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2021-01-09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仙女圈」位於非洲西海岸納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長草,周圍的草長得茂盛。下左圖為「仙女圈」景觀圖,下右圖為非洲南部局部地區示意圖。

材料二 2013年,德國植物學家尤爾根斯研究發現,「仙女圈」的形成可能與白蟻密切相關。白蟻喜陰涼潮溼,多以草類植物為食。一般白蟻巢穴位於地下2米左右,但納米布沙漠的白蟻巢穴卻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層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極短,「仙女圈」中央下層泥土較為潮溼。尤爾根斯認為,沙漠白蟻為保證自己存活,將「仙女圈」內的草啃食,使「仙女圈」無植被覆蓋,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仙女圈」結構。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區上升氣流極弱,簡析其原因。

(2)試分析納米布沙漠白蟻巢穴深原因。

(3)尤爾根斯認為「仙女圈」形成與白蟻有關,請結合材料說明該觀點。

參考答案:

(1)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盛行下沉氣流;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地帶,氣流下沉;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氣降溫,造成該地氣溫下冷上熱(或形成逆溫層),空氣穩定(不易產生對流現象)。

(2)該地白天太陽輻射強,沙漠升溫快,地表溫度極高,地下深處溫度相對較低;白蟻喜陰涼潮溼,沙漠利於地表水下滲,地下深處土層潮溼,水源相對充足;地下深處潮溼的土層使土溫增長緩慢,適宜白蟻居住。

(3)白蟻把「仙女圈」內的草類啃食乾淨,形成中央「荒漠化」;該圈內的雨水下滲更快更深,增加了地下水量;使中央土層下的白蟻巢穴陰涼潮溼利於其生存;同時,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圍,利於「仙女圈」附近草類的生長,保障了白蟻的食物來源。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呂德裡茨港建立於1883年,港口最初從事外向型漁業生產、海鳥糞生產等活動。1908年,呂德裡茨港附近發現鑽石礦,一大批抱有鑽石夢的年輕人聚集到呂德裡茨港附近的沙漠中,哪怕幾個月都很難吃上一頓熱乎飯。隨之而來的是卡曼斯科鎮的慢慢興起,人們修建了學校、醫院、娛樂場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區。但這座曾繁華一時的城鎮後來漸漸落寞,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被徹底廢棄,淹沒在一片沙丘之中。下圖為呂德裡茨港及卡曼斯科鎮位置示意圖。

(1)呂德裡茨港附近的沙漠中生長著一種名為百歲蘭的植物,莖短,一生只長兩片葉子,葉子上多氣孔,且夜晚張開,根深3—10米,推測百歲蘭這些特徵形成的原因。(2)分析呂德裡茨港海鳥糞資源形成的條件。(3)說明起初聚集到呂德裡茨港附近的人很難吃上熱乎飯的原因。(4)推測卡曼斯科鎮廢棄的原因。

參考答案:

(1)沙漠地區白天溫度較高,莖短,只長兩片葉子,可減少蒸發;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夜晚海面水汽遇溫度較低的空氣凝結成霧,故葉子上多氣孔,且夜晚張開,便於吸收水分;沙漠地區氣候乾燥,根深3—10 米,便於吸收地下水。(2)沿岸本格拉寒流為離岸流,漁業資源豐富,吸引了大量海鳥聚集,海鳥排洩物多;因該地氣候乾旱,鳥糞分解和流失弱;沙漠環境受人為幹擾小,鳥糞長年積累,形成豐富的鳥糞資源。(3)地處熱帶沙漠,缺乏木材等燃料;區域經濟發展落後,從外部運輸燃料的能力有限,且代價高昂。(4)地處熱帶沙漠,自然環境過於惡劣,鑽石礦開採成本高;隨著鑽石礦的開採,該地鑽石礦資源日益減少;世界其他地方鑽石礦的開採、世界鑽石價格相對下降等的衝擊。

典型例題三: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沿海的穆龍達瓦,有一塊延綿幾十平方公裡的猴麵包樹林。枝頭經常是光禿禿的,一旦雨季來臨,它們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軀拼命貯水,吸飽了水分後,便會長出葉子(如右下圖),再過一段後會開出很大的白色的花,花期是5月至8月。猴麵包樹渾身是寶,樹葉可當作蔬菜食用,一棵樹所結的麵包果就能養活1-2人;麵包果還可以用來製作果醬或釀酒;樹皮剝下來可用來織布;樹幹含有大量水分,木質鬆軟,是造紙的好材料。成年樹幹高達25米,充滿水分的樹幹直徑可以達到12米,近年來海南省部分植物園已經引進栽植了猴麵包樹,用以觀賞。

材料二下圖為沿 20°緯線馬達加斯加島東西兩側地形剖面圖和甲、乙兩地氣候統計圖

(1)根據材料,說出猴麵包樹的生長習性。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判斷乙地氣候類型並分析成因。

(3)有人提議可以在海南省大規模栽植猴麵包樹用以城市綠化,請分析該提議是否合理。

參考答案:

