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位於太平洋西岸的我們,昨天夜裡呼呼睡覺時,太平洋東線和南線搞出了不小的動靜。一個7.8級,一個6.7級,都是海域淺源地震,USGS直接上了海嘯預警標識。具體如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8日22時49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北緯40.51度,西經126.20度)發生 6.7級地震,震源深度10 千米。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9日1時38分,在索羅門群島(南緯10.67度,東經161.32度)發生 7.8級地震,震源深度40 千米。
動靜不小,都是太平洋大板塊跟周邊的鄰居板塊鬧矛盾搞的。上世紀初,法國人勒皮雄最早提出全球六大板塊時,太平洋板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活躍的一塊,這些年來跟鄰居板塊相處並不和諧,火山和地震頻發。來認識一下這個板塊。
上圖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到著名的太平洋板塊。
也可以這麼看,中間這個大大的,有一半紅色一半綠色還有一小塊橙色邊界劃定的,就是太平洋板塊。為啥要分顏色呢?因為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邊界作用。綠色表示匯聚邊界,就是太平洋板塊跟鄰居板塊拼命擠呀擠的,比如它跟歐亞板塊交界以及北美板塊的一部分,都是綠色的,說明在互相擠壓。由於太平洋板塊屬於大洋板塊,從密度上要比大陸板塊重,所以一般都是太平洋板塊擠到下方。紅色呢,表示離散邊界,意思就是,它們在互相遠離。比如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板塊之間,由於離散作用,形成了太平洋——南極洋脊。那麼橙色的,表示轉換邊界,也就是平移作用,太平洋板塊跟印澳板塊之間有一段巨大的轉換邊界,邊界經過一個海島國家叫紐西蘭,上個月發生7.8級大地震的那個。太平洋板塊跟北美板塊在聖安德烈斯斷層那裡也有一段呈現平移作用。
由於太平洋板塊不太安分,跟周邊鄰居板塊關係比較緊張,「火氣」比較大,所以時不時要來個地震啥的。當然,太平洋板塊實力雄厚啊,一般小地震看不上,能在它邊界上折騰起來的地震,通常小不了。昨天夜裡這倆地震,加上上個月紐西蘭的7.8級地震,都夠級別吧。事實上,全球範圍內有三大地震帶,其中一個就是以太平洋板塊命名的,環繞太平洋板塊,處處有爭端,有地震。
太平洋板塊如此霸氣囂張,與它一貫「奉行」的「擴張主義」原則是分不開的,要知道,它原來可沒現在這麼大,那是慢慢摩擦起火,跟鄰居搶地皮搞大的。簡單回顧一下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啊。
中侏羅紀時(大約距今1.8億年前),大致位於現在太平洋位置的泛大洋主要由三個大洋板塊組成:伊邪那岐板塊(這名字如此日式風格,搞不好是日本人取的,不過這個板塊的確對日本的形成產生了巨大作用)、法拉龍板塊和菲尼克斯板塊,這三大板塊向四周做放射運動。太平洋板塊在這三個板塊的三聯點處形成,這時候還很小。
那時候中國古大陸也就剛剛形成不久,從這個圖左上角看,古特提斯洋已經閉合了,原來分散開的華北、揚子、塔裡木塊體已經合併成了完整大陸。
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大約距今1.5—1.2億年前),太平洋板塊的擴張逼迫伊邪那岐板塊向歐亞大陸西岸下俯衝,另外東邊的法拉龍板塊除了向北美洲和南美洲下俯衝外,還馱著各種小地體向北美洲靠近。
晚白堊紀時期(大約距今80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已經長得很大了,而伊邪那岐板塊已經快沒了,所以說大洋型板塊長得快滅得也快。另外南邊的菲尼克斯板塊因為北移的澳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擴張被掐斷了。
這就是現在的樣子了,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裡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都是法拉龍板塊的殘餘。靠擠壓老前輩們膨脹成這樣的太平洋板塊同樣也進入衰亡期了,盛極而衰是永恆不變的地球演化真理啊。
演化程度劇烈,那麼過程中隨著壓力的傳遞和積累,自然免不了通過地震、火山等形式進行能量釋放。儘管太平洋沿線海島星羅棋布,藍天大海美景無限,但是同樣,它們也是最容易遭受板塊運動產生自然災害的地方。在星球級別的板塊演化歷史上,人類的存在時間還太短,甚至人類將來存在的時限都無法與板塊的壽命相提並論。對於人類來說,一場大地震無異於山崩地裂的存在,對於板塊來說,也就是活動了下筋骨擦破了點皮。
這段時間,太平洋板塊,有點活躍過分噢。(圖片來自網絡,板塊演化史內容感謝地理吧網友「絕不手加減」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