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2020-12-03 環球科學貓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

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日本海是太平洋弧後盆地系統的一部分,地殼和上地幔具有複雜的深度和強烈的地震活動。利用P波和S波到精確定位的深度斷層階段,局部地震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東部邊緣地殼和上地幔強烈的橫向非均勻性運動。

科學家表示,環境噪聲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下的薄地殼和薄巖石圈,以及日本海西部和東部邊緣以下淺層地幔中的顯著低速異常。海底地震計和電磁計觀測顯示,在200公裡到300公裡處。這正是太平洋板塊的上方區域,淺層和深層板塊發生脫水。

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下面具有簡單的幾何形狀,並且板塊在東北亞邊緣下方約600公裡處發生地震。菲律賓海洋板塊內露出一塊消減的過渡帶,反映了太平洋板塊快速,深俯衝導致的角流。所以在日本西部邊緣經常發生深度500公裡,7級以上的地震,當然可能跟該區域的火山形成也有關係,這目前是一個初步的結果。

日本氣象廳最近也發布了板塊運動導致得到海槽附近的活動情況,圍繞最近的南海海槽地殼活動,沿海溝路線仍然可能發生地震,目前也沒有較大的變化,時常的深低頻地震轉移到了德島縣豐後水道的板塊邊界附近。3月多個地區發生了地殼變形的情況,2月下旬也有部分。

根據科學觀測發現,長期板塊運動引起的沉澱趨勢仍然是存在的,日本海溝目前還沒有其他沿線區域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大,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也不屬於海溝的區域。西部邊緣的地震對海溝的也是影響不大的。

總結:日本海海下的地幔楔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導致形成的,這就是板塊之間的運動產生的,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減小也說明其他板塊壓力的擴散,板塊的運動都是時刻在運動,只是存在強度的大小,這只是作為地震的一個小參考標準,不少科學家們也有除了板塊運動之外的研究地震方法,越來越多的參考因素也開始考慮到其中。

(感謝每一位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相關焦點

  • 菲律賓板塊向北擴展,形成板塊或地幔的推力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球上,活躍的地震帶在日本區域導致的地震非常的多。在前幾天,日本附近海域也才發生過5到6級左右的地震,日本的伊佐島區域應該是當前日本最為活躍的地震位置,都是存在連續的地震發生,除了日本的本區域板塊活躍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存在一樣的問題。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130 ~ 120Ma ( Zhu etal, 2011),顯示與古太平洋俯衝板片在地幔過渡帶滯留脫水密切相關 ;      (6)古太平洋板塊後撒的起始時間在早白堊世,與此同時在東亞大陸形成大地幔楔。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Chemical Geology)在線刊發了該研究機構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本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約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處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了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塊下側的高含水量。板塊俯衝是地球上最宏大、最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動力地形的追溯也源於對地表地形的定量檢驗和試圖發現其與均衡地形的偏差(Flament等,2013)。事實上,板塊構造理論(當今地學的基礎)認為板塊俯衝和地幔對流是常態,因此動力地形的存在不可避免。
  •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地幔環流說主張地殼大陸的漂移動力來自地殼下面快速流動的地幔所形成的摩擦拖曳力,如同漂流河流中的小船,沿著河道快速漂移。然而,地球是個球體,不是寬闊的大河,地幔環流的動力來自哪裡?如何形成閉環?很顯然,地球內部地幔和地心是一體的,地幔環流離不開地心的動力支持。
  • 史前巨型火山噴發或由地球巖石板塊撕裂造成
    「斯廷斯-哥倫比亞河泛布玄武巖事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史前巨型火山噴發實際上可能由地球巖石板塊出現「泰坦尼克式」撕裂造成,而不是潛伏在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造成。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
  • Nature Communications: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
    西太平洋Izu-Bonin-Marianna(IBM)俯衝帶保存有最完整的俯衝起始的巖漿記錄(圖1),是研究俯衝如何起始的絕佳場所。在這個地區開展的拖網和深潛採樣研究顯示,俯衝起始最早的產物是一套弧前玄武巖(FAB,類似于洋中脊處產出的玄武巖)。隨後是一套玻安巖,這種熔巖,特別是高矽玻安巖,一般認為是由於俯衝板塊脫水引起淺部的虧損地幔發生熔融而形成。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
  • 日科學家稱發現板塊運動新證據 地幔或為誘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3月30日報導,日本海洋結構研究開發團隊近日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已發現確鑿證據,證明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運動是造成地球板塊運動的原因。此前,雖然地幔對流運動引起地錶板塊運動這一說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
  • 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巖漿活動
    隨後是一套玻安巖,這種熔巖,特別是高矽玻安巖,一般認為是由於俯衝板塊脫水引起淺部的虧損地幔發生熔融而形成。因此,部分學者認為玻安巖是標誌著俯衝起始的直接地質證據(Arculus et al., 2015),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熔巖不能代表俯衝起始,僅代表俯衝過程中某個階段的產物(吳福元等,2018)。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馬爾佩洛板塊以位於其上的一座島嶼和洋脊命名,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57塊板塊,也是近十年來發現的第一塊板塊。科學家們相信,還有更多的板塊等待我們去發現。 太平洋巖石圈板塊外圍大致與環太平洋火山帶一致,是漂浮在地球地幔上層的十大剛性構造板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