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2020-12-06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安徽省淮北市2018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文綜地理試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人口1685萬,國土面積4.15萬平方千米。該國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國家,歷史上深受海潮之害。1920年開始修建的長達30千米的須德海大壩,是荷蘭近代最大的圍海工程。近年來,荷蘭已減慢圍海速度,甚至推倒部分堤壩,讓一片圍海造地生成的300公頃「開拓地」被海水淹沒。1996年荷蘭在萊茵河河口修建擋潮閘,該閘由兩個龐大的支臂組成,閘體平時停靠在河道兩岸,需要時合龍以關閉河道。

(1)分析荷蘭修建須德海大壩的原因。

(2)須德海大壩上建有洩水閘,透過閘門可調控艾瑟爾湖入海流量。說明須德海大壩建設後壩內水域水的鹽度變化及其原因。

(3)分析萊茵河河口不修壩而修閘的原因。

參考答案:

(1)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張;全年受西風影響,風暴潮多發;圍墾區地勢低,防止海水入侵,保護現有土地;風浪減小,利於繼續圍墾

(2)變小。大壩阻止海水進入壩內水域;流域內降水豐富,河流注入淡水量大;湖內鹹水通過洩水閘逐漸排出

(3)萊茵河航運繁忙,閘可打開以保正常通航;可減小對河口溼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關閉閘門減輕風暴潮的危害

典型例題二:(2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海岸線長1075千米(如下圖所示),全國土地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民長期與大海搏鬥,利用沿海 1800多千米長的海壩,圍海造陸,共困墾7 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

材料二荷蘭農業發達,最早是利用風車來碾磨穀物、粗鹽、菸葉、榨油等;現代農業更是實現了高度機械化,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享有 "歐洲花園」的美稱,花卉種植是其支柱性產此。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佔國際花卉市場的 40%- 50%。(1)簡要分析荷蘭自然環境對萊茵河的影響。(8分)(2)荷蘭人民是如何利用海壩進行圍海造陸的?(8分)(3)木鞋、風車、鬱金香、奶酪被稱為荷蘭「四寶」,從古至今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重要影響。請你任選其一,分析其被稱為「寶」的原因。(10分)

參考答案:

(1)國土面積小,使其境內河段短(2分);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較豐沛,使其境內支流多(2分);地處西歐平原,使其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2分);地勢東高西低,使其自東向西流(2分)。(2)荷蘭西部海岸線漫長(2分),荷蘭人民充分利用其眾多狹長的海灣(2分),在海灣出口修築海壩攔水(2分),再抽乾圍堰內的水,形成新的陸地(2分)。(3)木鞋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溼潤,光照不足 (2分);地處西歐平原,地勢低洼,土地潮溼(2分),木鞋既能防潮,又經久耐用(2分);現今,木鞋已經成為特色產品和旅遊紀念物(2分),是當地文化的象徵,可供遊客收藏(2分)。風車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陸風長年不息 (2分);國內缺乏水力等動力資源,風車是其古代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動力(2分);風力資源清潔無汙染,可再生(2分);現今,風車已經成為特色旅遊景觀(2分),是當地文化的象徵,吸引眾多遊客(2分)。鬱金香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溼潤,適合花卉生長 (2分);鬱金香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2分);政策支持,鬱金香種植規模大,市場廣闊(2分);現今,鬱金香已經成為特色產品和旅遊景觀(2分),是當地文化的象徵,吸引遊客觀賞(2分)。奶酪荷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溼潤,適合多汁牧草生長 (2分);乳畜業發達,乳畜品生產工藝先進(2分);奶酪口味獨特,符合歐洲居民飲食習慣,市場廣闊(2分);現今,奶酪已經成為當地特色產品,吸引遊客品嘗(2分),是當地特色文化現象(2分)。

典型例題三:(2018·寧夏長慶高中高二期末)(題文)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526平方公裡,農用土地面積249萬公頃,人口約為1700萬人,是歐洲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荷蘭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海岸線長1075公裡,沿海有1800多公裡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圍墾的土地相當於荷蘭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

材料二:荷蘭有「鬱金香王國」之稱,鬱金香喜涼爽溼潤環境,耐寒不耐熱,生長溫度15~18℃,3~5月是荷蘭鬱金香花季。鬱金香原產中東,16世紀傳入歐洲,荷蘭每年約培育90億株鮮花,尤以近乎黑色的鬱金香為稀世奇珍,鮮花約600個出口商,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

