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2020-10-18 慧海舟人ibxqzs

摘  要

板塊構造理論中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並沒有合理的科學解釋。現在流行的所謂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板塊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地球翻轉運動導致的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來自於地球翻轉的天然運動。

關鍵詞  板塊運動 地幔對流假說 地球翻轉 原始驅動力

 

地球科學以板塊構造理論為契機經歷了巨大發展之後,又處於一個新的起點。科學家面對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難題,正在以地球整體系統的視角,審視和構築新的理念,捕捉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全球構造、固體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對稱性和非穩態運動等,已成為地學界關注的最活躍的前沿領域。(摘錄自《固體地球科學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香山科學會議第143次會議述評》)

板塊構造基本問題》是我國權威學者為了把「板塊學說」介紹到中國來而譯著的。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擴張脊是平行的兩條山脊,中間為一個深谷[1] 近20年來,固體地球科學在諸多方面取得的許多重要發現和長足進步,以及越來越多的新的觀測事實,使板塊構造學說面臨重大質疑。

1,「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即使是上百平方公裡的面積,對於整個地球而言也僅僅是一個點。如果它是以高熱量狀態影響巖石圈的話,應該出現的是熔透式島狀火山巖漿溢出,間歇性的發展過程以後,可以形成大洋中的火山島鏈,例如夏威夷-帝皇島鏈。但是卻無法象西方學者想像的那樣隨意「任人驅使」,去張裂大陸和洋底的巖石圈,形成全球性的裂谷系。

2,成塑性態的熱地幔柱的內摩擦力和剪切強度,能夠大於固態巖石圈的強度嗎?憑什麼會產生「分向兩側流動」的過程?又憑什麼可以「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塑性態地幔物質的水平運動,能夠把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厚的固體巖石圈拉出張裂嗎?不要忘記在地幔和巖石圈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軟流圈。軟流圈對於上升的熱地幔柱,究竟是能夠傳遞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還是遲滯和削減了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呢?也就是說,軟流圈對於地幔柱熱點的對分後平流運動指令,是消極怠工,還是堅決執行是很難說清楚的啊!西方學者推崇實驗科學,那麼誰有能耐給我們做出這種演示性的模擬實驗呢?這究竟是科學,還是錯誤和荒謬呢?

3,高溫的液態巖漿的機械強度,與冷凝的固態巖漿體的機械強度相比,肯定存在幾個數量級上的差異。把分明是淺處的洋中脊裂谷系火山活動,無限制地擴展到地幔深處,而且還要建立所謂的全球性地幔對流運動模式。試想一下,幾乎縱貫南北兩極、又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近東西向橫向分布的、幾條總長達64000千米的大洋裂谷,充滿了熔融的巖漿,還有往深處延續幾百公裡的塑性態或接近液態的地幔物質。如果這樣的狀態確實存在的話,地球會相似於手捧被切開的西瓜一樣,隨時都有解體的危險。地球還能夠象現在這樣保持固態球體的運轉嗎?

4,根據地幔物質的相轉換溫度、壓力圖表,當溫度不變而壓力降低的時候,地幔上部的物質會出現從固態向液態轉化的相轉換變化,其體積會膨脹。從而會在大洋底部出現洋中脊,「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的地貌形態。那種長條狀的隆起正好是巖石圈存在長條狀深大斷裂,誘導出的地幔物質部分釋壓、液化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洋中脊裂谷的主要成因是巖石圈開裂,對上地幔局部釋壓,導致上地幔局部液化,形成帶有未熔融晶粒的拉斑玄武巖巖漿體,上湧補充裂谷位置的開裂運動。只要地球翻轉運動一過去,裂谷兩側板塊不再快速分開張裂,拉斑玄武巖巖漿體就不會持續產生出來,裂谷運動就會漸趨漸弱,形成一個全球可以逐一對比的古地磁條帶狀數據,而且它時不時會天然顯露出古地磁極發生「跳變」現象。

5,由漸變論衍生出來的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只是重複的次數多了,於是被錯誤地認可為正確。以假想的東西作為基礎還要建立全球性地幔對流模式,那樣的行為是否與科學行為相去甚遠了!地幔對流假說無法給出64000公裡長的全球裂谷系,同時、同規模、同等成分進行巖漿溢流的統一命令!這是其致命的弱點。

