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高考補習學校2016屆高三第三次考試地理試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1為北冰洋及周邊區域示意圖。
材料二:大湖效應是指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材料三:圖2為五大湖地區某次暴風雪形成過程示意圖,圖中數字表示暴風雪形成的各環節。( 1)從舊金山沿西海岸向北至阿拉斯加州,經過的主要自然帶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了_________的地域分異規律。(2)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鄂畢河匯入北冰洋,試分析該河流的水文特徵及成因。
(3)圖1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漁場,試分析該漁場冬季漁業生產的不利自然條件。(4)美國境內五大湖地區降雪量最大的季節是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圖2所示暴風雪的形成,主要是因為________(填序號)環節增強。
參考答案:
(1)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從赤道到兩極。(2)緯度高,冬季月均溫小於0℃的時間長;流經亞寒帶針葉林帶,植被覆蓋較好;春汛。(3)緯度較高,氣候寒冷;港口封凍時間長;受西風影響,海面風浪大;多浮冰。(4)冬;位於冬季風向風湖岸,水汽較大,風力較強;②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納木錯南邊和東邊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北邊是和緩連綿的藏北高原丘陵,西邊是高峻的岡底斯山脈,湖泊周圍有廣闊的湖濱地區,整個區域形成了一個封閉性較好的內流區域。3.7萬年以前納木錯還是一個淡水湖,現在卻是一個8~9月和4~5月鹽度略低但平均鹽度很高的鹹水湖。納木錯站積雪觀測資料顯示,納木錯站冬半年的積雪期為當年10月至次年3月。納木錯為西藏最大湖泊,面積超過2000km2,受湖泊效應影響,納木錯流域形成了明顯的湖岸風,導致納木錯流域積雪雪情的獨特性。下圖為納木錯流域示意圖。
(1)分析納木錯變為鹹水湖的過程。 (2)指出納木錯湖岸風最弱的季節,並說明其形成的原因。 (3)判斷納木錯觀測站與那曲觀測站積雪日數的差異,並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
(1)地殼運動,南部的山脈上升,湖區凹陷,納木錯成為封閉型內流湖泊,受山地降水與冰雪融水補給,地表徑流從山地攜帶鹽分人湖,且湖區降水較少,光照強烈,水分蒸發量較大,鹽度不斷積累升高,納木錯逐漸形成鹹水湖。(2)季節:冬季。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氣候寒冷,湖泊面積較小,且全部結成厚冰;積雪覆蓋湖岸周圍廣闊的湖濱和高山高原地區;湖泊與湖岸地區熱力性質相差不大,使得湖、岸之間溫差和氣壓梯度差小,因此湖岸風弱。(3)差異:納木錯觀測站積雪日數多於那曲觀測站。原因:10月下旬,納木錯流域氣溫開始低於0℃;湖泊水體由於熱容量較大,水溫高於周邊陸面溫度,湖水蒸發仍為強烈,在西風的作用下,不斷向東岸輸送水汽,給東岸帶來大量的降雪;春季,氣溫回升,受湖泊效應影響,納木錯觀測站氣溫回升較慢,積雪消融時間推遲。
典型例題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18分)
材料一:「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霧氣等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
材料二: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消息, 2014年 11月 18日早晨,美國已經有50.2%的地區被積雪覆蓋。其中,美國東北部地區更是遭遇罕見暴風雪,部分地區積雪「過腰」,可達2 -3 英尺。紐約州西部一些城市被強降雪「掩埋」,布法羅(水牛城)最大1小時積雪 10釐米以上,不到24小時堆積近 1.8米的雪。
材料三:圖(e)為五大湖地區某次暴風雪形成過程示意圖,圖中數字表示暴風雪形成的各環節。
(1)運用「大湖效應」原理,據圖分析推斷美國五大湖沿岸在11月主導風向是______、______;圖(e)所示暴風雪的形成,主要是為________(填序號)環節增強。(6分)
(2)與大湖效應產生的降雪過程原理類似的天氣系統是( )(2分)A.冷鋒 B.暖鋒 C.氣旋 D.反氣旋
(3)根據圖(f)(g)概述圖中五大湖地區積雪厚度的分布規律。(4分)
(4)根據「大湖效應」定義,解釋 2014年 11月 18日美國布法羅(水牛城)暴雪的成因。(4分)
(5)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 像美國東海岸的雪帶的形成也有類似大湖效應,下列地區冬季大雪可能類似「大湖效應」的是( )(2分)①日本西海岸冬季暴雪 ②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暴雪③山東半島北部冬季大雪 ④天山北側冬季大雪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參考答案:
(1)西風、西北風;②(填序號)。
(2) B
(3)主要分布在湖泊的東岸和南岸;隨著距湖岸距離的增加積雪厚度減小。
(4)五大湖地區冬季多西風和西北風,冷空氣經過湖面時,由於大面積未結冰的湖水溫度高,增溫增溼;然後在向風的湖岸與陸地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雪。
(5) D
典型例題四:如圖為「美國五大湖區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間分布示意圖」和「北美一月海平面氣壓圖」.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霧氣等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
材料二: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消息,2014年11月18日早晨,美國已經有50.2%的地區被積雪覆蓋.其中,美國東北部地區更是遭遇罕見暴風雪,部分地區積雪「過腰」,可達2-3英尺.紐約州西部一些城市被強降雪「掩埋」,布法羅(水牛城)最大1小時積雪10釐米以上,不到24小時堆積近1.8米的雪.
