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健高通訊員王敏)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但地球上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大都單獨存在,也沒有證據顯示存在二者成因相連的現象,因此科學家一直未能找到「地幔柱假說」的證據。要想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洋底高原和海山鏈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

實際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夏威夷海山鏈以外,西太平洋還有一個卡洛琳海山鏈。卡洛琳海山鏈臨近雅浦海溝和世界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位於海底地質運動活躍地帶。與夏威夷海山鏈不同的是,卡洛琳海山鏈西端連接一個巨大的卡洛琳隆起,隆起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端、雅浦島弧以東的三角區。

張國良研究團隊通過「科學」號考察船首次獲得了卡洛琳隆起不同部位的拉斑和鹼性玄武巖。

研究團隊發現,在卡洛琳隆起處採集到的拉斑玄武巖微量元素與典型的洋底高原玄武巖非常相似,同時它的鹼性玄武巖則與東部相連的卡洛琳海山鏈玄武巖幾乎重疊。這些結果首次證明了西太平洋存在一個巨大火山活動形成的卡洛琳洋底高原。

研究還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拉斑玄武巖形成於1500萬至2400萬年之間,明顯早於卡洛琳海山鏈,且兩者代表巖石「基因」的玄武巖同位素又非常相似,這說明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很有可能來自同一地幔柱。

結合本次研究,研究團隊認為卡洛琳高原—海山鏈系統的時空分布和成因上符合「地幔柱假說」的基本模型,這對進一步證實「地幔柱假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如果地幔柱假說成立,那麼隨著板塊構造就一定會出現有空間聯繫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因此,為了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二者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
  • 來自地心的神秘之柱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事件背後的主角,它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板塊構造學說之外最重大的發現,也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它誕生於行星之核,橫衝直撞,轟裂地表,淌出巖漿洪流。然而,科學家發現穩定板塊的內部仍然發育著的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巖漿活動,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是板塊構造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於是,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摩根(W.J.Morgan)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 「地幔柱假說」。
  •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儘管如此,需要對地幔柱假說進行重新評價的根本原因對大部分學者而言並非十分清楚.主要原因可歸結為:(1)許多觀察與地幔柱最初模型的預測結果不符.(2)地幔中產生熱地幔柱所需要的那種對流可能並不存在.
  • 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刊登。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但是,人們卻在穩定板塊的內部,的確發現與預測完全不相符的活躍行為——比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比如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些地質運動,無論在強度和影響效應上,都足以與板塊構造體系下的火山弧、造山帶等經典現象相媲美,完全不是那些可以忽略的誤差選項。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科學家闡釋柱狀熔巖流軌跡之謎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黃石火山下隱藏一個「地幔柱」,深達數千公裡
    黃石火山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地方,現在一項即將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地球表面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黃石國家公園是美國的一個旅遊熱點,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來此遊玩,該公園位於一座超級火山之上,這座超級火山可能會發生8級的噴發,那麼超級火山下面是什麼呢?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目前,大洋鑽探是了解深海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我國已晉級為這一領域的主要「玩家」。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那意味著,在地球板塊分離邊界的這片海底,地幔不再如以往所知那樣,被厚厚巖漿巖所覆蓋,而是如同雞蛋在此被剝了一片殼,顯出一小塊「蛋白」。  今天,始於這方「蛋白」,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對地球科學最大爭論——「地幔羽」假說發起挑戰。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同期刊登的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勒倫教授這樣評價:「他們的工作對我們深入理解地幔,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科學家面對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難題,正在以地球整體系統的視角,審視和構築新的理念,捕捉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全球構造、固體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對稱性和非穩態運動等,已成為地學界關注的最活躍的前沿領域。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驅動板塊運動的動力主要來自其下面的地幔對流運動,為了查明地幔物質的運動規律,在20 世紀70~80 年代眾多地球化學家聚焦到地幔地球化學研究。高溫的深部地幔會向溫度較低的淺部上湧運動,並因減壓而發生部分熔融,從而產生玄武巖漿。這些玄武巖漿噴出地表成為地殼的一部分,它們攜帶了地幔的信息。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這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第360航次,也是名為「SloMo」計劃的第一個航次。「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