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2021-01-20 地理知識精選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

 
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


1. 概念: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



分類

能量來源

主要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外力作用的關係

內力作用

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空間上相互聯繫,在時間上同時進行

外力作用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和重力能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趨於平坦

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佔優勢,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三、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按照運動的方向,可以把地殼運動分為兩類,即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當一個地區隆起時,相鄰地區就會凹陷。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相伴發生,常常交替進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有主次之分。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1. 地殼運動的類型



2. 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巖石圈分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和地震,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漂移在軟流層上。


板塊向同一方向運動的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為生長型。板塊張裂地區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  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擠壓處(消亡邊界)地區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的形成);二為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陸邊緣受擠壓隆起為島弧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和海溝。


 四、地質構造與地貌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個粗略的輪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態。


1.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褶皺

斷層

成因

巖層因地殼運動,受水平擠壓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叫褶曲;如發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皺

巖層在地殼運動時,受強大壓力和張力的作用,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顯著位移,形成斷層

類型

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

特徵

①巖層上拱②巖層中心老兩翼新③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①巖層下彎②巖層中心新兩翼老③向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兩斷層間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

兩斷層間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

地貌

①一般成山嶺②常被侵蝕倒置成谷

①一般成谷地②常被侵蝕倒置成山

常形成斷塊,如廬山、泰山

常形成很長的凹地


 2. 外力作用與地貌如下圖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種表現形式以及它

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1)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動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


(2)風化作用:巖層經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鬆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3)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的比較: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對地貌影響

流水作用

侵蝕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溝谷和河谷流水使溝谷和河谷加寬加深

使地表變得崎嶇。瀑布、峽谷是河流侵蝕作用的強烈表現;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也是流水侵蝕的結果

沉積

流水在搬動途中,由於流速降低,所攜帶的物質便沉積下來

山區河流在山口形成山麓衝積扇;河流中下遊泥沙淤積形成衝積平原和三角洲

風力作用

侵蝕

在乾旱地區,風揚起沙石,吹蝕地表,形成風蝕溝谷、風蝕窪地;地表沙塵和碎屑被風力侵蝕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巖荒漠

形成風蝕溝谷、風蝕窪地、戈壁、裸巖荒漠、風蝕柱、風蝕蘑菇

沉積

風在搬運途中,當風力減小或氣流受阻,導致風沙堆積

沙丘、沙壟、黃土高原





免責聲明:圖文資料來源於高考地理資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一、地殼的變動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地表形態的塑造——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1)內力作用級能量來源1)概念:能量來自與地球內部,能夠引起地表形態、地殼的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果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作用。(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下表所示: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一、說教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的開篇內容,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
  • 內外交加的地質作用力,促使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地殼是不斷變化的,地殼表面形態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 細說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面對自然災難人類是渺小的
    實際上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地殼的運動在地表上有跡可循,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人們曾經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在山脈中,裸露的山體裡我們看到巖層曾經彎曲周折,或斷裂或傾覆,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痕跡。這種經年累月的海陸變遷,進行得十分緩慢,但地殼變動有時也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比如地震,火山噴發。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
  • 考點24: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3)(1956-2018年高考真題分類)
    >鑑於學生家長和部分老師的要求,打算將本套資料做成紙質版,有這種需求的親請加高考真題分類紙質講義預報名QQ群:群號856066403,需求本數越多,印製成本越低!(2012高考真題江蘇卷)圖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回答9~10題。
  • 日學者發現火星地表有斷層 可能由地殼運動造成
    東方網3月13日消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丸山茂德13日說,他和同事分析美國「機遇」號火星車發回的火星表面照片後發現,火星地表存在斷層。丸山茂德說,根據斷層的規模推測,火星地表歷史上可能有類似地球的板塊結構,板塊移動導致頻繁的地殼變動,也就是說火星過去可能和地球更加相似。這一研究成果,15日將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召開的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發表。
  • 日本衛星觀測到櫻島最大達16釐米的地殼變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報導,日本國土地理院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9日宣布,陸地觀察技術衛星「大地2號」觀測顯示,日本鹿兒島市櫻島和2015年1月相比發生了最大16釐米的地殼變動。
  • 初中科學地理:知識點總結系列(上)
    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知識點2: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1.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褶皺:地殼受力擠壓而發生的彎曲變化。
  • 怎麼學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 地表形態的塑造——山地的形成
    2)褶皺的基本形態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的基本形態是向斜和背斜。(2)褶皺山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褶皺山。3)斷層地貌斷層地貌是指地殼巖石受力發生破裂沿斷裂面產生相對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即在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常見的斷層地貌有斷層崖(陡崖)、斷層谷、斷陷盆地和斷塊山等。斷層地貌的形成受斷層位移方向的影響。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熱量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1)地殼運動:  ①運動形式:a.水平運動:造成巖層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於上地幔。     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表現形式 地  殼  運  動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變曲變形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隆起和拗陷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概念辨析  一、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日將觀測海底地殼變動預報地震
    東京消息,據此間新聞媒體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從明年起建立「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專家認為,這一措施對預測地震具有劃時代意義。  日本列島在地質學上屬於大陸板塊,下面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據認為,這是日本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殼變動
    本報羅馬9月19日電(記者穆方順) 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及火山學研究所科學家安茲德伊教授日前宣布,由他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經考察計算後發現,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2000年裡,義大利半島西部第勒尼安海海平面上升了135釐米,其中90%是地殼變動造成的,只有10%可歸因於溫室效應。
  •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日本東北大學地震和噴火預知研究觀測中心4月18日宣布了這一研究結果。該中心觀測的是靠近日本海溝的深約3200米的海底地殼。東北大學為了調查長期的地殼變動,在這裡設置了觀測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