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擴張學說」 或是錯誤的?

2020-11-25 騰訊網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受當時科技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魏格納未能說明這一點,也未能提供大陸拼合的最佳方案。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認為大陸漂移是海底擴張的結果,並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脊(又叫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離大洋中脊愈近,巖石年齡愈輕;離大洋中脊愈遠,巖石年齡愈老,而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

海底擴張學說的證據主要有以下兩點:大洋中脊區域的磁異常(指某地實際上測得的地球磁場強度和理論磁場強度有所區別)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其順序與地磁反向的年表一致,這就證明了洋底是從洋中脊向外擴展而成;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提出了轉換斷層的概念,轉換斷層就是巖石圈的各個板塊在地球表面運動的軌跡,這也證明了海底在擴張。

轉換斷層的提出為一門新的學說——板塊構造學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不過,海底擴張學說真的是正確的嗎?中科院地質學家梁光河根據自己研究,提出了反駁海底擴張學說的幾條理由。

海底擴張學說存在漏洞

海底擴張假說沒有得到地球物理的數據的認可。根據海底擴張假說——洋中脊區的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但真的是如此嗎?地質界公認的事實是紅海和非洲裂谷是新生代正在形成的海洋,那麼它們的洋中脊也應該呈現這種磁異常條帶特徵,事實卻並非如此,它們的磁異常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以洋中脊為中心平行分布的特徵。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及東南太平洋的廣闊區域,也沒有這種特徵。多數情況下即便存在磁異常條帶,也是洋中脊切割磁異常條帶,而不是正好平行分布。

此外,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底擴張的動力來源於地幔對流,但遺憾的是,地幔對流一直只是一種假說,尚無有力證據證明地幔對流的存在。那麼什麼是地幔對流呢?軟流層中的地幔物質由於靠近地球內部,會吸收熱量而導致體積膨脹、密度減小而上升。上升的地幔物質遇到地殼底部向四周分流,推動板塊運動。隨著溫度下降,地幔物質密度增大,又沉降到地幔中,這一過程稱為地幔對流。但這一循環是否真實存在還是不得而知。梁光河做了一個類比實驗證明地幔對流不可能發生:幹木頭的密度是0.6(單位kg/m3,下同),水的密度是1。梁光河證明了幹木頭只能浮在水的表面,是不可能在水中對流的。幹木頭與水的密度差0.4,而根據密度資料證明,地殼的密度是2.9,軟流層的密度是3.3,洋殼和軟流層密度差也是0.4,所以地幔對流也不可能發生。

板塊俯衝假說違背常識。兩個板塊相遇時,一個板塊會下插到另一相對被動的板塊之下。海底擴張會產生洋殼,因為洋殼由矽鎂質物質構成,密度較大,相對於陸殼而言更易下沉,所以其更容易插到陸殼的下部。大洋中海底普遍存在厚度高達數百米的現代海洋沉積,按照海洋沉積物平均厚度100米計算,板塊下插的地方刮蹭到的沉積物堆積起來至少應該有數百公裡厚,但是現在在這些下插的地方都看不到非常厚的沉積物,這違背了常識。

目前,地質學仍然在向前發展。關於地質到底是怎麼變遷的,仍然眾說紛紜,每一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也有不足之處。不過,科學家們正在突破層層阻礙,人類正在接近真正的真相。

