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力作用
(1)內力作用級能量來源
1)概念:能量來自與地球內部,能夠引起地表形態、地殼的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果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作用。
2)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下表所示:
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及能量來源
1)概念:在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下,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外力作用。
2)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貌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形式。
1)風化作用
①地貌形態: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註: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②分布地區: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2)侵蝕作用
①風力侵蝕地貌形態: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例:雅丹地貌)。
②流水侵蝕侵蝕A地貌形態: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型河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B分布地區:溼潤、半溼潤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溶蝕A地貌特徵:形成漏鬥、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分布地區: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地區(例:桂林山水、雲南石林、瑤琳仙境)。
③冰川侵蝕地貌形態:形成冰鬥、角峰、」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等;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海峽、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
3)沉積作用
①冰川沉積地貌形成: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②流水沉積地貌形成:形成衝積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衝積平原(河流中下遊);分布地區:河流出山口和中下遊(例:黃河三角洲,恆河平原等)。
③風力沉積地貌形態: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分布地區:乾旱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
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巖石圈的組成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
(2)三大類巖石的比較
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將構成巖石圈的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的物質在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形成,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在巖漿活動過程中,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石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融化,又成為巖漿並回到地球內部。氣循環過成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