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讀世界某地區水平衡分布圖(水平衡:年降水量減年蒸發量),回答問題。
(1)分析沿ac線水平衡的變化及原因。(6分)(2)甲處水平衡值比同緯度地區少的原因是什麼?(10分)(3)判斷A、B、C三處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主導因素。(12分)
參考答案:
(1)從a到c水平衡值先減小後增大。(2分)
原因:a處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多。(1分)往北走,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降水減少。(1分)再往北走,主要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進一步減少;太陽輻射增強,蒸發量增大。(1分)到c處,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降水增加,氣溫降低,蒸發量減小。(1分)(2)甲處西側有山地高原,夏半年位於西南風(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背風坡,加上受離岸的索馬利亞寒流影響,降水少,蒸發量大;(6分)冬半年東北信風來自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降水少,蒸發量大。4分)(3)A處:灌溉農業;(2分)主導因素:灌溉水源。(2分)B處:畜牧業;(2分)主導因素:草場茂盛。(2分)C處:種植園農業;(2分)主導因素:光熱水充足。(2分)
典型例題二:(2016·全國高二課時練習)下圖中水量平衡曲線(圖中虛線)是根據降水量減去蒸發量的差值繪製而成的。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海洋水量平衡曲線與海洋表面平均鹽度曲線之間的相關關係是_________。簡述這種相關關係產生的原因。
(2)試從氣壓帶、溫度、降水量、蒸發量等方面綜合分析B海域鹽度高的原因。
(3)簡述A海域水量平衡值大的原因。
參考答案:
(1)負相關 蒸發量大於降水量,鹽度高;反之鹽度低。
(2)B海域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大;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3)A海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水量支出少;受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鋒面和氣旋活動,降水量較大,水量收入多。
典型例題三:(2017·山東高二月考)圖Ⅰ為我國東部地區多年平均年陸面蒸發量圖,圖Ⅱ為某中學地理研究性活動小組根據收集的數據資料繪製的甲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氣溫、降水和地下水位關係示意圖,表為該小組對乙地某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變化統計情況。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甲地的年陸面蒸發量數值的範圍_______。根據圖Ⅱ描述甲地1960年到1990年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特點。
(2)某中學地理研究性活動小組繪製的地下水位曲線圖,右上圖中曲線的一處出現錯誤,請指出並說明判斷的依據。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發量變化的原因。
參考答案:
(1)400500mm,氣溫上升,降水減少
(2)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變化曲線(水位應該為下降),自然原因:由於此時段該地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降水量減少,地下水補給水源不足;人為原因: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開採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逐漸下降。
(3)城市的發展是越來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築物和各種硬化鋪裝所覆蓋),地表徑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滲量(地表水補給量)減少。
典型例題四:(2019·廣東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植樹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復是黃土高原坡面生態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楊家溝和董莊溝兩個小流域位置相鄰,面積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團隊從1954年開始,對楊家溝人工植樹造林和董莊溝植被自然恢復進行了60多年對比觀測研究。目前,楊家溝已經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莊溝則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圖是2016—2018年兩個小流域徑流量差異對比統計圖。
(1)說明楊家溝和董莊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狀況的差異及其原因。
(2)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多年平均徑流量),指出楊家溝小流域徑流量大小,並解釋其原因。
(3)比較楊家溝和董莊溝小流域水資源的數量差異,並說明理由。
(4)若黃土高原推廣楊家溝人工植樹造林的生態治理經驗,分析其對黃河下遊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1)楊家溝徑流量近乎為零,徑流對流域侵蝕作用小,水土流失水較少;董莊徑流量較大,對流域侵蝕作用較大,水土流失較大。
