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態的塑造——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2020-12-03 初高中地理學習

1、內力作用

(1)內力作用級能量來源

1)概念:能量來自與地球內部,能夠引起地表形態、地殼的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果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作用。

2)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下表所示:

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及能量來源

1)概念:在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下,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外力作用。

2)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貌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形式。

1)風化作用

①地貌形態: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註: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②分布地區: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2)侵蝕作用

①風力侵蝕地貌形態: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例:雅丹地貌)。

②流水侵蝕侵蝕A地貌形態: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型河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B分布地區:溼潤、半溼潤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溶蝕A地貌特徵:形成漏鬥、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分布地區: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地區(例:桂林山水、雲南石林、瑤琳仙境)。

③冰川侵蝕地貌形態:形成冰鬥、角峰、」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等;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海峽、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

3)沉積作用

①冰川沉積地貌形成: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分布地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②流水沉積地貌形成:形成衝積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衝積平原(河流中下遊);分布地區:河流出山口和中下遊(例:黃河三角洲,恆河平原等)。

③風力沉積地貌形態: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分布地區:乾旱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

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巖石圈的組成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

(2)三大類巖石的比較

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將構成巖石圈的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的物質在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形成,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在巖漿活動過程中,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石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融化,又成為巖漿並回到地球內部。氣循環過成如下圖:

相關焦點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一、說教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的開篇內容,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13講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表現形式 地  殼  運  動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變曲變形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隆起和拗陷
  • 地表形態的塑造——山地的形成
    2)褶皺的基本形態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的基本形態是向斜和背斜。(2)褶皺山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褶皺山。3、火山(1)概念處於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火山。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熱量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1)地殼運動:  ①運動形式:a.水平運動:造成巖層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概念辨析  一、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一、地殼的變動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地理高考模擬題速遞(35)地表形態塑造
    與喀拉喀託火山噴發密切相關的板塊是(   )A.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                                B.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     4.2018年喀拉喀託火山爆發並引發海嘯,最有可能的成因是(   )A.火山爆發引發地表劇烈震動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是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從地形類型上來分,有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如果從地形分布區域的規模來分,又可以分為宏觀地形和微觀地形,而對全球地形分布狀況及成因的研究,是宏觀地形的最大範圍。
  • 在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下,使美國猶他州形成「鋸狀山脊」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態,我們稱為「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一直處在不停的動態變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形形態,只不過是地球46億年以來漫長的地質演化史中的一個瞬間和片段。當然,由於我們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很難在一輩子當中,看出地形的改變,但是母庸置疑,地球表面是處在不停變化之中的,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力量主要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可能是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地球表面的形態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的塑造,內力作用包括板塊運動、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活動等,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表現形式,外力作用的實施者包括流水、風力、海浪、冰川和生物等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 紐西蘭南島的「分裂蘋果巖」,讓你見識「風化作用」的強大力量
    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擁有著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從地形上來說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從地貌上來說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花崗巖地貌、沉積地貌等等。地球表面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形態都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 2.1自然環境: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 第一課時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2.1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 地表荒蕪的柴達木盆地,為什麼會被稱為「聚寶盆」?
    舉報   地球上的基本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這五種基本地形中只有「盆地」地形沒有海拔的要求,而只有形態要求
  •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黃土高原的崎嶇狀況,在地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態,表現為「千溝萬壑,溝壑縱深」,在世界範圍內都獨一無二,所以被命名為「黃土地貌」。那麼,為什麼我國的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貌呢?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位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北起陰山山脈,西至天山、崑崙山山麓,南至渭河平原,東達太行山脈的廣大區域,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千米。
  • 內外交加的地質作用力,促使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地殼是不斷變化的,地殼表面形態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 考點24: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3)(1956-2018年高考真題分類)
    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回答9~10題。>58.據圖2判斷,古海蝕地貌在此出現,反映了幾千年以來該地區A.陸地相對上升                                       B.海水沉積作用加強C.海面相對上升                                       D.海浪侵蝕作用加強【答案】A【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 地表,再見
    我的敵人是地心引力文 | 星球研究所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對自身被局限於地表之上頗為不滿我們爬樹、登山,以求居高望遠我們羨慕飛鳥、諸神,可以俯瞰眾生如果我們想要真正脫離地表它是將人類束縛在地表的根本力量既可以讓蘋果砸中牛頓的腦袋(雖然劍橋大學還有這顆蘋果樹的後裔,不過牛頓因此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並不可信)