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2020-12-04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陸成寬

照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天入地」是人類的夢想。不久之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背面著陸,探索深空的奧妙;而地球科學工作者也一直致力於揭示地球內部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

不斷「進化」的地幔對流模式

上地幔下沉併到達地幔深處,下地幔熱註上湧到達地表

基於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如果把它們比作溏心的雞蛋,那麼地幔就是固體的蛋白部分。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

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因地幔對流是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機制,科學家們一般又稱板塊運動為地幔對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動力學專家冷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地幔對流的下邊界是核幔邊界,深度在2900千米左右,由於地核比地幔熱很多,這相當於下地幔坐落於火爐之上,因此不斷會有熱柱上湧。

地幔對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上地幔的冷板塊下沉插入地幔,併到達地幔深處;另一種是下地幔的熱柱上湧到達地表。「但是,一直以來,地幔對流模式都存在爭議。」冷偉說。

最初,地球化學家認為地幔對流只發生在上地幔。他們發現地表的觀測結果顯示下地幔中保留有幾十億年前原始地幔的殘留物質,這就說明至少部分下地幔並沒有參與全地幔對流,即使參與地幔對流,也只是在下地幔內部進行。

上世紀90年代末,更多的證據表明,地幔對流不只存在於上地幔。科學家基本確認,俯衝的板塊肯定能進入下地幔,相應的,地幔熱柱也可以穿過地幔過渡帶到達地表。「全地幔對流肯定存在,也被科學家廣泛接受。」冷偉說。

然而,這就很難解釋地球化學家的疑問,為什麼下地幔中會保留有原始地幔的殘留物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地幔對流模式又進一步往前,演化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新的模式認為,雖然俯衝板塊可以穿過地幔過渡帶進入下地幔,地幔熱柱也可以從下地幔穿過地幔過渡帶進入上地幔,但是這種穿過只在局部發生,也就是說有的地方是全地幔對流,有的地方上下地幔之間可能還有比較強的阻隔,並沒有發生對流。

地幔間斷面存在小尺度起伏

有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有些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

倪四道等人的研究為地幔混合對流模式提供了新證據。他們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這一發現難以用全地幔對流或上下地幔分層對流模式解釋,而支持地幔混合對流模式,即有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有些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

「當地震波遇到比較光滑的界面時,會發生反射現象,且反射後的地震波沿著與入射波對稱的方向傳播,這就像一束光照到鏡面上會往特定方向反射一樣。」倪四道告訴記者,但是當界面比較粗糙時,地震波則可能沿著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這被稱為漫反射或者散射,此時入射波和散射波不再保持對稱的關係。

「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是一種地震波在660千米界面上的散射波,它表明660千米界面存在一定粗糙度。「在我們的研究中,沒有觀測到410千米界面的散射波,而是觀測到了660千米界面的散射波,因此我們認為410千米界面比較光滑,660千米界面比較粗糙,也就是存在小尺度起伏。」倪四道說。

事實上,如果上下地幔物質均一,就不太容易出現這種起伏。如果出現起伏說明上下地幔之間可能存在化學界面。因此,研究人員提出410千米界面主要成因在於相變,660千米界面的成因則不完全為相變面,在一些區域還應該是化學界面,而其他區域化學分層不明顯,存在化學界面就說明存在上下地幔整體對流。毫無疑問,這項研究成果支持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國際著名學者克裡斯廷·豪澤(Christine Houser)在《科學》觀點欄目撰文評價說:「這項研究成果可以幫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問題。」

「殺手」地震是個千裡眼

地幔內部的元素分布、化學異常體結構等仍存爭議

地幔對流到底是怎樣運動起來的?運動的原因是什麼?運動的結果是什麼?科學家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會用到哪些方法呢?