材料三:荷蘭經濟發達,是世界重要的乳製品、花卉出口國。水陸交通發達,鹿特丹港是世界著名港口,被稱為「歐洲的門戶」。

材料四 荷蘭位置示意圖

(1)結合材料,分析荷蘭沿海多海壩和岸堤的原因。

(2)分析荷蘭盛產鬱金香的區位條件。

(3)分析鹿特丹成為歐洲最大港口的主要區位條件。

參考答案:

(1)荷蘭地勢較低,四分之一位於海平面以下;荷蘭沿海低地農業發達,人口眾多;荷蘭海岸線較長,易受風浪侵蝕。

(2)溫帶海洋氣候,溫暖溼潤降水豐富;以平原地形為主,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種植歷史悠久,培育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政策支持。(任意五點)

(3)位於萊茵河河口和亞歐大陸橋的終點,河海、水陸聯運便利(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於建港;歐洲經濟發達,腹地廣闊;以大城市鹿特丹市為依託。

典型例題四:(2018·安徽蚌埠二中高二期中)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荷蘭須得海分為外須得海和內須得海兩部分,沿岸為荷蘭重要的鮮切花出口生產區和海洋漁業生產區,但風暴潮多發,1931年荷蘭建設海堤將內須德海與外須得海隔開,內須得海變為艾瑟爾湖,艾瑟爾湖在築堤後逐漸地由鹹水湖變為淡水湖。

(1)分析須得海海堤建設前內須得海沿岸風暴潮多發的原因?

(2)說明艾瑟爾湖(原內須得海)由鹹變淡的過程。

(3)推測須得海海堤建成後對內須得海地區農業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內須得海沿岸地處西風帶,強盛的西風吹動下海水潮勢強;沿岸陸地地勢低平,易使海水湧入;內須得海出口小,潮水湧入後排出速度較慢。(答對兩點滿分)

(2)海堤建成後,阻礙並減少了高鹽度的海水的湧入。接著,湖泊中的鹹水不斷通過人工水渠接萊茵河排出,也通過風車等工具排出。同時,由於該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陸地淡水匯入量大,不斷地稀釋了湖泊的鹽度。最終,艾瑟爾湖湖水鹽度不斷降低

(3)海堤建成後,有效地阻礙了海水的湧入,減少了該地區的風暴潮災害;湖(海)水水位下降後,湖(海)底出露,利於圍海造陸,為花卉種植業新增了大量用地;湖水由鹹變淡,為該地提供了大量的農業灌溉用水,但破壞了海洋漁業的發展的鹹水環境;海堤完善了區域內的陸地交通網絡,利於農產品外輸

典型例題五:(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荷蘭海堤聞名於世,其中須德海工程最為壯觀,該工程通過修建阿夫魯戴克大壩將須德海內外隔開,其內稱艾瑟爾湖,湖區四周開闢出5個墾區,其外稱瓦登海。工程包括攔海大壩、洩水閘兼船閘、船閘、圩區圍堤、泵站、橋梁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港口和荷蘭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構想中的「第三亞歐大陸橋」以深圳港為代表的廣東沿海港口群為起點,由昆明經緬甸、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從土耳其進入歐洲,最終抵達鹿特丹港,橫貫亞歐21個國家,全長約15 000千米,比經東南沿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及蘇伊士運河到達鹿特丹裡程要短3 000千米左右。

(1)根據圖文材料,簡述荷蘭海堤的作用。

(2)試分析鹿特丹港成為世界著名大港的重要交通位置條件。

(3)你是否贊成修建「第三亞歐大陸橋」?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圍海造田,增加國土面積;抵禦風暴潮;增加淡水資源,改善農田排灌條件;改善水陸交通狀況。

(2)扼北海航線要衝;位於萊茵河入海口;地處亞歐大陸橋西端。

(3)贊成。理由:沿線可連接港口且終年不凍,有利於實現海陸聯運;沿線大部分地區已有鐵路網,新建線路工程量小;經過國家多,輻射範圍廣;沿線地區人口密集,資源豐富,運輸量大,經濟效益好。

或不贊成。理由:途經青藏高原等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工程難度大;工程建設對沿線生態環境破壞大;沿線地區地勢起伏大,運營成本高;途經部分國家經濟落後,工程資金不足且運輸需求量小。

