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板塊構造理論中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並沒有合理的科學解釋。現在流行的所謂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板塊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地球翻轉運動導致的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來自於地球翻轉的天然運動。
關鍵詞 板塊運動 地幔對流假說 地球翻轉 原始驅動力
地球科學以板塊構造理論為契機經歷了巨大發展之後,又處於一個新的起點。科學家面對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難題,正在以地球整體系統的視角,審視和構築新的理念,捕捉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全球構造、固體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對稱性和非穩態運動等,已成為地學界關注的最活躍的前沿領域。(摘錄自《固體地球科學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香山科學會議第143次會議述評》)
《板塊構造基本問題》是我國權威學者為了把「板塊學說」介紹到中國來而譯著的。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擴張脊是平行的兩條山脊,中間為一個深谷[1]。」 近20年來,固體地球科學在諸多方面取得的許多重要發現和長足進步,以及越來越多的新的觀測事實,使板塊構造學說面臨重大質疑。
1,「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即使是上百平方公裡的面積,對於整個地球而言也僅僅是一個點。如果它是以高熱量狀態影響巖石圈的話,應該出現的是熔透式島狀火山巖漿溢出,間歇性的發展過程以後,可以形成大洋中的火山島鏈,例如夏威夷-帝皇島鏈。但是卻無法象西方學者想像的那樣隨意「任人驅使」,去張裂大陸和洋底的巖石圈,形成全球性的裂谷系。
2,成塑性態的熱地幔柱的內摩擦力和剪切強度,能夠大於固態巖石圈的強度嗎?憑什麼會產生「分向兩側流動」的過程?又憑什麼可以「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塑性態地幔物質的水平運動,能夠把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厚的固體巖石圈拉出張裂嗎?不要忘記在地幔和巖石圈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軟流圈。軟流圈對於上升的熱地幔柱,究竟是能夠傳遞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還是遲滯和削減了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呢?也就是說,軟流圈對於地幔柱熱點的對分後平流運動指令,是消極怠工,還是堅決執行是很難說清楚的啊!西方學者推崇實驗科學,那麼誰有能耐給我們做出這種演示性的模擬實驗呢?這究竟是科學,還是錯誤和荒謬呢?
3,高溫的液態巖漿的機械強度,與冷凝的固態巖漿體的機械強度相比,肯定存在幾個數量級上的差異。把分明是淺處的洋中脊裂谷系火山活動,無限制地擴展到地幔深處,而且還要建立所謂的全球性地幔對流運動模式。試想一下,幾乎縱貫南北兩極、又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近東西向橫向分布的、幾條總長達64000千米的大洋裂谷,充滿了熔融的巖漿,還有往深處延續幾百公裡的塑性態或接近液態的地幔物質。如果這樣的狀態確實存在的話,地球會相似於手捧被切開的西瓜一樣,隨時都有解體的危險。地球還能夠象現在這樣保持固態球體的運轉嗎?
4,根據地幔物質的相轉換溫度、壓力圖表,當溫度不變而壓力降低的時候,地幔上部的物質會出現從固態向液態轉化的相轉換變化,其體積會膨脹。從而會在大洋底部出現洋中脊,「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的地貌形態。那種長條狀的隆起正好是巖石圈存在長條狀深大斷裂,誘導出的地幔物質部分釋壓、液化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洋中脊裂谷的主要成因是巖石圈開裂,對上地幔局部釋壓,導致上地幔局部液化,形成帶有未熔融晶粒的拉斑玄武巖巖漿體,上湧補充裂谷位置的開裂運動。只要地球翻轉運動一過去,裂谷兩側板塊不再快速分開張裂,拉斑玄武巖巖漿體就不會持續產生出來,裂谷運動就會漸趨漸弱,形成一個全球可以逐一對比的古地磁條帶狀數據,而且它時不時會天然顯露出古地磁極發生「跳變」現象。
5,由漸變論衍生出來的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只是重複的次數多了,於是被錯誤地認可為正確。以假想的東西作為基礎還要建立全球性地幔對流模式,那樣的行為是否與科學行為相去甚遠了!地幔對流假說無法給出64000公裡長的全球裂谷系,同時、同規模、同等成分進行巖漿溢流的統一命令!這是其致命的弱點。
6,在論述板塊運動速度的最初的文章中,先就假設板塊運動速度是均勻的,於是以同位素年齡的時間段,去除那個時間段中運移開的距離,就得到了每年幾個毫米的分離速度。這是小學生都能夠進行的計算工作。後來人則更加形象地說猶如手指甲的生長速度。現在進行的全球性的觀測網,能夠測量和記錄到的只是「地球平穩運轉,生物漸進演化」的地球穩態期的數據。如果把它們不加限制的用於說明地球非穩態運動期板塊運動的速度,學者們將再一次陷入漸變論的錯誤和荒謬之中。對傳統地質學者說句大不敬的話,地球翻轉運動你們見過嗎?想過嗎?地球翻轉運動發生時測量過什麼數據嗎?除了中國古人如實記錄了「天傾西北」的現象,現代科學根本就沒有隻字片語的記錄和描述。只考慮漸變,完全忽視災變的思維是錯誤的片面性思維!