6,在論述板塊運動速度的最初的文章中,先就假設板塊運動速度是均勻的,於是以同位素年齡的時間段,去除那個時間段中運移開的距離,就得到了每年幾個毫米的分離速度。這是小學生都能夠進行的計算工作。後來人則更加形象地說猶如手指甲的生長速度。現在進行的全球性的觀測網,能夠測量和記錄到的只是「地球平穩運轉,生物漸進演化」的地球穩態期的數據。如果把它們不加限制的用於說明地球非穩態運動期板塊運動的速度,學者們將再一次陷入漸變論的錯誤和荒謬之中。對傳統地質學者說句大不敬的話,地球翻轉運動你們見過嗎?想過嗎?地球翻轉運動發生時測量過什麼數據嗎?除了中國古人如實記錄了「天傾西北」的現象,現代科學根本就沒有隻字片語的記錄和描述。只考慮漸變,完全忽視災變的思維是錯誤的片面性思維!

7,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運轉的地球,不時地會發生自轉軸的調適性翻轉,這種翻轉運動是非穩態運動範疇的。只要開始啟動,就必然給全球帶來難以想像的大災難。面積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裡,厚度在幾公裡或者十幾公裡的地球表層的板塊,由於底部的軟流圈的塑性性質,再加上軟流圈物質的剪切變稀的非牛頓流體特性,會在自轉軸發生啟動——運動——到位剎車的急劇變化中,其慣量也急劇變化,相互的位置變動必然不可避免!地球表面會亂成怎樣的一鍋粥,板塊各部位之間的運動速度有多劇烈,就由學者們去想像吧!當發生地球翻轉運動時,地球自轉軸的快速換位和到達新平衡位置的搖擺,給出了地錶板塊在幾小時內出現慣性劇烈變動的機會。板塊分離部位是地殼連續性最差、機械強度也最弱的位置,在劇烈的慣性變化過程中必然發生張裂。板塊將在那個時候發生最快速的運動,然後隨著地球翻轉運動的過去,劇烈變動在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會逐漸減弱,慢慢轉變和過渡到「地球平穩運轉,生物漸進演化」的完全正常的新狀態下運行。也就是說板塊運動的速度,總體上是脈動的。在地球翻轉運動發生時是運動劇烈期,地球翻轉運動發生以後的平靜期裡,板塊運動的速度才可能是相對緩慢的,也就是現在人們能夠觀測到的「科學數據」。現代地質學明顯的把板塊運動速度的強弩之末的狀態,作為主要現象來進行描述和傳授,犯下了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錯誤。

以萬物類象的思維想一想,地球就象一個大貨車,馱運著並沒有捆綁牢固的板塊「貨物」,一起進行著運動。而這個大貨車突然來了一個出軌的行動方案,大貨車上的那些貨物,就一點都不發生猝不及防的額外運動嗎?新發現的地球翻轉運動,給出了全球板塊系統的

調整運動的最主要動力。

8,仔細研究和推敲板塊學說的一些細節問題以後,發現板塊學說

裡面的洋中脊巖漿溢流現象不是持續的,而是脈動式的。板塊學說中若干次的脈動活動中,每一次都需要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而板塊學說中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強烈地應力變動問題的闡述語句。在地質歷史上,古地磁極的頻繁倒向變化,正是地球翻轉運動頻繁發生的記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板塊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地球翻轉運動導致的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來自於地球翻轉的天然運動。只有地球翻轉運動才能夠下達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的命令,也才有64000公裡長的裂谷系的同時、同規模、同等成分進行巖漿溢流的活動。那種影響上地幔較淺部位間歇性發生的上地幔局部釋壓的現象,恰好說明了它就是地球的外表層的一種運動現象,而不是假想的非常深處的地幔對流!地幔對流永遠無法解決洋中脊兩側對稱的古地磁異常條帶的極性跳變過程!

一個終身從事地質學工作和教育的學者,在沒有一分錢科研經費的情況下,幾十年來終於得到了一個基礎性的創新發現,能夠敢於與最穩固的傳統科學知識進行對撞!誰會被撞垮呢?

