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2021-01-19 慧眼看災害

當位於太平洋西岸的我們,昨天夜裡呼呼睡覺時,太平洋東線和南線搞出了不小的動靜。一個7.8級,一個6.7級,都是海域淺源地震,USGS直接上了海嘯預警標識。具體如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8日22時49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北緯40.51度,西經126.20度)發生 6.7級地震,震源深度10 千米。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9日1時38分,在索羅門群島(南緯10.67度,東經161.32度)發生 7.8級地震,震源深度40 千米。 


動靜不小,都是太平洋大板塊跟周邊的鄰居板塊鬧矛盾搞的。上世紀初,法國人勒皮雄最早提出全球六大板塊時,太平洋板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活躍的一塊,這些年來跟鄰居板塊相處並不和諧,火山和地震頻發。來認識一下這個板塊。




上圖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到著名的太平洋板塊。




也可以這麼看,中間這個大大的,有一半紅色一半綠色還有一小塊橙色邊界劃定的,就是太平洋板塊。為啥要分顏色呢?因為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邊界作用。綠色表示匯聚邊界,就是太平洋板塊跟鄰居板塊拼命擠呀擠的,比如它跟歐亞板塊交界以及北美板塊的一部分,都是綠色的,說明在互相擠壓。由於太平洋板塊屬於大洋板塊,從密度上要比大陸板塊重,所以一般都是太平洋板塊擠到下方。紅色呢,表示離散邊界,意思就是,它們在互相遠離。比如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板塊之間,由於離散作用,形成了太平洋——南極洋脊。那麼橙色的,表示轉換邊界,也就是平移作用,太平洋板塊跟印澳板塊之間有一段巨大的轉換邊界,邊界經過一個海島國家叫紐西蘭,上個月發生7.8級大地震的那個。太平洋板塊跟北美板塊在聖安德烈斯斷層那裡也有一段呈現平移作用。


由於太平洋板塊不太安分,跟周邊鄰居板塊關係比較緊張,「火氣」比較大,所以時不時要來個地震啥的。當然,太平洋板塊實力雄厚啊,一般小地震看不上,能在它邊界上折騰起來的地震,通常小不了。昨天夜裡這倆地震,加上上個月紐西蘭的7.8級地震,都夠級別吧。事實上,全球範圍內有三大地震帶,其中一個就是以太平洋板塊命名的,環繞太平洋板塊,處處有爭端,有地震。




太平洋板塊如此霸氣囂張,與它一貫「奉行」的「擴張主義」原則是分不開的,要知道,它原來可沒現在這麼大,那是慢慢摩擦起火,跟鄰居搶地皮搞大的。簡單回顧一下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啊。




中侏羅紀時(大約距今1.8億年前),大致位於現在太平洋位置的泛大洋主要由三個大洋板塊組成:伊邪那岐板塊(這名字如此日式風格,搞不好是日本人取的,不過這個板塊的確對日本的形成產生了巨大作用)、法拉龍板塊和菲尼克斯板塊,這三大板塊向四周做放射運動。太平洋板塊在這三個板塊的三聯點處形成,這時候還很小。


那時候中國古大陸也就剛剛形成不久,從這個圖左上角看,古特提斯洋已經閉合了,原來分散開的華北、揚子、塔裡木塊體已經合併成了完整大陸。




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大約距今1.5—1.2億年前),太平洋板塊的擴張逼迫伊邪那岐板塊向歐亞大陸西岸下俯衝,另外東邊的法拉龍板塊除了向北美洲和南美洲下俯衝外,還馱著各種小地體向北美洲靠近。




晚白堊紀時期(大約距今80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已經長得很大了,而伊邪那岐板塊已經快沒了,所以說大洋型板塊長得快滅得也快。另外南邊的菲尼克斯板塊因為北移的澳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擴張被掐斷了。




這就是現在的樣子了,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裡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都是法拉龍板塊的殘餘。靠擠壓老前輩們膨脹成這樣的太平洋板塊同樣也進入衰亡期了,盛極而衰是永恆不變的地球演化真理啊。


演化程度劇烈,那麼過程中隨著壓力的傳遞和積累,自然免不了通過地震、火山等形式進行能量釋放。儘管太平洋沿線海島星羅棋布,藍天大海美景無限,但是同樣,它們也是最容易遭受板塊運動產生自然災害的地方。在星球級別的板塊演化歷史上,人類的存在時間還太短,甚至人類將來存在的時限都無法與板塊的壽命相提並論。對於人類來說,一場大地震無異於山崩地裂的存在,對於板塊來說,也就是活動了下筋骨擦破了點皮。


這段時間,太平洋板塊,有點活躍過分噢。(圖片來自網絡,板塊演化史內容感謝地理吧網友「絕不手加減」標註。)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根據夏威夷-帝王島鏈的重新定年與澳洲-南極洲板塊重建的結果,還原了五千萬年前太平洋板塊運動轉向的機制。  夏威夷-帝王島鏈是早期研究熱點與板塊運動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其中:帝王島鏈位置較北、南北向分布;夏威夷島鏈位置較南、西北-東南向分布。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也已被大多人認可,但地球板塊構造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近來,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在厄瓜多西海岸外發現的一塊微型板塊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解開地球板塊構造之謎。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基於最新的板塊重建結果,試圖分析其運動學過程,揭示太平洋板塊形成與演化機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塊起源於RRR三節點,但不是一個純粹的完整大洋板塊,其增生演化過程經歷了非威爾遜旋迴模式,其板緣經歷了一些外來微陸塊或微洋塊的併入,其內部也因各種原因出現了一些新生微洋塊,總體表現為一個碎片化的鑲嵌式板內格局。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因而,古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華北克拉通破壞的主要動力因素。為此,需要深入探討克拉通破壞與太平洋俯衝板塊演化的關係。      全面理解大洋俯衝作用導致克拉通破壞的機制,就需要探究古太平洋俯衝帶演化過程。儘管板塊俯衝成因有不同的模型( McKenzie, 1977; Karing, 1982),但是通常認為巖石圈內部物質密度差異是板塊俯衝的主要動力( Niue1 al, 2003 )。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為探索導致太平洋板塊發生巨大轉變的原因,研究團隊重建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起始前發生明顯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圖1)。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是什麼地質事件導致了太平洋板塊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孫衛東, 2019),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日本可能或將沉入海底!
    日本,從我們上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知道,它位於板塊交接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所以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單是地震大大小小就可達到上千次,可能對於日本民眾來說,這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早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歐亞板塊還是亞歐板塊?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了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它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具體引申。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