7,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運轉的地球,不時地會發生自轉軸的調適性翻轉,這種翻轉運動是非穩態運動範疇的。只要開始啟動,就必然給全球帶來難以想像的大災難。面積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裡,厚度在幾公裡或者十幾公裡的地球表層的板塊,由於底部的軟流圈的塑性性質,再加上軟流圈物質的剪切變稀的非牛頓流體特性,會在自轉軸發生啟動——運動——到位剎車的急劇變化中,其慣量也急劇變化,相互的位置變動必然不可避免!地球表面會亂成怎樣的一鍋粥,板塊各部位之間的運動速度有多劇烈,就由學者們去想像吧!當發生地球翻轉運動時,地球自轉軸的快速換位和到達新平衡位置的搖擺,給出了地錶板塊在幾小時內出現慣性劇烈變動的機會。板塊分離部位是地殼連續性最差、機械強度也最弱的位置,在劇烈的慣性變化過程中必然發生張裂。板塊將在那個時候發生最快速的運動,然後隨著地球翻轉運動的過去,劇烈變動在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會逐漸減弱,慢慢轉變和過渡到「地球平穩運轉,生物漸進演化」的完全正常的新狀態下運行。也就是說板塊運動的速度,總體上是脈動的。在地球翻轉運動發生時是運動劇烈期,地球翻轉運動發生以後的平靜期裡,板塊運動的速度才可能是相對緩慢的,也就是現在人們能夠觀測到的「科學數據」。現代地質學明顯的把板塊運動速度的強弩之末的狀態,作為主要現象來進行描述和傳授,犯下了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錯誤。
以萬物類象的思維想一想,地球就象一個大貨車,馱運著並沒有捆綁牢固的板塊「貨物」,一起進行著運動。而這個大貨車突然來了一個出軌的行動方案,大貨車上的那些貨物,就一點都不發生猝不及防的額外運動嗎?新發現的地球翻轉運動,給出了全球板塊系統的
調整運動的最主要動力。
8,仔細研究和推敲板塊學說的一些細節問題以後,發現板塊學說
裡面的洋中脊巖漿溢流現象不是持續的,而是脈動式的。板塊學說中若干次的脈動活動中,每一次都需要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而板塊學說中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強烈地應力變動問題的闡述語句。在地質歷史上,古地磁極的頻繁倒向變化,正是地球翻轉運動頻繁發生的記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板塊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地球翻轉運動導致的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來自於地球翻轉的天然運動。只有地球翻轉運動才能夠下達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的命令,也才有64000公裡長的裂谷系的同時、同規模、同等成分進行巖漿溢流的活動。那種影響上地幔較淺部位間歇性發生的上地幔局部釋壓的現象,恰好說明了它就是地球的外表層的一種運動現象,而不是假想的非常深處的地幔對流!地幔對流永遠無法解決洋中脊兩側對稱的古地磁異常條帶的極性跳變過程!
一個終身從事地質學工作和教育的學者,在沒有一分錢科研經費的情況下,幾十年來終於得到了一個基礎性的創新發現,能夠敢於與最穩固的傳統科學知識進行對撞!誰會被撞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