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乾貨!
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
歡迎每天打卡!
知識連結: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六大板塊示意圖基本被大洋盤踞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各大板塊是不斷移動的,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板塊運動結果:地殼受擠壓形成山脈和谷底,地殼受拉張形成裂谷擠壓和拉張使地殼上升或下降,從而引起海陸變遷。
板塊交界處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落基山脈(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安第斯山脈(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
由於板塊交界處位於海洋地帶,無明確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輪廊的思維定式,此類試題做起來並非得心應手,容易把板塊的位置、名稱弄混。如何突破這一難關呢?介紹幾種方法:
一、把六大板塊與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位置、範圍、輪廓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聯繫和區別
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裡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
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南北方向長。
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布。
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①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比它們所對應的大陸範圍大,面積廣。②太平洋板塊比太平洋範圍小。
③印度洋板塊,名不符實,不是海洋板塊而是陸地板塊,地跨亞洲、大洋洲的部分陸地,特殊。
二、用經緯網對六大板塊進行空間定位
出題時,如果沿某條經緯線在六大板塊構造圖上做剖面圖,往往選擇經過的板塊名稱多、複雜的經線或緯線,依照這個原則,可以選取0°、60°E、120°E、120°W經線;0°(赤道)、南北回歸線、60°N緯線等。
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複雜。
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
23°26′N(北回歸線)貫穿的板塊多而複雜,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五個,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塊長,亞歐板塊短,即除南極洲板塊外均有。
23°26′S(南回歸線)東西貫穿的板塊有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五個,唯獨沒有亞歐板塊。
60°N緯線橫跨的有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通過分析可知:
南北緯50°與0°經線、120°E經線所圍成的區域以及南北緯50°與120°W經線、60°W經線所圍成的區域板塊名稱多、分布複雜,這些區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國家稠密的地區,考試命題的機率較大。
三、找出板塊交界地帶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稱和國家名稱及板塊邊界類型
把有陸地分布的板塊交界地帶的較有名的地理事物名稱(地名、國名)及邊界類型找出來,以便清晰地分辨板塊交界位置。
注意:①板塊相撞形成的島弧或山脈並不在交界線上,往往位於兩個板塊中位置較高、密度較大的那個板塊上。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②邊界類型分消亡和生長兩類,海溝、造山帶是消亡邊界的標誌;海嶺、斷層是生長邊界的標誌。③邊界類型與附近地帶形成的地貌名稱之間的關係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島,張裂生長變谷變洋。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日本群島(日本)、臺灣省(中國)、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等。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魯藏布江(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灣(孟加拉國)、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印度尼西亞)。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等)。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死海、紅海、亞丁灣等(埃及、蘇丹、沙特、索馬利亞、葉門等)。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紐幾內亞島(印尼)、索羅門群島、紐西蘭。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美國)。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智利)。
美洲板塊與亞歐和非洲板塊(生長邊界)——大西洋。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在看留言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