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棒!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2020-12-07 騰訊網

生命在於運動,對於生命星球——地球,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會圍著太陽公轉,也會繞著自己的地軸自轉。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並將所觀測到的大量真實的數據,用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繪製成像。地質學家們,將板塊運動的前後變化、把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清晰可辨地展示出來。更揭示出:古老的太平洋的海床遺蹟,原本所夾帶的海水,會在150~200 公裡的深度,大部分都會從板塊釋放出來。可若在冷的俯衝環境下,一部分水,依然可以通過儲存在硬柱石和矽酸鹽等礦物中,進入到更深處的地幔。

這些新的研究結果,都給地球地質學帶來重要的理論性突破!並以專業學術論文的形式,正式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獲得世界同行的認可。

一般地殼板塊之間,在碰撞過程中,一個板塊在俯衝帶被擠壓到另一個板塊下面,最終被推進到地球的更深處。通過中國地質團隊的努力,成功地把這一史詩般的現象,用最形象的科學圖案,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向人們展示出來。

從專家繪測出的西北太平洋俯衝帶概覽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板塊的俯衝過程:向下俯衝帶,本身是位於遠東地區的,板塊呈相對較淺的25度角向下傾斜。而日本島嶼正好也是位於這個俯衝板塊的100公裡以上。

也得益於這種創新式的成像技術,讓科學家們,對俯衝板塊到達地幔過渡帶,這一部分,在地下究竟會發生什麼,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既包括它會變形到什麼程度,以及它從海洋地殼中會失去了多少水分等等。

通過這些研究,人們再次深刻地認知到,板塊實際上在地幔過渡帶變形很多,它變軟了,所以它很容易變形。而過去存在最大的爭論在於,海洋板塊原本富含的水分,是否也能釋放到那個深度。而如今更多的證據表明,遠比人們想像中更多的水,或許以特定的形式留在板塊內部,隨同它慢慢進入更深的地底之下。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深入巖石圈的底層深處,但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人們慢慢對我們這個地球,有更多感知與認識,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度感嘆不已。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通過中國地質團隊的努力,成功地把這一史詩般的現象,用最形象的科學圖案,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向人們展示出來。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130 ~ 120Ma ( Zhu etal, 2011),顯示與古太平洋俯衝板片在地幔過渡帶滯留脫水密切相關 ;      (6)古太平洋板塊後撒的起始時間在早白堊世,與此同時在東亞大陸形成大地幔楔。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專家根據這些地殼巖石運動的特點,將其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之間是相對運動的,數十億年來,這些運動讓地球的陸地多次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            這項科研成果,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多個地震臺站組成的地震波檢測網絡發現的,來自我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對地底下傳來的地震波來研究地質構造時,發現並親眼見證了這一史詩級的自然現象,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區域正在脫離母體,悄悄地潛入亞歐板塊下方!
  • 專家發現新情況,太平洋板塊潛入我國下方600公裡處,危險嗎?
    或許你會覺得地球地面牢固可靠,如果你真是這麼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到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雙重影響,地面在緩慢發生沉降、抬高、俯衝和拉伸等相對運動,專家根據地殼移動情況,將地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2020-10-21 14:1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現在, 休斯敦大學的地質學家宣稱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數千萬年前下插到地表下的古構造板塊的遺蹟。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   新華社電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他對本刊記者說,「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幾個釐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次大地震。」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海底擴張假說認為,由于洋中脊不斷噴發的玄武巖造成了海底擴張,像傳送帶一樣拖動大陸板塊發生漂移。基於泛大陸的裂解,其結論是現代海洋中的洋殼板塊都是160Ma以後的,洋中脊附近因為都是新生成的巖石,其年齡應該是0。事實上是這樣的嗎?任紀舜等人(2015)通過全球深海鑽探和地球物理調查研究,發現全球大洋中存在大量古大陸殘片。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圖 3 190 Ma古太平洋的板塊構造格局重建相對運動速度重建表明,自190 Ma以來,依澤奈崎—法拉隆圖 16 85 Ma古太平洋的板塊構造格局重建可見,太平洋板塊不完全是沿著依澤奈崎、法拉隆、菲尼克斯、太平洋四板塊之間三支洋中脊簡單擴展生長的而成
  • 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具體如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8日22時49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北緯40.51度,西經126.20度)發生 6.7級地震,震源深度10 千米。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9日1時38分,在索羅門群島(南緯10.67度,東經161.32度)發生 7.8級地震,震源深度40 千米。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臺灣花蓮地震所傳達的太平洋及其海底古陸板塊的動態信息!
    距離臺灣花蓮2月6日6.5級地震已經過去半個月有餘,伴隨著中國最隆重的春節歡慶氣氛,地震的陰霾在人們的記憶中似乎淡淡散去。臺灣島是地震多發的島嶼,流行的地學觀點認為臺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西北太平洋海底板塊的交界處,由於二者碰撞擠壓,導致臺灣島處於身不由己的地質動蕩活動中,一旦能量釋放在島上,就會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從局部來看,此種觀點似乎站得住腳。然而,將問題延伸開來,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海底板塊為何碰撞?為何擠壓?意義何在?
  • 100公裡「脫水」斷層,美國海岸巖石圈下沉?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加州中部的地區,存在約100公裡處的大量冷卻區域。通過研究發現,這部分是已經脫水的地質層,就是以前法拉隆洋塊的殘存板塊。這一塊數是百萬年前在北美滑動的古板塊大塊,仍然存在於加利福尼亞中部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
  •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根據夏威夷-帝王島鏈的重新定年與澳洲-南極洲板塊重建的結果,還原了五千萬年前太平洋板塊運動轉向的機制。  夏威夷-帝王島鏈是早期研究熱點與板塊運動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其中:帝王島鏈位置較北、南北向分布;夏威夷島鏈位置較南、西北-東南向分布。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馬爾佩洛板塊以位於其上的一座島嶼和洋脊命名,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57塊板塊,也是近十年來發現的第一塊板塊。科學家們相信,還有更多的板塊等待我們去發現。 太平洋巖石圈板塊外圍大致與環太平洋火山帶一致,是漂浮在地球地幔上層的十大剛性構造板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