(1)喜高溫、耐乾旱、忌溼熱

(2)熱帶雨林氣候 緯度低,氣溫高;東南信風從海洋帶來豐富水汽;信風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溫增溼作用。

(3)觀點1:合理,猴麵包樹形態特別(可以用作觀賞),用以城市綠化景觀獨特;海南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猴麵包樹耐旱,喜高溫,氣候條件適宜種植;價值高,具有綜合效益;觀點2:不合理,外來物種有風險,容易引起生態災難;樹木高大粗壯,佔地面積大,對其他交通等基礎設施有幹擾;海南氣候較溼熱,猴麵包樹不能適應,達不到

典型例題四: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戈壁紅駝」是蒙古族原始傳統畜種之一,生活在內蒙古狼山與中蒙邊境間的荒漠草原,屬遊走性動物,採食範圍大,食性廣雜,以梭梭、駱駝刺等鹽地沙生植物的嫩枝為食,繁殖緩慢。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蓯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脅其生長。戈壁紅駝能與草原生態互促共生、良性循環。但由於種種原因,在2002年前,紅駝數量銳減。2004年,當地成立了「戈壁紅駝事業協會」,並探索出「牧戶+協會+公司」的新發展模式。經過十多年的保護性發展,2016年戈壁紅駝數量已達5萬餘峰。如圖為我國局部區域圖。

(1)分析2002年之前戈壁紅駝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2)分析戈壁紅駝能與草原生態互促共生、良性循環的原因。(3)說明「牧戶+協會+公司」發展模式對紅駝產業發展的作用。

參考答案:

(1)自然環境惡化,生存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繁殖緩慢;管理不便,牧民養殖意願降低;養駝效益低,牧民養駝積極性差。(2)紅駝食性廣而雜,遊走的進食方式有利於植被的恢復;戈壁紅駝糞便散落在荒漠中,能改善土壤,促進沙生植物生長;紅駝啃食植物嫩枝時,可能踩塌鼠窩,減輕鼠害;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有利於紅駝生存空間的擴大,促進其數量增多。(3)對牧民進行技術指導,規範養殖;對產業起到協調和管理作用,促進專業化、規模化;實現駝產品的就地精深加工、轉化、增值,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化經營;註冊商標,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擴大市場。

典型例題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納馬誇蘭沙漠(左圖)有著5000萬年的歷史,年平均降水量約150毫米,部分區域不足50毫米,每年有150天左右是霧天。國際生態保護組織認可納馬誇蘭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樣化乾旱區,區域內有超過3000種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過1000多種,佔全球多肉植物種類的10%。多肉植物(右圖)葉小、肉厚,通常生活在氣溫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顯乾濕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霧氣和露水即可滿足其生存需要。為了存活,在某些時候納馬誇蘭地區大部分多肉植物會選擇「休眠」度過。

(1)分析納馬誇蘭南部地區適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氣候條件。

(2)分析說明納馬誇蘭沙漠多肉植物種類眾多的原因。

(3)推測納馬誇蘭地區多肉植物進入「休眠」的季節,試從氣候條件解釋其原因。

(4)說出納馬誇蘭北部地區可觀賞「飛沙入海」的奇景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緯度較低,氣溫偏高;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降水量少;冬季受西風影響,冬雨明顯,降水的季節差異大;多晴天,晝夜溫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響,沿岸地區多霧,提供水分來源。(2)沙漠形成早,生物進化時間長;地形地貌多樣,提供了多樣的生存空間;沙漠南北狹長,水、熱條件差異大,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環境;少量霧氣和露水存在使肉質植物可長期存活,大量繁殖;沙漠氣候惡劣,人口稀少,受人類活動影響小。(3)夏季。原因:夏季氣溫高,降水少,蒸發強;進入休眠狀態,生長減緩,減小水分的耗費,以維持生存。(4)受副高與寒流影響,沙漠一直延伸到海岸;在離岸的東南信風吹拂下,沙土飛起落入海中,形成「飛沙入海」景觀。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高考地理小專題——雨島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山體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雪線高考地理小專題——文化與地理環境高考地理小專題——湖泊的形成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高考地理小專題——骷髏海岸、飛沙入海、千湖沙漠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3)坪田開發過度,造成嚴重水汙染,湖水自淨能力下降; 嚴重削弱了湖泊的蓄洪滯洪功能;破壞了生物的自然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減少。(4)修復湖泊的生態環境;適度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提高水產品加工能力;發展湖區旅遊業。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潟湖是緊靠大海的一片水域,它被一些沙嘴、沙洲或狹長的小島與大海分隔開,形成的封閉或半封閉的水域。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季風
    (3)分析甲國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及漁業生產目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參考答案:(1)西南風。成因:7月,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西南風。問題: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典型例題三:(2019·浙江高二期中)下圖為印度尼西亞局部區域示意圖。讀下圖完成各題。(1)指出甲地1月和7月的風向,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不同意,應減少對自然的幹擾;保持溼地水量穩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食物鏈完整(保護丹頂鶴);防止溼地環境變化。典型例題二:(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2018·北京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溯源侵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