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科學》雜誌以特選欄目介紹了該工作。

鐵方鎂石中的鐵從有磁矩的高自旋態轉變到沒有磁矩的低自旋態會顯著降其波速,但不同於其它礦物相變有一個明顯的波速間斷面,鐵方鎂石中的鐵是逐漸從高自旋態過渡到低自旋態,是一個平滑的相變,這導致利用地震學手段探測該轉變的努力沒有成功,該轉變被認為是地震學不可見的。

吳忠慶教授研究組通過分析自旋轉變下的彈性數據,發現自旋轉變可在地震層析成像圖中留下可觀測的多個特徵,例如它會導致縱波波速在~1750公裡深度對溫度變化不敏感,其後果就是起源於深部的地幔柱會在~1750公裡深度中斷,這樣的現象已經在夏威夷等地多個熱點下的地幔柱縱波成像圖中觀測到,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地幔柱是起源於核幔邊界的熱物質上湧流,穿越整個地幔到達巖石圈底部,是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能夠解釋地表熱點軌跡,大火成巖省形成等眾多地質觀測現象,因此直接證實地幔柱是地球科學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利用熱物質波速慢的特點,地震學成像是目前觀測地幔柱主要手段。但實際觀測發現多個地幔柱在~1750公裡深度波速並沒有明顯變慢,即上湧熱物質在這個深度左右突然變的不熱,這很難理解,也跟地幔柱的整個概念有衝突。

該研究組的研究結果表明,上湧物質其實還是熱的,只不過自旋轉變下縱波波速在這個深度對溫度變化不敏感,給人溫度不高的錯覺,該研究工作給地幔柱模型強有力的支持。由於找到了識別自旋轉變的特徵,可以預期自旋轉變一定會象橄欖石系列相變、後鈣鈦礦相變一樣有力地促進了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和導師姚華建教授,及相關團隊成員,在此區域進行了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 揭示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主要包括位於西部和中部的前寒武克拉通,即西澳大利亞克拉通、北澳大利亞克拉通和南澳大利亞克拉通,以及位於東部海岸的顯生宙造山帶。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高鎂閃長巖的成因在國際上主要有三種模式:(1)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用來解釋如新生代日本Setouchi島以及許多太古代綠巖帶中的sanukitoid的成因);(2)俯衝板片熔體與地幔楔發生反應;(3)加厚下地殼(榴輝巖相)發生拆沉和部分熔融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
  • 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最近,中國地球化學家李曙光院士領導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鎂同位素示蹤全球深部碳循環獲得重要進展,發現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將大量的沉積碳酸鹽帶入中國東部上下地幔過渡帶,使中國東部上地幔形成一個巨大的碳庫,且該碳庫第四紀以來處於向大氣釋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
  •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2020-09-24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質地球所利用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健高通訊員王敏)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2018-01-22 06:3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超級火山噴發概念圖多次引發地球巨變的超級火山,其成因卻與水有關。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來自深部的地幔柱活動有關, 是地幔柱巖漿活動的直接產物。都是礦產資源豐富之地,著名的攀枝花鐵礦,就位於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區域。 「對於大火成巖省形成機制的研究,將幫助人類更好地去發現新的礦產資源。」
  • 中國學者破解成因
    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