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
一、地殼的變化
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
1. 概念: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
分類
能量來源
主要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
態的影響
內外力作
用的關係
內力作用
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空間上相互聯繫,在時間上同時進行
外力作用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和重力能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趨於平坦
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佔優勢,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三、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按照運動的方向,可以把地殼運動分為兩類,即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當一個地區隆起時,相鄰地區就會凹陷。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相伴發生,常常交替進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有主次之分。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1. 地殼運動的類型
2. 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的巖石圈分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和地震,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漂移在軟流層上。板塊向同一方向運動的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為生長型。板塊張裂地區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 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擠壓處(消亡邊界)地區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的形成);二為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邊緣受擠壓隆起為島弧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和海溝。
四、地質構造與地貌
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個粗略的輪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態。
1.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褶皺
斷層
成因
巖層因地殼運動,受水平擠壓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叫褶曲;如發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皺
巖層在地殼運動時,受強大壓力和張力的作用,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顯著位移,形成斷層
類型
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
特徵
①巖層上拱
②巖層中心老兩翼新
③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①巖層下彎
②巖層中心新兩翼老
③向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兩斷層間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
兩斷層間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
地貌
①一般成山嶺
②常被侵蝕倒置成谷
①一般成谷地
②常被侵蝕倒置成山
常形成斷塊,如廬山、泰山
常形成很長的凹地
2. 外力作用與地貌
如下圖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種表現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1)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動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
(2)風化作用:巖層經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鬆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3)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的比較: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對地貌影響
流水作用
侵蝕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溝谷和河谷流水使溝谷和河谷加寬加深
使地表變得崎嶇。瀑布、峽谷是河流侵蝕作用的強烈表現;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也是流水侵蝕的結果
沉積
流水在搬動途中,由於流速降低,所攜帶的物質便沉積下來
山區河流在山口形成山麓衝積扇;河流中下遊泥沙淤積形成衝積平原和三角洲
風力作用
侵蝕
在乾旱地區,風揚起沙石,吹蝕地表,形成風蝕溝谷、風蝕窪地;地表沙塵和碎屑被風力侵蝕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巖荒漠
形成風蝕溝谷、風蝕窪地、戈壁、裸巖荒漠、風蝕柱、風蝕蘑菇
沉積
風在搬運途中,當風力減小或氣流受阻,導致風沙堆積
沙丘、沙壟、黃土高原
▍ 來源:綜合網絡
▍ 編輯:語音翻譯「微信:2820092099」
▍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提示:①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公眾號名稱查看;②進入公眾號後,發送關鍵詞給我,我會立即回復相關內容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