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2021-01-09 地理沙龍號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

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那麼,板塊的漂移是怎麼回事呢?板塊漂移學說的研究對象是「巖石圈」,巖石圈是指地殼和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軟流層以上部分,平均厚度約為100至110千米。

板塊分布圖

而軟流層是指上地幔中,深度在80至400千米之間,是一個基本上覆蓋全球的不連續圈層,這一深度由於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而聚集大量的熱能,導致巖石發生熔化,形成了大量熔融狀的巖漿,軟流層被認為是地球表面火山噴發的巖漿來源地。那麼,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中提到的板塊是「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的,板塊在軟流層上方移動。

而「板塊」一詞的來源,是由於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許多的斷裂帶分割成一些板塊,就全球大範圍而言,可以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並且板塊之間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形成消亡邊界,在地表形成山脈、高原、島弧和海溝等地理事物;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形成生長邊界,在地表形成裂谷和海嶺等地理事物。板塊運動對於地球表面宏觀地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板塊漂移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問答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是對傳統的固定論的挑戰。它為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地球活動創造了契機,對促進地質科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板塊學說揭示了板塊水平運動的現象,也是大陸漂移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  ⊙奇蹟探秘:  1.大陸漂移學說是由誰提出的?是在哪一年提出來的?
  • 創世答問 | 如何看待「大陸漂移學說」
    有一些支持大陸會移動的人,主張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學說,卻被大多數人指斥為擁護偽科學。時而世易,現在的主導思想反而主張包含漂移學說的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1889年,達頓創立了「地殼均衡說」,該理論認為,海陸物質成分不同、比重不同,陸地比重比海洋地殼小,所以,大陸就好像一個漂浮在整個海洋地殼上的浮體。通常情況下,大陸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大陸處於平衡狀態,不會上下運動,所以稱之為「地殼均衡說」。
  • 地球水抽乾後仍舊是一個不規則的整體,為何還相信板塊漂移說?
    於是他經過研究提出了大陸漂移說,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的大陸是一個整體。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有限,包括魏格納在內的科學家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大陸漂移說爭議非常的大。你認為荒謬,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而且還錯誤的認為地殼是在海洋上。至於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於地球更深層巖漿的活動,地殼是巖石圈可以被融化也可以冷凝,而地球深處都是炙熱的巖漿,也形成類似於風的對流運動,對流運動衝擊著地殼,巖漿是密度大十分粘稠的液態巖石,對固態的地殼有很強的浮力作用和摩擦作用。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5258今天當我們面對世界地圖,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這5大洲曾經是一塊完整的板塊?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那時,共存了幾億年的超級大陸——泛大陸(Pangaea)以及泛大洋(超級海洋,又稱特提斯海)同時分解,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格局[2]。海陸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泛大陸的裂解分離而持續移動,這就是大陸漂移學說要說明的內容。
  • 「海底擴張學說」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受當時科技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魏格納未能說明這一點,也未能提供大陸拼合的最佳方案。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認為大陸漂移是海底擴張的結果,並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脊(又叫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離大洋中脊愈近,巖石年齡愈輕;離大洋中脊愈遠,巖石年齡愈老,而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
  • 「海底擴張學說」 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01   1984年的今天美國科學家證實地球上的大陸是圍著地球緩慢而不間斷地運動著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我們生存的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是一成不變還是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是天然如此還是有著複雜的變化歷史1984年的今天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大陸板塊漂移學說得到證實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魏格納100年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板塊自己會漂移,動力主要包括兩個,其一是因地球自轉存在一個指向赤道的離極力;其二是因地球自轉產生向西的力。後來地球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這兩個力非常小,不足以推動巨大的板塊克服阻力發生漂移。
  • 海洋大陸被撕裂成板塊,在巖漿上漂浮,反覆拖拽,才掙得現在位置
    我們現在有充分證據說明:海洋和大陸的地殼均是被撕裂成截然分明的板塊,而後在半熔化的巖漿上漂浮,被反覆拖拽,最終才掙得自己現在的位置。熾熱的巖漿從地球內部噴湧而出,然後在地殼上循環奔流,就像平底鍋上的沸水。正是這種半流質巖石和熔巖的對流推動了上述板塊的奔湧流動。
  • 大陸漂移學說,被賦予了正式的科學地位
    ,都能有這樣的體會,並且可能會產生這種想法,為什麼這些大陸像拼圖一樣能夠聚合在一起,是不是過去它們本來就連接在一起呢,它們是不是曾經合為一體的一大塊陸地呢?不過「愛德華·修斯」雖然比「魏格納」要早很多就提出了陸地曾經連接在一起的這個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魏格納」那麼的大膽,「魏格納」提出的學說裡直接認為所有的這些板塊是可以在地球表面自由移動的,「愛德華·修斯」還沒有這麼前衛,他提出的解釋是陸地可能是固定的,陸地和陸地之間通過路橋連接,路橋的暴露和沉浸,是因為海水周而復始的上升和下降,看起來「愛德華·修斯」儘管可能也注意到了陸地邊緣的相似性
  • 板塊漂移,未來中國或成天堂或成荒漠,美歐變冰塊
    曾經的陸地因為板塊漂移成為今天的六大板塊,但是板塊漂移從未停止,未來中國或成天堂或成荒漠,而美歐則會變成冰塊!魏格納,一位天文學家,但卻因為「六大板塊漂移學說」震驚傳統地質學基礎,在《海陸的起源》中首次提到大陸漂移,其中明確提到:在1910年就得出提出大陸漂移的想法!古地磁學強有力地證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何為古地磁?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呢?難道它們原來就是一整塊大陸,後來才分成了幾塊?不過,魏格納當時不知道前人已提出過這種想法,認為沒有根據來證明這點。因此,這想法在腦子裡閃過之後就沒再放在心上。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講演,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設。1915年,他的不朽著作《海陸起源》問世了。在這部著作中,魏格納系統地論述了大陸漂移的理論魏格納提出,距今3億5千萬年以前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叫做聯合古陸或泛大陸,在它的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叫做泛大洋。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