相關焦點

  • 「海底擴張學說」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認為大陸漂移是海底擴張的結果,並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脊(又叫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離大洋中脊愈近,巖石年齡愈輕;離大洋中脊愈遠,巖石年齡愈老,而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在板塊的生長邊界,比如在海底板塊的張裂邊界,由於板塊相互分離,地下的巖漿就會順著裂隙上升並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海底的山脈,我們稱為大洋「海嶺」。如果在陸地內部板塊出現張裂,陸地向兩側分離,從而形成「裂谷」,在非洲的東部地區存在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稱為「東非大裂谷」。
  • 海底擴張說:很快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
    20世紀50年代,由於古地磁學的發展,沉寂了20多年的大陸漂移學說又復活了。許多巖石都具有相當穩定的磁性,它是在巖石形成的地磁場作用下取得的,它的磁化方向與巖石形成時的磁場方向一致,這就是所謂化石磁性。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
  • 創世答問 | 如何看待「大陸漂移學說」
    結合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現統稱為「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原則,以下會詳細說明。海底擴張這種海底擴張(sea-floor spreading)的觀念支持板塊構造學說。如果海底擴張持續,海底就會出現一個正反交替的條帶狀磁性記錄(magnetic tape-recording),顯示逆轉的情況。其實,這種與中洋脊頂平行排列的條帶,在許多地方都發現得到,它顯示了磁場正反交替轉變的條帶狀「磁性異常」(linear magnetic anomalies)現象。
  • 日發現生命起源海底熱泉學說新證據
    日本長岡技術科學大學工學系研究人員最近在世界上首次研製出模擬海底熱泉的循環型實驗裝置,它可以不斷地合成與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質相近的肽,從而為生命起源於海底熱泉的學說提供了新證據。所謂海底熱泉學說,是指最初的生命起源於原始地球的海底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熱泉周圍。這種學說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
  • 俄新版海洋學說強化大西洋戰力 溫和警告北約擴張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6日海軍節當天主持召開俄羅斯新海洋學說會議,並批准了新版海洋學說。時隔15年後出臺的這一新版學說將俄海軍發展的「重音符」放在大西洋和北極地區,點名批評北約將軍事設施推向俄羅斯邊界。德國《明鏡》周刊認為,「俄新版海洋學說是對美國在世界霸權的回應」。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2.海底擴張的發現從1930年Wegener去世一直到年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開發了探索地球系統的新工具,地質學進入了一個發現的時代。2.1海底水深特徵20世紀之前,對海底深度變化的研究是極其乏味的,測量深度的唯一方法是將一個系在纜索上的重物下放到海底進行探測,一次測量可能需要數小時。聲納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深度測量的過程。
  •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
    大陸漂移學說是地球大陸相對於彼此的運動,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小編前面為大家講述了《「年輕」的海底 》洋殼、海溝與俯衝帶等內容,它們是有內在聯繫,而又統一於科學理論體系。海底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傳送帶」,不斷地在大洋中脊形成並在海溝消亡,大陸只是被動的位於「傳送帶」上。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向東再借500年,西方人依然走不出「板塊構造學說」的洪荒泥潭!
    從十八、十九世紀盛行的「海陸固定論」,到二十世紀初驚世駭俗的「大陸漂移說」與後來的「海底擴張說」,再到二十世紀中後期迅速走紅的「板塊構造學說」,似乎西方地學界給人類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表明,在地球大本營的摸索上,他們依然擁有領先的發言權。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冷縮說認為地球通過冷卻而收縮,形成褶皺山脈,並使深海隆升成陸,大陸塊沉降為海底。陸橋說認為被大洋分隔的大陸上的動植物化石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說明大陸之間曾經有寬廣的陸地(陸橋)連接,陸橋後來沉沒成為洋底。冷縮說與陸橋說在「洋底是由大陸沉沒而成」這一觀點是相同的。
  • 生物學家勒柏辛斯卡婭,曾創立「新細胞學說」,研究20年都是錯誤
    當時,任全蘇農業科學院院長職務的李森科親自為該書作序,以讚許的口氣寫道:「在一個有機體或是它的各個器官的演發的某一時期,細胞可以不是從別的細胞演發,而是從適當的並無細胞構造的物質演發出來。生物學上的這個新的原理,已經由勒柏辛斯卡婭的富有發明天才的實驗輝煌地證實了。這是她對科學的偉大貢獻。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擴張脊是平行的兩條山脊,中間為一個深谷[1]。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只是重複的次數多了,於是被錯誤地認可為正確。以假想的東西作為基礎還要建立全球性地幔對流模式,那樣的行為是否與科學行為相去甚遠了!地幔對流假說無法給出64000公裡長的全球裂谷系,同時、同規模、同等成分進行巖漿溢流的統一命令!這是其致命的弱點。
  • 大陸漂移學說是錯誤的,將被大陸炸裂學說取代!
    板塊炸裂學說:我認為是地球受小行星撞擊,一塊大陸直接快速裂開形成,而非單向裂開緩慢單向飄移。南極洲原來位於熱帶,現在位置是地球受撞擊穩定後形成。這從地球磁極曾變動過能間接證明。如果將來南極煤層得以開發,從形成煤的植物為熱帶植物而無寒帶植物就能證明此學說。
  • 百慕達事件元兇或是海底金字塔
    百慕達詭異事件 元兇或是海底透明金字塔百慕達詭異事件 元兇或是海底透明金字塔。百慕達是世界上最恐怖海域之一,沉船無數,飛機失蹤,甚至還有時空穿越。最近人們發現,在這一危險海域的海底,竟有一座十分神秘的金字塔,它由玻璃建成通身透明,在其周圍還發現了神秘的能量場。
  • 臺灣總是發生地震,那中國的臺灣會不會像日本那樣,沉入海底呢?
    這就不得不從大陸漂移學說說起。1912年,德國地質學家與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地球內部的巖石為玄武巖,地球表面的巖石則為花崗巖,玄武巖的質地比較軟,花崗巖的質地則比較硬,地球上的大陸就像冰山一樣浮在質地較軟的玄武巖之上,遠古時期,地球上的大陸只有一塊,現在形成的七大洲、五大洋都是由這塊遠古大陸經過漂移之後發展而來的。
  • 科學家發現證據,或是另一海底文明!
    科學家發現證據,或是另一海底文明!從小時候我們就看過安徒生《海的女兒》的童話故事,為了愛情化作泡沫的美人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對于美人魚的想像都是美好的,但其實在大多數西方人眼中,美人魚並不是美好的象徵。比如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就是一個用歌聲迷惑人類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