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2021-01-19 地理蹊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巖石圈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構造理論及其應用是高考的重要考點。


在複習時應抓住以下幾點:熟悉板塊分布的位置及名稱;能運用理論知識說明某些重要的地質事件的成因。小編在此把這些知識作了一個梳理。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洋的一部份



▲其實六大板塊還可以繼續劃分,如圖所示



▲其實六大板塊還可以繼續劃分,如圖所示


由於高中教材只要求我們掌握住其中的六個板塊就行了, 所以更加詳細的劃分僅僅作為參考。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赤道經過六大板塊,從0度經線開始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1、馬來群島位於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的消亡邊界地帶;

2、紅海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處;

3、大西洋西部整體屬於美洲板塊,東南部屬於非洲板塊,東北部屬於亞歐板塊;

4、印度洋的西南部屬於非洲板塊,南部南極洲板塊,北部和東部則屬於印度洋板塊;

5、北冰洋分別屬於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

6、科迪勒拉山系的落基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而成,而安第斯山脈則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擠壓而成。



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邊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板塊的相對運動引起的彼此的碰撞和張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教材資料中也有這樣的板塊分布圖


生長邊界大多是由板塊張裂運動形成的邊界,那裡易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嶺等,比如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等。

消亡邊界大多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邊界,如果是大陸板塊之間碰撞大多易形成高原和巨大的山脈,比如喜瑪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而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多易形成海溝(大洋板塊俯衝)、島弧或海岸山脈(大陸板塊受擠隆起),比如馬裡亞納海溝、太平洋西部島弧、臺灣山脈、落基山脈等。

1、根據地形來判斷。比如山地地形為消亡邊界,海嶺則為生長邊界;

2、根據地質災害來判斷。多地震、火山的地區可能為板塊的邊界;

3、根據金屬礦產分布來判斷。板塊邊界多礦產資源;

4、根據等高(深)線變化來確定位置。板塊邊界處,等值線密集,變化幅度大。

1、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發生張裂,紅海不斷擴張,面積擴大


2、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發生擠壓碰撞,地面隆起,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


3、地中海會消失,南極大陸向北漂


4、青藏高原分屬於兩個板塊——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

小Q


小A

小Q


小A

小Q

印度尼西來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如何用板塊構造理論學說來解釋群島的成因?

位於三大板塊邊緣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板塊碰撞擠壓、斷裂,形成眾多島嶼。


小A




(2013高考題海南卷)圖1為某半島地形圖。讀圖1,完成1~3題。

 
1、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受到(    )

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2、當地居民穩定的用電來源於(    )

A.地熱能 B.風能 C.水能 D.太陽能

 

3、7月份該半島可能出現(    )

A.冰川與巖漿相映 B.極晝 C.成群的企鵝 D.颱風

 

【答案】1.D  2.A  3.A

【命題立意】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區域特徵判斷。以某地經緯線網和陸地輪廓圖的區域定位,判斷區域的自然特徵結合板塊構造理論知識作答。難度較易。

 

【解題思路】第1題,結合經緯線網和陸地輪廓圖,該地位於緯度較高太平洋西岸的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第2題,消亡邊界地質活動強烈多火山地震,地熱能豐富。第3題,該地位於50°~60°附近,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夏季氣溫較低,因此會出現冰川與巖漿相映的;該地不在北極圈以內地區故沒有極晝現,故B錯誤;企鵝在南極地區,故C錯誤;此處緯度高不受颱風影響,故D錯誤。

 

 

(2012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高三地理摸底試卷)圖5是東南亞部分區域圖。關於圖示區域說法不正確的是

 
A.河流短促,水能資源豐富    

B.位於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

C.該區域地處赤道附近,多對流雨 

D.農業以熱帶種植園農業和水稻種植業為主,單產高機械化水平高

 

【答案】D  【解析】此圖為馬來群島的一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多對流雨,降水豐富,但由於是島嶼且島嶼上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所以河流短促,水能資源豐富;本區域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本區域農業以熱帶種植園農業和水稻種植業為主,單產高機械化水平低。

 


題目1: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正確的是  

A.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組成  

B.世界六大板塊中南極洲板塊全部為陸地,印度洋板塊全部為海洋  

C.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漂浮在軟流層之上  

D.板塊與板塊交界處都為高大的山脈


C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高中地理:板塊運動知識點總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 如何高效形象記憶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知識點?
    地理課程與自然、我們的社會生活都聯繫得十分緊密。因此,談到地球的時候,你能想到什麼呢?七大洲四大洋?還是像今天這樣一個冬至的日子裡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問題?比如在認識地球結構這一章節中,老師會先提出問題:地球內部非透明的,我們又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呢?與B超、X射線及胸透的原理作比較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震波的測量方法後,讓學生們記憶地震波的特點以及地球的內部結構。
  • 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
  • 2020年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海洋與陸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海洋與陸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 高中地理 系列微課《板塊運動》
    長按二維碼關注 「高中地理人教版
  • 怎麼學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
    高中地理怎麼學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期末即將來臨,高一的知識你都掌握了嗎?還沒有全部掌握的同學們今天要好好看看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 2019年中考地理海洋與陸地知識點歸納
    中考地理海洋與陸地知識點歸納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 掌握地理必背知識點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
    掌握地理必背知識點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相信像地理等這類知識點繁多的科目,是所有高考學子們很頭疼的地方,下面小編總結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識,供大家參考。100條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 高一地理「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的知識點快速點撥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知識點快速點撥——朱根平教地理之7212一、高一地理「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知識點快速點撥。大氣的水平運動知識點簡化思維導圖:如下圖上面思維導圖圖中的右下角的正確表示風向的是哪個箭頭?點撥:看等壓線高低壓數值先確定氣壓梯度力方向,再看南北半球確定地磚偏向力。
  •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今天,學習有途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希望對大家有用。更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盡情關注學習有途網!1.天體與天體系統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 >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今天,學習有途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希望對大家有用。更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盡情關注學習有途網!1.天體與天體系統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1.
  • 地理氣候特點小口訣 讓你輕鬆記住地理知識點
    地理氣候特點小口訣 讓你輕鬆記住地理知識點小編整理了一些地理氣候的小口訣,讓你看看你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地理知識點(1)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2019-03-06 15:22:16 來源:三好網
  • 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 玩轉地理 | 地球板塊的那些事兒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巖石圈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的相對運動引起的彼此的碰撞和張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了解秘魯的地理環境,有助於更好發展與秘魯的友好合作關係。(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