相關焦點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四 古地磁極正向、反向的180度倒向表達是錯誤的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四古地磁極正向、反向的180度倒向表達是錯誤的摘  要學者們沒有能夠解答古地磁極正向、反向的180度倒向表達的形成機制,也沒有誰給人們解釋古地磁極倒向的物理學和地質學意義。而新發現的地球翻轉運動現象,是古地磁極倒向的最基本、最直觀的機制,用自轉軸翻轉運動合理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古地磁極的變化現象。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界一直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分歧主要在於是地幔對流驅動的「Bottom up」機制還是板塊本身性質決定的俯衝驅動「Top down」機制(圖1)。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五 導致古生物絕滅和串珠狀發展的基本環境原因
    地球翻轉運動能夠造就地球表面的水圈、氣圈、生物圈的劇烈變化,也是地表生物圈的大災難。運用地球翻轉的觀念可以糾正從漸變論衍生出來的、古生物絕滅和串珠狀發展的錯誤解釋。> 現代地質學經過300年左右的發展,雖然是在漸變論佔絕對統治地位的環境下,還是獲取了許多實際存在的地質學資料,尤其是以觀察為主要成就的地質現象。
  •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
    一、項目編號:BIECC-ZB9032(招標文件編號:BIECC-ZB9032)   二、項目名稱: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服務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供應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中標(成交
  • 板塊運動的動力
    地幔對流說是解釋大陸漂移動力來源的,板塊構造說承襲了這一看法。早先認為,地幔黏度太大,不能發生對流,因而主張對流只發生在地幔軟流圈之中,屬於淺對流。近20年,全球各地開展的地震層析成像結果表明。剛性俯衝板塊並不只是消減於軟流圈,而是至少可到上下地幔分界(670km),地幔對流可以發生在整個地幔中。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板塊運動的動力就是液態物質的壓強傳遞原理與固態物質的不同所致
    當然,比如洋底磁條帶異常情況的有規則分布,不僅可以得出地球磁場方向曾經發生變化,也可以得出大洋中脊擴張的類似內容,總之,一個相對成熟一些的新學說呼之欲出,這就是繼承大陸漂移學說的海底擴張學說,形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是地幔對流假說,應該是得到較多人認可的解釋板塊運動的動力理論。解釋板塊運動的假說還有地球自轉動力假說,地月相互作用假說等等。
  • 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
  • 極簡【世界地理第四篇】:地球內部結構和各結構的基本運動
    地震波速;地震波;地球內部結構;矽酸鹽;地球結構;熔融狀態;地殼;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核;地殼運動;地幔對流;地核運動;參考圖片地球內部結構圖地震波地殼圖系列文章地震地球內部結構內部結構基本運動地球內部結構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直接研究還比較少,主要是通過對地震的研究來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這一假說認為當地幔物質(巖漿)從大洋中脊湧出並冷凝後,新的洋殼產生並向兩側移動擴散,及至海溝島弧一線,便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插於地幔,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從而使洋底地殼在2~3億年間更新一次。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海底擴張學說」 或是錯誤的?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 「海底擴張學說」或是錯誤的?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圖2是地幔對流和地幔柱示意圖,其矛盾是:如果地幔對流速度快,必然衝斷衝散上升的地幔柱,使得地幔柱均勻散布,難以形成柱狀特徵;而如果地幔對流非常小,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其上面速度較快的板塊漂移呢?因此,所謂的「地幔對流」不可能是大陸板塊運移的動力來源。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板塊構造也能夠提升生命體存活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更複雜的有機體。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也應該生活在一顆活躍的星球上,那顆星球上也經常出現板塊移動這樣的地質活動。就像探索太陽系的太空飛船所發現的那樣,地球並不是唯一具有地質活動的星球。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巖石圈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 日科學家稱發現板塊運動新證據 地幔或為誘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3月30日報導,日本海洋結構研究開發團隊近日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已發現確鑿證據,證明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運動是造成地球板塊運動的原因。此前,雖然地幔對流運動引起地錶板塊運動這一說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巖石圈(Lithosphere)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即地球的剛性外殼層,由一些能夠相互獨立運動的離散型板塊構成。軟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裡的上地幔內部地震波的低速層,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軟流圈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軟流圈表現為地震傳播波速(P波、S波)明顯降低,是地幔內的低速層。
  • 自地球誕生之初,最活躍的六次大陸漂移,地球從來就沒停止過運動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科學家嘗試著建立起三維的地幔立體形象,發現在非洲與太平洋的下面,有來自地幔底的巨大熱羽柱上升流,而在亞洲的下面有沉入的板塊物質落入地幔底而產生的巨大冷羽柱下降流。科學家們由此得到啟發,原來使板塊發生運動的動力,是這種冷熱物質的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