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2021-01-1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乾貨

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

歡迎每天打卡

知識連結: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六大板塊示意圖基本被大洋盤踞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各大板塊是不斷移動的,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板塊運動結果:地殼受擠壓形成山脈和谷底,地殼受拉張形成裂谷擠壓和拉張使地殼上升或下降,從而引起海陸變遷。

板塊交界處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落基山脈(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安第斯山脈(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

由於板塊交界處位於海洋地帶,無明確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輪廊的思維定式,此類試題做起來並非得心應手,容易把板塊的位置、名稱弄混。如何突破這一難關呢?介紹幾種方法:

一、把六大板塊與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位置、範圍、輪廓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聯繫和區別

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裡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

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南北方向長。

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布。

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①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比它們所對應的大陸範圍大,面積廣。②太平洋板塊比太平洋範圍小。

③印度洋板塊,名不符實,不是海洋板塊而是陸地板塊,地跨亞洲、大洋洲的部分陸地,特殊。

二、用經緯網對六大板塊進行空間定位

出題時,如果沿某條經緯線在六大板塊構造圖上做剖面圖,往往選擇經過的板塊名稱多、複雜的經線或緯線,依照這個原則,可以選取0°、60°E、120°E、120°W經線;0°(赤道)、南北回歸線、60°N緯線等。

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複雜。

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

23°26′N(北回歸線)貫穿的板塊多而複雜,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五個,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塊長,亞歐板塊短,即除南極洲板塊外均有。

23°26′S(南回歸線)東西貫穿的板塊有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五個,唯獨沒有亞歐板塊。

60°N緯線橫跨的有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通過分析可知:

南北緯50°與0°經線、120°E經線所圍成的區域以及南北緯50°與120°W經線、60°W經線所圍成的區域板塊名稱多、分布複雜,這些區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國家稠密的地區,考試命題的機率較大。

三、找出板塊交界地帶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稱和國家名稱及板塊邊界類型

把有陸地分布的板塊交界地帶的較有名的地理事物名稱(地名、國名)及邊界類型找出來,以便清晰地分辨板塊交界位置。

注意:①板塊相撞形成的島弧或山脈並不在交界線上,往往位於兩個板塊中位置較高、密度較大的那個板塊上。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②邊界類型分消亡和生長兩類,海溝、造山帶是消亡邊界的標誌;海嶺、斷層是生長邊界的標誌。③邊界類型與附近地帶形成的地貌名稱之間的關係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島,張裂生長變谷變洋。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日本群島(日本)、臺灣省(中國)、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等。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魯藏布江(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灣(孟加拉國)、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印度尼西亞)。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等)。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死海、紅海、亞丁灣等(埃及、蘇丹、沙特、索馬利亞、葉門等)。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紐幾內亞島(印尼)、索羅門群島、紐西蘭。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美國)。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智利)。

美洲板塊與亞歐和非洲板塊(生長邊界)——大西洋。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在看留言有驚喜↓↓↓


相關焦點

  • 歐亞板塊還是亞歐板塊?
    板塊指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法國人勒皮雄(LePichon)將全球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後來,英國人麥肯齊,在六大板塊基礎上將大板塊又劃分為若干小板塊。如可可斯、加勒比、納斯卡板塊等。
  • 圖說地理——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關於地球六大板塊知識點,全在這裡啦!
    2、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3、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4、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5、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裡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 高中地理:地球板塊知識點
    2、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3、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4、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5、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裡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 板塊運動
    、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2.該島附近作為板塊邊界的海溝的走向為A.東西向       B.東北—西南向C.南北向       D.西北—東南向3.該海溝兩側的板塊是A.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B.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D.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解題技巧】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洋的一部份。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 玩轉地理 | 地球板塊的那些事兒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赤道經過六大板塊,從0度經線開始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板塊構造學說和宏觀地形 導致全球宏觀地形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熱能,具體表現包括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等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什麼是板塊,為什麼地震帶上地震多發,網易探索整理了相關知識為您一一解讀。【網易專題:日本地震】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當今世界最令人信服的全球構造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中學地理教師招聘考試經典題目解析《板塊的運動》
    讀某區域海陸輪廓和板塊示意圖,回答1~2題。1.按照巖石圈六大板塊的劃分,M半島位於( )。A.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2.圖中所示的邊界屬於( )。A.陸地區域邊界 B.板塊生長邊界 C.海洋區域邊界 D.板塊消亡邊界3.下列各地形類型中,是由板塊相互碰撞作用形成的是( )。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 認識地球 ︱ 板塊邊界多地震
    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等人,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並總結提高對巖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1.認識六大板塊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2.板塊運動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問題】(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每一個板塊都「 浮」 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層之上,彼此都能獨立地運動,並相互擠壓、摩擦。板塊運動時,許多動力活動常集中在其周邊。目前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作用。大陸是板塊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塊一齊運動,正如木頭凍結在冰塊中的運動一樣。板塊之間常以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弧、海溝以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特徵為其邊界,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板塊是運動的。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海洋的生命歷程由板塊的生長和消亡決定,板塊張裂則海洋擴大,板塊擠壓,海洋縮小。我們只知道目前這些板塊的運動趨勢,未來會怎樣誰也不能確定。比如太平洋,由於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吞噬太平洋板塊,所以它在以每年3釐米左右的速度在變窄。然而它最終消失與否,還不一定。
  • 印度板塊中的印度半島脫離了亞歐大陸,將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我們都知道板塊運動其實指的就是在地球表面板塊對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在後來被一名叫做勒皮順法國地質學家劃分為了六大板塊,所有的這些板塊,其實都漂浮在一個地幔軟流層之上,它具備著流動性,而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發生著相應的水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