對此,冷偉表示,研究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用到數值模擬的方法,通過數值模型使用高性能計算機來模擬地球內部的運動是什麼樣子。但是,這些模擬最終都需要通過各種觀測來證實,也就是檢驗模型是否能解釋地球內部運動的實際狀況。

地震學也是研究地幔對流常用的方法。通過地震波我們既可以看到俯衝板塊向下運動所到達的位置、如何穿過界面、到達核幔邊界堆積的形態是什麼樣,也可以看到地幔熱柱起源於哪兒、上升的形態是什麼樣等等。地震學是一種直接觀測形態的方法。

此外,還有一種方法是化學地球動力學,也就是通過追蹤地表元素遷移,來推測地球內部的運動。「這三種方法中,數值模擬方法是目前運用最多的方法。」冷偉說。

倪四道也表示,研究地幔對流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實驗室物理模擬、高溫高壓實驗測量礦物巖石的流變性質、地震波成像、地球化學分析、大地測量學的大地水準面與重力場分析等。其中,地震學在研究地幔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震波具有穿透全球的優勢,可以對地幔進行成像,探測地幔的縱向和橫向的不均勻性。

目前,地震學研究表明,上地幔高度複雜,下地幔相對簡單,但下地幔的底部也非常複雜。地幔在各個尺度上均具有複雜性。俯衝板塊可以穿過地幔過渡帶進入下地幔,地幔熱柱也可以從下地幔穿過地幔過渡帶進入上地幔,地震學者們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見。但是,在具體的元素分布、內部化學異常體的結構與形成等問題上還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顯而易見,要解決地殼大陸漂移動力源問題,必須要解決地殼以下地幔流的問題。眾所周知,對於地球內部,國際流行的學說是「地幔對流說」,其要點是洋底裂紋成為地幔對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根溯源,地幔對流說是英國著名地質學家A▪霍姆斯(Holmes Arther,1890—1965)提出來,對口解決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動力源問題(他本人力挺大陸漂移說)。
  • 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 據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徵,而地幔對流理論為理解板塊運動規律提供了動力學基礎。然而,長期以來,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分歧主要集中於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其它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
  • 「上實錘」這句網絡流行語,用英語怎麼說?
    比如有很多關於娛樂圈showbiz的新聞,為了博眼球,什麼都能說。但是也有一些新聞,真的是求錘得錘。本期我們就來看看,「上實錘」這句網絡流行語,用英語怎麼說?美國居然也有對應表達哦!01「上實錘呀」英語咋說?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不要忘記在地幔和巖石圈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軟流圈。軟流圈對於上升的熱地幔柱,究竟是能夠傳遞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還是遲滯和削減了地幔對流的水平分量運動呢?也就是說,軟流圈對於地幔柱熱點的對分後平流運動指令,是消極怠工,還是堅決執行是很難說清楚的啊!
  •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
    一、項目編號:BIECC-ZB9032(招標文件編號:BIECC-ZB9032)   二、項目名稱: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服務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供應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中標(成交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這一發現導致了Hager等(1985)提出動態地形是形成這種獨特大地水準面模式的主要原因:假設這些下地幔低速結構是熱的和輕的,與Chase(1979)模型中的高密度相反,這些輕熱結構會導致地幔上湧從而形成兩個超級地幔柱,而CMB和地表都會動態地抬升(圖1b);由於該抬升的地表等效於正密度異常
  • 實錘了!非牛頓流體,液體貓到底有多闊怕
    皮幾萬與李小璐的出軌事件已經實錘,除此之外廣大網友偷拍追蹤發現,貓咪確實是非牛頓流體,根據爆出的照片,這下真的也是實錘了!液體貓咪可大可小,可圓可扁,可長可寬。鑽進罐頭都是小菜一碟。當有了一個盒子,貓咪就變成了方形,那揣起來的小爪子也太可愛了吧。這充滿大大疑惑的小眼神是怎麼回事?在疑惑自己為什麼變成了一條嗎?呼,還是仰起頭呼吸的空氣新鮮。樓上的兄弟你說得對啊。這管子簡直良心定做。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圖2是地幔對流和地幔柱示意圖,其矛盾是:如果地幔對流速度快,必然衝斷衝散上升的地幔柱,使得地幔柱均勻散布,難以形成柱狀特徵;而如果地幔對流非常小,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其上面速度較快的板塊漂移呢?因此,所謂的「地幔對流」不可能是大陸板塊運移的動力來源。