(2)楊家溝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與蒸發量相等,徑流量(地表、地下徑流)近乎為零。原因:在降水方面,經過樹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徑流小;年降水量較小,降水僅維持森林生長需水要求,下滲作用較弱,地下徑流近乎為零。在蒸發方面:黃土高原氣候較乾旱,主要通過森林蒸騰作用,水分大量損耗。。
(3)水資源楊家溝小於董莊溝。水資源徑流量多少取決於降水量與蒸發量之差,楊家溝徑流量近乎為零,水資源較小;董莊溝徑流量較大,所以,水資源較楊家溝豐富。
(4)河流含沙量減少,引起黃河變清,黃河入海口三角洲從沉積轉變為侵蝕;河流徑流量近乎為零,黃河徑流量減少,下遊水資源短缺。黃河入海水量減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區鹽鹼化加劇。
典型例題五:(2013·福建高三月考)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37分)
材料一 某區域圖及亞松森氣候資料圖
材料二 潘塔納爾沼澤地是世界面積最大的一塊溼地,位於巴拉圭盆地,範圍涉及巴西、玻利維亞及巴拉圭等多個國家。總面積達2420O平方千米,是全球最豐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材料三 巴西利亞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變化統計情況表
材料四 巴拉圭是地處南美洲內陸的一個發展中國家,2009年12月。該國政府與世界第二大礦業集團——力拓集團加拿大鋁業公司籤署了在巴拉圭投資35億美元的鋁冶煉建設項目。
(1)指出圖中50°經線以東區域的地形特徵。(6分)
(2)說出潘塔納爾溼地面積的季節變化規律,並分析其成為世界最大溼地的原因。(9分)
(3)據表歸納巴西利亞城市徑流變化的特點並分析其原因。(10分)
(4)分析圖中鋁冶煉工業園區布局的有利區位條件及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12分)
參考答案:
(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和緩;海岸線較平直。(6分)
(2)規律:季節變化大(1分); 雨季擴大,旱季縮小(2分)。
原因:盆地範圍大,匯水面積大;地勢低洼,容易積水;降雨量大,河網密集;水生植物豐富,涵養水源能力強(答對3點得6分)。
(3)特點:地表徑流不斷增加,地下徑流不斷減少;(4分)
原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增加,城市綠地減少,(4分)導致地表水和雨水下滲量減少,地表水蒸發量和植物蒸騰作用減小。(2分)
(4)條件:靠近水電站,電力充足;鋁土礦豐富;廉價勞動力豐富;地租低;政府政策支持。(答對4點得8分)
影響:植被破壞引起水土流失;溼地面積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工業「三廢」汙染環境。(答對2點得4分)
典型例題六:讀我國水分盈虧時空變化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地理上用水分盈虧量來表示一個地區的乾濕狀況。水分盈虧量為降水量和蒸發量之差,當其大於0時,水分有盈餘,氣候溼潤;當其小於0時,水分處於虧缺狀態,氣候乾旱;當其等於0時,表示水分收支平衡。
(1)我國年水分盈虧量空間分布特徵表現為由東南向西北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測,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的基本特徵是由東南向西北__________。
(2)概述我國冬季水分盈虧狀況,並從氣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別概述珠江流域6、7月水分盈虧特點,並從東部雨帶進退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遞減 遞減
(2)狀況:我國冬季普遍表現為水分虧缺。原因: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受乾冷的冬季風影響大,降水少,水分虧缺明顯。
(3)6月中旬水分盈餘量最大,這是因為夏季風影響下,5月到6上旬雨帶主要位於珠江流域;7月水分盈餘量下降,這是因為6月以後雨帶北上,珠江流域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熱少雨,水分盈餘量顯著下降。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虛擬水指生產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虛擬水不是真實意義上的水,而是以「虛擬」的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許多國家虛擬水的進出口以農產品和工業產品表現出來,每年全球商品中虛擬水的流動總量約達16 250億m3。約旦和以色列等一些乾旱國家以虛擬水形式進口的水量已遠遠超過了其出口的虛擬水量。
材料二 下圖為中國虛擬水戰略規劃圖。
(1)分析A、B兩省區同屬虛擬水平衡地域的原因。
(2)從虛擬水角度為C省的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出建議。
(3)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說明虛擬水流動的地理意義。
參考答案:
(1)A省:水資少;人口少,生產、生活消費量少。B省:水資多;人口多,工農業發達,生產生活所需量大。
(2)優化產業結構,降低高耗水產業的規模和數量;發展節水型產業;積極進口水密集型產品(高耗水產品):加大技術投入,提高水資的利用率;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利工程等。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彌補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的不足;在生產和貿易中,合理控制高水分產品的種類和數量。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