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
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日本海是太平洋弧後盆地系統的一部分,地殼和上地幔具有複雜的深度和強烈的地震活動。利用P波和S波到精確定位的深度斷層階段,局部地震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東部邊緣地殼和上地幔強烈的橫向非均勻性運動。
科學家表示,環境噪聲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下的薄地殼和薄巖石圈,以及日本海西部和東部邊緣以下淺層地幔中的顯著低速異常。海底地震計和電磁計觀測顯示,在200公裡到300公裡處。這正是太平洋板塊的上方區域,淺層和深層板塊發生脫水。
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下面具有簡單的幾何形狀,並且板塊在東北亞邊緣下方約600公裡處發生地震。菲律賓海洋板塊內露出一塊消減的過渡帶,反映了太平洋板塊快速,深俯衝導致的角流。所以在日本西部邊緣經常發生深度500公裡,7級以上的地震,當然可能跟該區域的火山形成也有關係,這目前是一個初步的結果。
日本氣象廳最近也發布了板塊運動導致得到海槽附近的活動情況,圍繞最近的南海海槽地殼活動,沿海溝路線仍然可能發生地震,目前也沒有較大的變化,時常的深低頻地震轉移到了德島縣豐後水道的板塊邊界附近。3月多個地區發生了地殼變形的情況,2月下旬也有部分。
根據科學觀測發現,長期板塊運動引起的沉澱趨勢仍然是存在的,日本海溝目前還沒有其他沿線區域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大,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也不屬於海溝的區域。西部邊緣的地震對海溝的也是影響不大的。
總結:日本海海下的地幔楔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導致形成的,這就是板塊之間的運動產生的,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減小也說明其他板塊壓力的擴散,板塊的運動都是時刻在運動,只是存在強度的大小,這只是作為地震的一個小參考標準,不少科學家們也有除了板塊運動之外的研究地震方法,越來越多的參考因素也開始考慮到其中。
(感謝每一位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