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Chemical Geology)在線刊發了該研究機構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

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如果地幔柱假說成立,那麼隨著板塊構造就一定會出現有空間聯繫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

因此,為了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二者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然而,地球上的海山鏈和洋底高原大多單獨存在,還沒有證據顯示存在二者成因相連的現象。實際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夏威夷海山鏈以外,西太平洋還有一個年青的卡洛琳海山鏈。與夏威夷海山鏈不同的是,卡洛琳海山鏈西端連接一個巨大的卡洛琳隆起,直徑約600千米。隆起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端、雅浦島弧以東的三角區,是由東、西卡洛琳脊組成。卡洛琳隆起對西太平洋島弧系統演化有重要影響,改變了馬裡亞納-雅浦島弧系統的構造演化軌跡,目前正以極低速率向雅浦海溝匯聚。但是,卡洛琳隆起的地質學性質和形成時代在國際上一直都不清楚。

據介紹,張國良研究團隊通過「科學」號考察船首次獲得了卡洛琳隆起不同部位的拉斑和鹼性玄武巖,研究發現這些拉斑玄武巖微量元素與典型的洋底高原玄武巖非常相似,鹼性玄武巖在則與東部相連的海山鏈玄武巖幾乎重疊。這些結果首次證明了西太平洋存在一個巨大火山活動形成的卡洛琳洋底高原。

研究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拉斑玄武巖形成於15-24 Ma(百萬年)之間,明顯老於卡洛琳海山鏈。地球化學分析還顯示,這個洋底高原的火山源區與東部卡洛琳海山鏈可能具有相同來源。目前已經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證據顯示,卡洛琳海山鏈的巖漿來自很深的下地幔。

結合本次研究,張國良研究團隊認為卡洛琳高原-海山鏈系統的時空分布和成因上符合「地幔柱假說」的基本模型,這對進一步證實「地幔柱假說」提供了重要證據。(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參與互動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新華社青島3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副研究員張錦昌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or spreading implied by Tamu Massif magnetic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然而,不管上述各種情況及學科本身已有很久歷史,地球動力學仍舊是一個高度推測性的學科(Scheidegger,1963)。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儘管如此,需要對地幔柱假說進行重新評價的根本原因對大部分學者而言並非十分清楚.主要原因可歸結為:(1)許多觀察與地幔柱最初模型的預測結果不符.(2)地幔中產生熱地幔柱所需要的那種對流可能並不存在.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圖1)。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是什麼地質事件導致了太平洋板塊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但是,科學家從遠古帶回的數據卻不會因人們的自作多情而改變絲毫。自5.4億年前的生物大爆發以來,幾近所有的大型滅絕發生之時,人們總能夠在當時的地層中找到某次巨型巖漿溢流災難的影子。這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只是巧合。巖漿溢流災難聽起來固然震撼,但它本身也不過是一種地質現象,追根溯源,它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球偉力在推動著它呢?為此我們有必要進行一次全新的地心旅行。
  • 來自地心的神秘之柱
    然而,科學家發現穩定板塊的內部仍然發育著的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巖漿活動,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是板塊構造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於是,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摩根(W.J.Morgan)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 「地幔柱假說」。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科學家闡釋柱狀熔巖流軌跡之謎
  • 黃石火山下隱藏一個「地幔柱」,深達數千公裡
    黃石火山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地方,現在一項即將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地球表面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黃石國家公園是美國的一個旅遊熱點,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來此遊玩,該公園位於一座超級火山之上,這座超級火山可能會發生8級的噴發,那麼超級火山下面是什麼呢?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科學」號4月10日電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稱為「海底花園」。近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並「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啟航赴西太平洋科考
    央廣網青島11月26日消息(青島臺記者楊有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今天在青島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相關觀測網升級及洋流觀測任務。
  • 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刊登。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地幔柱學派 Morgan( 1971) 最早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認為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地幔柱上湧導致大陸隆起、 破裂並最終裂解。在古地理重建的基礎上,Anderson( 1982, 1994) 發現現今的大西洋-非洲高大地水準面(Atlantic-African geoid high)位於 Pangea 超大陸的中心,而全球絕大多數的「熱點」均位於該高大地水準面和赤道太平洋高大地水準面上, 並伴隨持續 100my 的大範圍高溫巖漿活動, 超大陸的隔熱作用使得下覆地幔產生熱膨脹和水平溫度梯度,導致使大陸發生隆起和破裂。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同時,西太平洋還是我國的核心戰略海區,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軍事活動安全、資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重大需求,因此開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國內外科學家及研究機構應該通過開展更廣泛的合作,繼續推動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相關研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那意味著,在地球板塊分離邊界的這片海底,地幔不再如以往所知那樣,被厚厚巖漿巖所覆蓋,而是如同雞蛋在此被剝了一片殼,顯出一小塊「蛋白」。  今天,始於這方「蛋白」,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對地球科學最大爭論——「地幔羽」假說發起挑戰。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同期刊登的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勒倫教授這樣評價:「他們的工作對我們深入理解地幔,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可見,地幔對流說是一個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證據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太陽系,由內而外,行星天體公轉速度不斷降低,可以想像得到,最外層的太陽系天體(或奧爾特雲迷你天體?)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繞太陽公轉。地幔環流說主張,地幔流有其自身屬性,與洋底裂紋沒有必然聯繫,洋底裂紋不可能左右地幔環流,洋底裂紋只不過是地球天體演化到特殊階段的特殊產物,如同火星海洋的消失演化,未來數億年後,地球海洋消失後,洋底裂紋也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