  • 雲南天文臺發現SPB中心對流核外存在奇異的混合效應
    湍對流運動現象廣泛存在於各種天體中,是引起物質輸運(混合)以及能量傳輸的主要物理過程之一,在恆星結構演化理論中佔據至關重要的位置。湍流元在對流區受浮力作用而運動,到邊界處浮力為零,但仍有速度。因此,湍流元將繼續運動,延伸對流對物質和能量的輸運效果,直至湍流元停止。這會導致實際混合區域要比對流區大。當前研究對流超射引發「額外」元素混合有全部混合和部分混合兩種主流描述。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地幔運動是怎麼回事?會形成些什麼物質?
    地幔示意圖  構造  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加快的層(莫霍面),巖石圈(巖石圈指地殼和上層地幔頂部)以下稱為軟流層(Asthenosphere),推測軟流層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巖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巖漿(Magma)的發源地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陳棋福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濤副教授等合作,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成功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對這兩種機制及其在地球動態演化過程中相互作用模式的深入理解、準確評估與判斷,是認識地球整體演化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凌研究員等從板塊運動驅動力這一基本問題入手,系統總結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與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相關的運動學、動力學系列研究,從不同時空尺度和動力學演化角度分析討論了兩者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 如果神仙真的存在,玉帝在平流層還是對流層?閻王在地幔還是地核
    畢竟,相比較於古代而言,人們對於天文以及地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但有人想過沒有,若是神仙真的存在的話,那麼玉帝等天上之神是生活在對流層,還是平流層?而閻王又是生活在地幔?還是地核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從各種影視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中國的神仙都是上下飛,而外國的神仙卻是橫著飛。
  • 地心深處有水嗎?下地幔660公裡深,為什麼會「進水」?
    地球上有大量的液態水,這使她在宇宙中顯得如此特別。水影響著氣候和地貌,孕育了萬物,滋養了生命。然而水對地球的作用還遠遠不止這些,它還參與了地球內部的巖漿活動、地幔對流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這些地心深處的水,而科學家在火山爆發時,可以從巖漿中找到一些從地心噴出來的水。
  • 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
    PNAS: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水是地球區別於其它行星的重要標誌物。除了在地表參與氣候變化、地貌變化以及一系列生命過程之外,水在地球深部巖漿活動、板塊俯衝、地幔對流等諸多地質過程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被認為是與地幔過渡帶相關的超深起源鑽石樣品的林伍德石包裹體中,Pearson et al.(2014)發現其中含有~1.5%的水,由此推斷地幔過渡帶可能至少存在含水量為~1 wt.%的富水區域。 然而對於更深的下地幔的含水情況,人們的認識還很有限,尤其是大量水能否以某種形式進入下地幔?是否能穩定地儲存在下地幔礦物中?
  • 南極洲下有巨大的地幔柱,這解釋為何冰蓋是如此不穩定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南極冰蓋下有一個大陸被河流和湖泊所覆蓋,其中最大的是伊利湖的大小。在常規的一年裡冰蓋融化並重新凍結,導致湖泊和河流周期性地從融水中迅速地填滿和流失。這一過程使得南極洲的冰凍表面更容易滑行,在一些地方上升和下降多達6米(20英尺)。在南極冰蓋下流動的水的概念圖。藍點表示湖泊,線條顯示河流。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
  • Nature: 熱液15N15N豐度指示地幔中氮的來源
    然而大氣中較高比例氮氣的存在也使得來自地幔的樣品普遍受到大氣混染的影響,這對於研究地球深處揮發份(如氮、稀有氣體等)的起源及運移過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地球對流地幔的δ15N值為-5‰± 3‰,地幔柱δ15N值介於0和+ 3‰之間,略高於對流地幔的值,與沉積物或蝕變洋殼的δ15N比值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