因。
參考答案:
(1)東北—西南走向。 形成過程: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相向水平運動碰撞,擠壓而後發生垂直上升運動(隆起)(2)阿特拉斯山東南面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炎熱乾燥,形成沙漠;西北面屬於地中海氣候,阿特拉斯山阻擋了沙漠向西擴展和西風向東深入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