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地幔過渡帶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連續面(間斷面)之間的地幔部分,是聯繫上下地幔的紐帶。俯衝的海洋巖石圈和地幔過渡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對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的探測,可以為了解地幔溫壓條件、物質組分、巖石圈深俯衝等地球深部動力學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西北太平洋俯衝帶北起千島群島,中經日本伊豆-小笠原地區,南至馬裡亞納群島,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的俯衝帶(圖1a)。該區域的中深源地震分布及遠震體波層析成像結果顯示:西北太平洋板片以較低角度 (~30°)俯衝,一直俯衝到我國東北地區 660-km 間斷面附近。受海域臺站分布限制,前人研究大都關注太平洋俯衝板片與 66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我國東北下方),而忽視了海域地區俯衝板片與 41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日本海下方)。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的博士生王新與導師李娟和陳棋福發展了用於海域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研究的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圖1b和c),並將該方法應用到日本海地區,獲得了日本海及其周邊區域上地幔間斷面結構(圖2)。研究表明:(1)長周期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研究海洋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的手段;(2)日本島西南部、日本海西部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的660-km間斷面總體表現為下沉,幅度約為15-20km。660-km間斷面的下沉體現了冷的俯衝板片與間斷面的相互作用;(3)日本島東部660-km間斷面表現為上隆,幅度約為15km,主要受俯衝板片後方熱異常影響;(4)400km貝尼奧夫等深線附近,對應於冷的太平洋板片與地幔過渡帶相互作用區域,410-km間斷面局部上隆,幅度約為15km;(5)在日本島東部,受俯衝板片後方熱異常影響,410-km間斷面發生輕微下沉;(6)在500km貝尼奧夫等深線以西,俯衝板片的上方,410-km間斷面出現大範圍下沉。他們認為在日本海西側、鄂霍次克海南部,以及中國東北地區觀測到的410-km間斷面的下沉與地幔過渡帶頂部高含水量有關。而該區域的普遍下沉,可能與新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的快速後撤相關。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Wang et al. Topography of the 410 km and 660 km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the Japan Sea and adjacent regions by analysis of multiple-ScS wav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 122: 1264–1283)。

  原文連結 

 

  1a)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及該研究中用到的地震事件和臺站分布;(b)長周期ScS多次反射波;(cScS多次反射波主震相(紅色) 和反射震相(藍色)的射線路徑 

 

圖2(a)和(b)410-km和660-km間斷面起伏形態。(c)ScS共反射點疊加剖面 

  地幔過渡帶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連續面(間斷面)之間的地幔部分,是聯繫上下地幔的紐帶。俯衝的海洋巖石圈和地幔過渡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對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的探測,可以為了解地幔溫壓條件、物質組分、巖石圈深俯衝等地球深部動力學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西北太平洋俯衝帶北起千島群島,中經日本伊豆-小笠原地區,南至馬裡亞納群島,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的俯衝帶(圖1a)。該區域的中深源地震分布及遠震體波層析成像結果顯示:西北太平洋板片以較低角度 (~30°)俯衝,一直俯衝到我國東北地區 660-km 間斷面附近。受海域臺站分布限制,前人研究大都關注太平洋俯衝板片與 66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我國東北下方),而忽視了海域地區俯衝板片與 41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日本海下方)。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的博士生王新與導師李娟和陳棋福發展了用於海域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研究的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圖1b和c),並將該方法應用到日本海地區,獲得了日本海及其周邊區域上地幔間斷面結構(圖2)。研究表明:(1)長周期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研究海洋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的手段;(2)日本島西南部、日本海西部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的660-km間斷面總體表現為下沉,幅度約為15-20km。660-km間斷面的下沉體現了冷的俯衝板片與間斷面的相互作用;(3)日本島東部660-km間斷面表現為上隆,幅度約為15km,主要受俯衝板片後方熱異常影響;(4)400km貝尼奧夫等深線附近,對應於冷的太平洋板片與地幔過渡帶相互作用區域,410-km間斷面局部上隆,幅度約為15km;(5)在日本島東部,受俯衝板片後方熱異常影響,410-km間斷面發生輕微下沉;(6)在500km貝尼奧夫等深線以西,俯衝板片的上方,410-km間斷面出現大範圍下沉。他們認為在日本海西側、鄂霍次克海南部,以及中國東北地區觀測到的410-km間斷面的下沉與地幔過渡帶頂部高含水量有關。而該區域的普遍下沉,可能與新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的快速後撤相關。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Wang et al. Topography of the 410 km and 660 km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the Japan Sea and adjacent regions by analysis of multiple-ScS wav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 122: 1264–1283)。
  原文連結 
 
  圖1(a)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及該研究中用到的地震事件和臺站分布;(b)長周期ScS多次反射波;(c)ScS多次反射波主震相(紅色) 和反射震相(藍色)的射線路徑 
 
圖2(a)和(b)410-km和660-km間斷面起伏形態。(c)ScS共反射點疊加剖面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通過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研究,我們認為俯衝板片的上界面與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洋殼、洋幔界面)相關,而俯衝板片下側軟流圈的部分熔融則導致板片的下界面清晰可辨。本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約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處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了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塊下側的高含水量。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陳棋福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濤副教授等合作,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成功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地球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會引起不同的地震學響應,其中,兩種偏振特性不同的地震面波—Rayleigh波和Love波在傳播速度上的明顯差異(L-R discrepancy)常常被認為是由於地殼上地幔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引起的。
  • 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 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孫偉家與教授B. L. N.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比如,從附近結構反彈的回聲波較快抵達震波探測器,遇到體積大的結構回聲波較強。通過各地震波探測器搜集的數據,分析回聲波經過的時間、振幅,科學家可以繪製地下巖石的結構模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比如,從附近結構反彈的回聲波較快抵達震波探測器,遇到體積大的結構回聲波較強。通過各地震波探測器搜集的數據,分析回聲波經過的時間、振幅,科學家可以繪製地下巖石的結構模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地球的結構就像一個雞蛋 在先前研究中,科學家藉助地震波在地球內部不同部位的傳播特點,將地球內部構造從內到外劃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圖片來自網絡) 藉助地震波研究,科學家們又將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目前人類所認識的地幔是什麼樣子呢?科學家們給出了地幔的物質構成及其隨深度的變化情況: 上地幔是一種堅硬的巖石,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混合物組成。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最近,中國地球化學家李曙光院士領導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鎂同位素示蹤全球深部碳循環獲得重要進展,發現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將大量的沉積碳酸鹽帶入中國東部上下地幔過渡帶,使中國東部上地幔形成一個巨大的碳庫,且該碳庫第四紀以來處於向大氣釋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
  •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劉伊克等-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波是探測地球結構組成及深部資源最為有效的手段。不同的地下結構,地表觀察到的走時信息可能相同,但其振幅反映的地球介質的動力學信息不會相同。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不同的地下結構,地表觀察到的走時信息可能相同,但其振幅反映的地球介質的動力學信息不會相同。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慮地震波走時信息,更重要的是考慮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學、區域地震學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傳統的全波形反演(FWI)試圖通過最小化目標函數來找到最佳模型,目標函數被定義為模型預測的數據與觀察到的數據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