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2020-12-03 地理沙龍號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這些板塊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的相互運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稱為「消亡邊界」;第二種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稱為「生長邊界」。

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的形態,形成的當今世界的宏觀地形。不同板塊邊界類型會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在板塊的消亡邊界,比如陸地板塊和陸地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從而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和高原,比如由於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隆起了巨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山脈。在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區域,會形成海溝、島鏈和海岸山脈等,比如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碰撞地帶,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青藏高原地區斷層分布圖

在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分別是位於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板塊的生長邊界,比如在海底板塊的張裂邊界,由於板塊相互分離,地下的巖漿就會順著裂隙上升並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海底的山脈,我們稱為大洋「海嶺」。如果在陸地內部板塊出現張裂,陸地向兩側分離,從而形成「裂谷」,在非洲的東部地區存在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稱為「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海底擴張學說」 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
  • 「海底擴張學說」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受當時科技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魏格納未能說明這一點,也未能提供大陸拼合的最佳方案。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認為大陸漂移是海底擴張的結果,並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脊(又叫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離大洋中脊愈近,巖石年齡愈輕;離大洋中脊愈遠,巖石年齡愈老,而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1910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萊德·魏格納(1880-1930)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位於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海岸線,為什麼會如此相似呢?也正是這樣的疑問成為了他後來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契機。1915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後來被人們引申並發展成為「板塊構造學說」,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
  • 創世答問 | 如何看待「大陸漂移學說」
    有一些支持大陸會移動的人,主張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學說,卻被大多數人指斥為擁護偽科學。時而世易,現在的主導思想反而主張包含漂移學說的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板塊構造學說和宏觀地形 導致全球宏觀地形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熱能,具體表現包括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等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是圍著地球緩慢而不間斷地運動著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如今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之上,這個問題可以解釋的很清楚,但在魏格納那個時代,傳統的地質學理論認為海陸的位置從未發生過變化,冷縮說、陸橋說、大洋永存說等固定論觀點盛行,對於從事氣象學研究的外行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無疑是向傳統理論發起了挑戰。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注意:海嘯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噴發、風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甚至摧毀的災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等。  三、震級和烈度的關係: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可有多個。
  •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
    大陸漂移學說是地球大陸相對於彼此的運動,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
  • 向東再借500年,西方人依然走不出「板塊構造學說」的洪荒泥潭!
    提起「板塊構造學說」,中外地學界以及對地球演化感興趣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其由西方傳入中國後,幾乎被當作教義而倍加推崇,深信不疑。簡而言之,板塊構造學說的要義就是將全球巖石圈板塊分為六大塊,精準研究每個板塊的動向及相互間邊界的消亡與增生。
  • 問答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5258今天當我們面對世界地圖,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這5大洲曾經是一塊完整的板塊?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小編前面為大家講述了《「年輕」的海底 》洋殼、海溝與俯衝帶等內容,它們是有內在聯繫,而又統一於科學理論體系。海底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傳送帶」,不斷地在大洋中脊形成並在海溝消亡,大陸只是被動的位於「傳送帶」上。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而在種種評價中,首屆大陸漂移學說討論會主席,荷蘭地質學家瓦特舒特在《關於提交會議的論文的評述》中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和客觀的,他認為,大陸漂移學說資料不足,某些論點不肯定,但總的來說,不能說它毫無根據,而且大陸漂移說在解釋古生物分布之謎方面比陸橋說要好,在解釋大西洋兩岸地質對比等方面,也比其他學說似乎更可取。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了新生,但即便如此,大陸漂移假說還遠未被接受,直到海底擴張假說的出現給問題帶來了轉機。——海底擴張——H.H.赫斯和R.S.迪茨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