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2020-12-05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2017·浙江高三課時練習)甲圖是某地的地質剖面圖,乙圖是甲圖中O地某處花崗巖球狀地貌景觀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M地的地質構造類型並說明其形成原因。

(2)簡述N地地貌的形成過程。

(3)簡述O地花崗巖球狀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

參考答案:

(1)M地是背斜。地殼運動使M地巖層向上拱起

(2)經地殼運動,巖層受力向下彎曲,形成向斜;由於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3)地殼運動使巖層產生縫隙(或發生斷裂);巖漿沿著縫隙(或斷裂處)發生侵入活動,冷卻凝結形成花崗巖;地殼抬升,花崗巖出露地表;巖塊表層受風化、風蝕作用剝落,稜角逐漸消

典型例題二:(2012·山西高三月考)(14分)讀哈薩克斯坦示意圖和其西部荒原某處花崗球狀地貌景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分析額爾齊斯河的水文特徵。(4分)

(2)簡述齋桑泊和鹹海湖水性質的差異及成因。(4分)

(3)簡述右上圖所示景觀的形成過程。(6分)

參考答案:

(1)流域內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為主,徑流量較小 且季節變化大;冬季氣溫低且較長,結冰期長,冬季有斷流現象。(4分)

(2)齋桑泊湖水能夠進出更替,為淡水湖;鹹海有錫爾河等河流注入,但沒有河流流出,鹽分積累形成鹹水湖。(4分)

(3)地殼運動使巖石圈產生縫隙,巖漿沿著縫隙發生侵人活動形成花崗巖;地殼抬升,覆蓋花崗巖的其他巖石被外力侵蝕、搬運,花崗巖出露地表;巖塊表層受風化剝落,稜角最先消失而成球狀地貌景觀。(6分)

典型例題三:(2019·重慶市大學城第一中學校高一月考)北京市海澱區鳳凰嶺自然風景區是典型的花崗巖地貌,最高海拔1250米,奇山、怪石、林海……為其奇妙的天然景觀,享有「京西小黃山」之美譽。讀「鳳凰嶺景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列舉鳳凰嶺地貌形成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2)簡述鳳凰嶺風景區地貌形成的過程。

參考答案:

(1)內力:巖漿活動、地殼抬升;外力:風化、(流水、風力)侵蝕。

(2)巖漿侵入到古老的沉積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巖漿冷卻凝結形成花崗巖體,在經歷地殼多次抬升過程中,覆蓋在巖體上的沉積層不斷被風化、剝蝕,直到花崗巖體露出地表,形成花崗巖山峰,繼續經受風化、剝蝕,逐漸形成花崗巖地貌。

典型例題四:(2017·浙江效實中學高一期中)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西安以東約120km處。華山由一整塊花崗巖構成,可謂獨石成山,山體形態如刀削斧劈般絕壁陡立,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材料二: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號稱「八百裡秦川」,自古農業發達,人口殷實,成就了古都西安的輝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材料三:北宋科學家沈括曾沿著太行山北行一路考察,看到「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他猛然頓悟,「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裡」。進而,推斷了整個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

(1)簡述華山形成的地質過程:①___________,構成華山的花崗巖巖體;②__________,形成崖面陡峭的斷塊山;③__________,花崗巖巖體岀露地表。

(2)圖1中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質作用:內力作用:_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_。

(3)按成因來看,構成太行山的巖石類型屬於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

(4)寫出圖3中相應圖例的地貌名稱

(5)上表中乙圖例的地貌分布在河流的 。

參考答案:

(1)巖漿侵入;斷裂抬升(內力抬升、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流水侵蝕、 風雨侵蝕)

(2)斷裂下陷(地塹);流水堆積(沉積)

(3)沉積巖;依據1 巖層具有層理構造或依據2 含有生遺骸(銜螺蚌殼);任選一條

(4)衝積扇;三角洲;

(5)入海口(河口)

典型例題五:讀某區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的褶皺形態及判斷依據。

(2)說出圖中甲城鎮所處的地形類型,並分析成因。

(3)簡述花崗巖球狀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

(4)指出圖示區域鐵路選址的原則,並說明原因。

參考答案:

(1)背斜。巖層中間老,兩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形成低地。

(3)地殼運動使巖層產生縫隙(或發生斷裂),巖漿沿著縫隙(或斷裂處)發生侵入活動,冷卻凝結形成花崗巖;地殼抬升,花崗巖出露地表;巖塊表層受風化、風蝕作用剝落,稜角逐漸消失。

(4)鐵路選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原因:在山區修建鐵路,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該選址原則是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村料,完成下到要求。

如圖為南美洲局部區域簡圖。欽查群島位於秘魯的西南部,主要由3個花崗巖島嶼組成,地表植被少,表層分巖石進似圓球狀,呈現由表及裡、層層剝離的現象。島上的懸崖和洞穴中生活著至少600萬隻海鳥,號稱「飛禽王國」,它們是島上唯一的常住居民,在群島上生活了數百萬年,留下厚達50米的糞便層。19世紀後,島上開始種植葡萄。目前,該島葡萄以品種多、品質好、味道甜馳名世界。