典型例題六:(2015·江西高三期末)(12分)讀圖文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海塘是濱海地區的堤防工程,在杭州灣至長江口的蘇南地區、崇明島以北至蘇北一線、以及福建東部海岸都有分布。杭州灣全是魚鱗大石塘海堤,福建東部沿海以土塘海堤為主,且福建沿海灘涂分布了大量的紅樹林。下面為錢塘江口兩岸海塘分布示意圖。

(1)簡述圖中海寧市海塘的功能。(4分)

(2)分析明清以來,京杭大運河運輸地位逐漸讓位於海洋運輸的原因。(4分)

(3)試解釋古時錢塘江海塘需用魚鱗大石修築,而閩南沿海卻僅需用土堤即可?(4分)

參考答案:

(1)抵禦海潮侵襲(必答2分),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交通通行、旅遊觀光。(2分)

(2)與海洋運輸相比,京杭大運河受水位季節變化影響大,運量小,運費高(2分),同時貨運需求逐漸由國內轉為國際(2分)。(從海洋運輸的優勢答也可以)

(3)杭州灣地形平面呈喇叭口狀,使進入錢塘江的海潮易於產生巨大的潮位差,因而需要使用石堤(2分)。福建東部海域因受臺灣海峽阻隔,加上大量紅樹林的護灘作用,因而潮差較小,僅需用土堤即可(2分)。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陂,古代水利工程。木蘭陂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未蘭溪與興化灣海潮匯流處,2014年被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上圖是木蘭溪局部流域圖。木蘭陂建設前,木蘭溪下遊平原是一片衝積荒地,溪海為患,只生蒲草,不長禾苗;木蘭陂建成後才成為魚米之鄉。

木蘭陂工程樞紐部分為閘壩,可按需求提閘、落閘,配套部分為溝渠和海堤。2015年當地政府啟動建設寧海閘工程。

( 1)當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錢陂,但毀於洪水。與錢陂相比,分析木蘭陂選址的合理之處。

(2)指出木蘭陂對發展當地農業的積極影響。

(3)說出在正常年份木蘭陂發揮蓄水拒鹹功能的時期,簡述理由。

(4)從水文角度,分析寧海閘建成後對木蘭陂的保護作用。

參考答案:

(1)術蘭陂位於錢陂的下遊,河道較寬;地形較平坦,落差較小;水流較緩,溪水對木蘭陂的衝刷能力較弱。(2)擴大灌溉面積;減少洪澇造成的損失;改良土壤;增加耕地;發展漁業。(3)時期:枯水期和漲潮期。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漲潮期,海水上溯,落閘蓄水,防止海水倒灌;引所蓄溪水沿北、南乾渠及溝渠灌溉田地,衝淡鹽度。(4)寧海閘攔蓄木蘭溪來水,降低木蘭陂上下遊水位差,流速變緩,減弱對木蘭陂的衝刷作用:阻擋海潮上溯,減少海出對術蘭陂的破壞。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高考地理小專題——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考地理小專題——土壤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補給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襲奪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熱島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海水和河流的侵蝕作用是影響沙壩面積變化的重要因素,美國政府曾花費巨資修建海堤保護小鎮附近的沙壩,但海堤很快被海浪摧毀。沙壩原來有深厚的永久凍土層,一年中大多數日子被厚厚的海冰包圍。近50年來,永久凍土層變薄,海冰存在日期減少,沙壩面積不斷縮小。下圖示意沙壩和基瓦利納小鎮的地理位置。(1)對比沙壩東西兩側侵蝕作用的主要差異,並解釋差異的成因。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溯源侵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
  • 高考地理小專題——季風
    典型例題一:(2018·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非洲局部地區示意圖。材料二 甲地1月、7月的氣溫和降水資料。(1)描述甲地全年的氣溫特點,並分析原因。參考答案:(1)特點:終年溫和,溫差小。原因:緯度低,海拔較高。(2)原因:7月,太陽直射點位置偏北,氣壓帶、風帶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風。
  • 2020高考地理地球小專題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複習方法,供大家參考閱讀!  高中地理的複習一直是文綜裡面最沒有章法可循的一科,尤其是系統性的總結很少,今天就精心總結了高中複習所需要的專題知識並分成專題,同學們可以對照著知識點來回憶所學內容,如果有忘記的,就標記下來著重複習,希望同學們能夠複習順利,爭取在地理科目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