(1)概述圖中五大湖地區積雪厚度的分布規律.(2)根據「大湖效應」定義,解釋2014年11月18日美國布法羅(水牛城)暴雪的成因.(3)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像美國東海岸的雪帶的形成也有類似大湖效應,請根據「北美一月海平面氣壓圖」解釋美國東海岸的雪帶成因.(4)從五大湖及美國東北部地區在美國的經濟地位角度,分析暴雪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參考答案:
(1)五大湖的東部和南部,隨著距湖岸距離的增加積雪厚度減小.(2)五大湖地區冬季多西風和西北風;冷空氣經過湖面時,由於大面積未結冰的湖水溫度高,增溫增溼;然後在向風的湖岸與陸地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雪.(3)冬季,北美西北部為高壓中心,該區域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後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增溫增溼,到達海岸後遇冷水汽凝結形成降雪,形成美國東海岸雪帶.(4)五大湖地區和美國東北部沿海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城市群);這裡是美國著名的乳畜帶,農業發達,同時煤、鐵資源豐富,是美國最大工業區;五大湖水運發達,高速公路和鐵路密集,交通便利;暴雪造成交通癱瘓,工業原材料和工、農業產品運輸困難,人們生活不便,經濟損失嚴重.
典型例題五: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間,美國東北部地區多次發生暴雪給當地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人們把這些暴雪的原因,歸咎為「大湖效應」.讀圖回答.
從天氣系統、地形條件、水汽來源等方面解釋美國東北部地區頻發暴雪的原因,並說明暴雪使美國經濟遭受影響的原因.
參考答案:
美國東北部地區頻發暴雪的原因:①天氣系統:北半球冬季,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在北美洲中高緯度地區形成冷性反氣旋(冷高壓).在該天氣系統控制下,形成冷鋒天氣,鋒面自西北向東南運動.②地形條件:北美洲中東部地區腹地廣闊平坦,沒有障礙,使得冷鋒能長驅直入橫掃美國中東部地區.③水汽來源:當冷空氣經過五大湖湖區時,巨大的湖面表層氣溫較高,盛行上升氣流,對冷氣團底部起到增溫增溼的作用.溼冷的氣團抵達湖區對岸的美國東北部地區時,就會形成暴雪.影響經濟的原因:美國東北部有五大湖沿岸和大西洋沿岸兩大城市群,城市密布,人口密集;有美國最大的東北部工業區和著名的乳畜帶,工農業發達,是美國的經濟重心;該地區高速公路網絡發達,航空港密集,暴雪發生使交通癱瘓,城市供電故障,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出行不便,工農業停工停產.因此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影響.
典型例題六:(22分)充分認識區域地理特徵,因地制宜開發區域優勢資源,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左圖是我國北方蘋果優勢產區分布圖;右圖是A地某村優質蘋果和白天等壓面分布示意圖。讀下圖,回答問題:
(1)A地區冬季降雪頻繁,素有「雪窩子」之稱。試分析A地區冬季多雪的原因。據右圖所示解釋A地某村優質蘋果多種在半山坡的原因。(6分)
(2)A、B兩省都是我國蘋果生產大省,由於自然條件差異,B地蘋果在外表色澤上呈全紅,而A地蘋果呈片紅外表,但A地蘋果有較高的含水量,使其口感更清脆。比較A、B兩地蘋果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8分)
(3)煙臺的冬季降雪豐富,有「雪窩子」之稱, 試分析其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冬季盛行偏北風,冷氣團經過渤海和黃海時獲得一定的水汽;A地處在低山丘陵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較多的降水.冬春季節,夜間受山風影響,冷空氣沿山坡下沉,谷地底部冷空氣集聚而氣溫低,半山坡溫度稍高,果樹不易受到凍害。(6分)
(2)A地位於沿海丘陵,B地位於內陸高原;A地夏季降水比B地多,光照比B地弱,晝夜溫差比B地小;A地土層比B地薄。(8分,答對四點既得滿分)
(3)(6分)冬季強冷空氣南下(多偏北風);(2分)空氣經海面增溫增溼;(2分)後遇陸地地形抬升,暖空氣上升,水汽凝結,故而降雪多。(2分)
典型例題七:(2015·甘肅高考模擬)(自然災害與防治)
材料一 2014年12月19日,受強冷空氣和「大湖效應」的影響,美國東北部地區遭遇罕見暴風雪,暴風雪和氣溫驟降導致至少十幾人死亡,五大湖一帶一些城市被強降雪「掩埋」,布法羅一天降雪近1.8米。由於積雪太厚,僅僅20日夜間就有30多座房屋屋頂垮塌。
材料二 下為「大湖效應」示意圖。
結合「大湖效應」示意圖,分析五大湖一帶城市暴風雪的成因,並說出此次暴風雪對人們生活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原因: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掠過湖面增溫增溼,氣流變得暖溼,然後在湖泊迎風岸遇冷形成降雪。
影響:造成交通、通訊中斷,造成電力中斷,使疾病流行,影響人體健康,造成人員傷亡,房屋受損等。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