(1)從地質作用角度,說明欽查群島圓球狀巖石的形成過程。(2)分析飲查群島成為「飛禽王國」的主要原因。(3)分析飲查群島葡萄品質優良的有利區位條件。(4)有人認為欽查群島應繼續擴大葡萄種植規模。你是否贊同,請表明態度並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欽查群島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巖漿沿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冷凝形成花崗巖;之後,地殼隆起,花崗巖出露地表;由於長期的風化作用(球狀風化),使花崗巖出現由表及裡、層層剝離的現象,因而呈圓球狀。(2)緯度低(地處熱帶),氣溫高,鳥類的理想越冬地;附近海域盛行上升補償流(或秘魯寒流流經),魚類豐富,為海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島上人類活動少,對鳥類幹擾少(秘魯政府的保護);生存空間較大,島上棲息環境多樣;天敵少。(3)該島降水少(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有機質積累;鳥糞作為肥料,土壤肥沃,避免了化肥的濫用;氣候乾熱,病蟲害少,施用農藥少;人類活動少,環境優良。(4)贊成:葡萄品質好,消費市場廣闊;增加收入(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擴大就業機會。或不贊成:當地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擴大種植規模會加劇水資源的短缺,易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對鳥類幹擾大,破壞鳥類的棲息環境

典型例題七:新型城鎮化要通過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的協調發展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皖南地區毗鄰長三角,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中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區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皖南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圖

材料二:臍橙是亞熱帶水果,下表為皖南歙縣臍橙種植條件評價。

(1)黃山景區以花崗巖地貌為主,多奇峰異石。簡析其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

(2)分析皖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利區位條件。

(3)歙縣是著名的茶葉之鄉,有觀點認為可在該地建設臍橙種植基地,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請闡述理由。

參考答案:

(1)早期巖漿侵入,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體;後期地殼運動,斷裂上升,花崗巖體外露,外力風化侵蝕。(2)毗鄰長三角,有利於吸納長三角地區的資金、產業轉移;原有工業、旅遊等產業基礎較好;交通基礎條件較好;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政策扶持。(3)(選贊同或反對意見均可,言之有理酌情給分)贊同:年降水豐沛,有利於臍橙生長;低山丘陵地形,適宜臍橙種植用地廣;掛果期光照充足,有利於提高臍橙品質;有利於農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業多樣化;毗鄰長三角、陸路交通便利,有利於臍橙銷售。反對:年均溫、積溫不足,不利於臍橙生長;冬季極端低溫低,頻率高,易受凍害;破壞原生植被,加劇水土流失;產業基礎較弱,缺乏種植經驗;影響原有特色產業茶葉生產。

典型例題八:根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碓臼峪風景區以花崗巖地貌景觀為主。(1)簡述碓臼峪風景區花崗巖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2)說明碓臼峪村發展的有利條件。

參考答案:

(1)巖漿入侵地殼薄弱處形成花崗巖體;經外力風化、侵蝕形成花崗巖地貌。(2)地處河谷,地勢較平坦;靠近河流,水源充足;臨近碓臼峪風景區,利於發展商業、服務業。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熱島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高考地理小專題——水塔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溯源侵蝕
    (2)從地貌、氣候、水系特徵等方面分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隆起對古長江的影響。(3)說明巫山山脈兩側河流溯源侵蝕、襲奪的過程。(4)推測長江三峽峽谷未來變寬的必要條件。(2)地形隆起使古長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增強,峽谷地貌發育;隆起地形阻擋大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改變了區域東高西低的地形地勢特徵,使古長江流向發生改變,逐漸自西向東流。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參考答案:(1)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成因是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拉多加湖對河流水量調節作用明顯。流速緩。成因是地處平原,落差小,水流速度緩慢。含沙量小。成因是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上遊湖泊阻滯大量泥沙。(2)拉多加湖地處副極地低氣壓帶(極鋒),多暴風雨;水深湖闊,與湖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湖面風大浪高;南岸水淺,多沙嘴、淺灘和暗礁,通航條件差。
  •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方面進行分析【典型例題】圖A示意新疆北部及其周邊區域,圖B為甲城市氣候資料,圖C示意甲城市附近某地典型地貌景觀。從氣候的角度簡析甲城市附近該典型地貌的形成條件。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從基巖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勢等方面分析.(1)石灰巖地區:由於巖石微溶於水,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侵蝕、流水溶蝕。(2)地勢較高、起伏較大地區: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3)地勢較低,起伏較小地區:主要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典型例題】讀圖,回答問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3)圖中①地區存在濫砍濫伐現象,其對②處地貌有何影響,分析原因。參考答案:(1)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大陸板塊受擠壓上拱,形成島嶼;東側(2)垂直地帶性;熱量;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