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2020-10-19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張理蒙等-GRL: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

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具有較高的解析度(~10 km),但依賴於深源地震的分布,僅適用於探測深源地震較為發育的俯衝地區;反射前驅波法可以探測大陸下方地幔深部的散射體,但依賴於臺站-地震分布,探測解析度較低(~數百km)。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陳棋福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濤副教授等合作,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成功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由於背景噪聲中的體波信號能量弱、穩相區狹窄,對體波特別是來自於深部地幔體波信號的提取極具挑戰性,相關研究和應用都頗為有限。

研究者們首次利用地震噪聲互相關方法發現了源自下地幔散射體的反射波。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動臺陣及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數據基礎(圖1)。在互相關函數疊加後的波形中,不僅清晰觀測到地幔過渡帶上下界面(410-km和660-km間斷面)的P-P反射波,同時在部分相關曲線約200 s處發現了未知的X震相(圖2)。為探明X震相的來源,他們獨闢蹊徑,聯合利用天然地震事件和噪聲產生的不同類型地震波,確證X震相為900-1000 km處下地幔散射體上的P-P反射波(圖3)。他們還進一步利用波形擬合對下地幔散射體的物理性質進行聯合約束,當S波、P波速度及密度異常分別為-7.2%、0.2%及0.6%時,理論地震圖與觀測結果擬合最佳(圖2f)。這表明探測到的下地幔散射體可能源自俯衝並進入到下地幔的洋殼,很可能與古老的Izanagi俯衝板塊在深部的殘片相關。

圖1 用於研究的地震臺站,主要由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動地震臺陣以及國家地震臺網構成。圖中Ⅰ區域為參考區域,沒有明顯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Ⅱ和Ⅲ區為探測到下地幔散射體的區域

圖2 不同區域深反射震相的對比。(a)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中可以看到明顯的面波信號;(b)截去前80 s信號後的深反射震相圖,研究中只採用了距離小於200 km的數據;(c)對(b)中數據進行動校正之後的圖像;(d)慢度圖譜中除了可以看到P410P和P660P震相外,在200 s附近還可以觀測到一個明顯的能量團;(e)以Ⅲ區域為例疊加後的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灰色範圍給出了95%置信區間;(f)三個區域的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彩色線條),黑色曲線為針對區域Ⅲ進行波形正演模擬獲得的理論地震圖,右上角數字給出了疊加用到的互相關曲線數量

圖3 噪聲互相關信號中提取的反射波與天然地震SdP轉換波探測到的異常體的空間分布,它們採樣到的空間位置基本一致

該項研究展示出地震背景噪聲技術在揭示地球深部結構方面的能力,打破了傳統的小尺度深部地幔探測局限於俯衝地區的限制。噪聲與傳統地震數據的聯合約束將實現對深部地幔結構和物性多角度的描摹,為全面認識全球下地幔不均勻性結構,進而理解地幔物質儲庫及特性、地幔混合效率等重要的地球動力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RL。(Zhang L, Li J*, Wang T, et al. Body wavesretrieved from noise cross-correlation reveal lower mantle scatterers beneaththe Northwest Pacific subduction zon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2020,47: e2020GL088846. DOI: 10.1029/2020GL088846)。本研究受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XBD1800000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聯合資助。

