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的博士生王新與導師李娟和陳棋福發展了用於海域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研究的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圖1b和c),並將該方法應用到日本海地區,獲得了日本海及其周邊區域上地幔間斷面結構(圖2)。
-
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團隊與中國科大和國際同行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並揭示了地幔410千米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不久之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背面著陸,探索深空的奧妙;而地球科學工作者也一直致力於揭示地球內部的秘密。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大約從1900年以來,在物理學和新技術的幫助下,諸如大地測量學和地震學一類的地球物理研究開始興旺起來,產生了地殼均衡說的原理和地球內部分層結構的觀點。然而,不管上述各種情況及學科本身已有很久歷史,地球動力學仍舊是一個高度推測性的學科(Scheidegger,1963)。
-
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孫偉家與教授B. L. N.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1914 年 B. 古登堡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測定地核的深度為2900千米,比現代精密測量的結果只差15千米。
-
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_世界地理輔導_中考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採集地幔樣本 地球上的元素成份與太陽和其它行星上的一樣(除了氫和氦,因為這兩種元素不受地心引力的控制)。減去地核中的鐵,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由鎂、矽、鐵和氧組成的,大致與石榴石的成份相同。 要準確地說出地幔內部某個指定的深度會有什麼樣的礦物質混合體確實是個複雜的問題,我們還沒能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搜遍全球尋找地幔柱新證據(圖)
搜遍全球尋找地幔柱新證據(圖) 通過釋放地殼內部被壓抑的熱量,地幔柱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國留尼旺島皮頓德拉富內茲火山下可能存在地幔柱。圖片來源:RICHARD BOUHET 今年秋季,Karin Sigloch航行進入印度洋,探尋她於一年前在此地設下的監測器。
-
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
【前沿報導】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從全球一維地震學模型看地球的下地幔,絕大部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地震觀測與反演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看」到下地幔其實有著不同尋常的精彩。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7:12:25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Rafael Casellas和科羅拉多大學 Francisco J.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