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這些板塊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的相互運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稱為「消亡邊界」;第二種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稱為「生長邊界」。
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的形態,形成的當今世界的宏觀地形。不同板塊邊界類型會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在板塊的消亡邊界,比如陸地板塊和陸地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從而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和高原,比如由於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隆起了巨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山脈。在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區域,會形成海溝、島鏈和海岸山脈等,比如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碰撞地帶,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在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分別是位於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板塊的生長邊界,比如在海底板塊的張裂邊界,由於板塊相互分離,地下的巖漿就會順著裂隙上升並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海底的山脈,我們稱為大洋「海嶺」。如果在陸地內部板塊出現張裂,陸地向兩側分離,從而形成「裂谷」,在非洲的東部地區存在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稱為「東非大裂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