校對:張崧

相關焦點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等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
  • Science:「排序」地震記錄揭示核幔邊界的散射全景圖
    全球尺度地震層析成像結果揭示出下地幔底部在長波長尺度上(百-千km)具有顯著的不均勻性和複雜性,大的低剪切波速省(LLSVPs)以及超低速區域(ULVZ)與地表的熱點火山(Hotspot volcanoes)和大火成巖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的分布相關。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地幔中礦物相從上地幔到下地幔的劇烈變化,導致了地震波在其間傳播的波速和密度的變化。結合大量地震數據,科學家們認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邊界的深度約660千米。這也是該研究團隊選擇地下660千米進行研究的原因。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和導師姚華建教授,及相關團隊成員,在此區域進行了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 揭示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散射成像:一種高解析度地震成像和解釋的創新方法
    這種能量被稱為「鏡像」能量,也是地震解釋人員日常使用的地震信息。雖然相干性和體積曲率等解釋成像處理技術可以恢復或增強地震數據中的不連續,但是,在常規的處理成像過程中這些高解析度、低能量的信號被壓制了,所以無法恢復並加以利用。鏡像反射疊加(左)、散射疊加(右)。數據來源: Seitel.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研究相關的文章題目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通訊作者為姚華建教授。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原理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脈衝序列在傳輸通道上傳播時變得越來越弱,而傳統的接收和解碼數據的電子技術在精確這種衰減信號中的信息方面已經達到極限。信號脈衝可能會減少到只有幾個光子甚至平均小於一個光子的強度。在這點上,不可避免的隨機量子波動被稱為「散粒噪聲」,由於噪聲引起的不確定性佔了衰減信號的很大部分,這使得與量子相對的常規技術無法準確接收到信號。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在NASA「洞察號」平穩抵達火星區域,在70天的探測中,它的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然而令學者吃驚的是,檢測到火山地震450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發現。地震波動通過火星地幔,迴旋傳播。學者將那麼多次地震記錄,分別用兩部分進行區分。一個在P7低頻24波,一個在P9高頻150波。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蒂尼教授認為:高頻150波,在火星地幔中屬于振幅較小,地震帶輻射較淺區域。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3.利用地震波探測地幔        探測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這兩種波都是穿越地球內部的體波,它們分別對應於地震波通過巖石時產生的物理特性,縱波與聲波相似,速度比橫波快。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因此,通過狀態方程外推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數據並不可靠,地震反演依賴於地幔溫壓條件下原位測量得到的礦物的彈性數據。光散射技術正為研究地幔礦物的彈性性質提供著關鍵信息。 1.布裡淵光譜(BS)布裡淵光譜法主要是利用探測雷射穿過樣品時與樣品聲子發生非彈性相互作用產生散射光,通過測量雷射與散射光之間的頻率偏移可以直接算出聲速(圖3),因此樣品需要保持透明來發生光學散射。
  • Hydro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of merokarst aquifers in the...
    C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complex fluid-rock interactions using geoelectric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odeling tools.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超淺超高解析度地震反射成像成為活動斷裂帶地震災害與危險性評估的關鍵手段。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是窺探地球深部結構的一個窗口;P/S波波速擾動地震層析成像,產生較準確的地幔波速結構,為了解地幔構造和動力學作用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制約(楊文採、於常青,2011)。天然地震臺陣與主動源探測技術的結合是地球深部探測的重要發展方向。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地幔過渡帶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連續面(間斷面)之間的地幔部分,是聯繫上下地幔的紐帶。俯衝的海洋巖石圈和地幔過渡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對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的探測,可以為了解地幔溫壓條件、物質組分、巖石圈深俯衝等地球深部動力學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1914 年 B. 古登堡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測定地核的深度為2900千米,比現代精密測量的結果只差15千米。
  • 工程師:一種微弱光信號前置放大電路的設計
    它主要利用電子技術對光學信號進行檢測,並進一步傳遞、儲存、控制、計算和顯示。光電檢測技術從原理上講可以檢測一切能夠影響光量和光特性的非電量。它可通過光學系統把待檢測的非電量信息變換成為便於接受的光學信息,然後用光電探測器件將光學信息量變換成電量,並進一步經過電路放大、處理,以達到電信號輸出的目的。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原因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地震的行為與地震有很大不同,科學家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的不同。JPL從InSight中學到的三件最重要的事,首先是 「微弱的隆隆聲是常態」。這顆行星似乎有定期產生弱震的習慣,但強震卻很罕見。事實上,著陸器還沒能探測到大於3.7級的地震,按照地球標準,這已經相當溫和了。除此之外,在地球上的多風季節,實際探測地震被證明是困難的。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科學家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地震的行為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科學家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列出了該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任務中學到的三件大事。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的不同。JPL從InSight中學到的三件最重要的事,首先是 「微弱的隆隆聲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